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中國人民大學倫理學與道德建設研究中心

鎖定
中國人民大學倫理學與道德建設研究中心是中國人民大學下設的研究中心,成立於1996年5月。
中文名
中國人民大學倫理學與道德建設研究中心
成立於
1996年5月
研究中心主任
葛晨虹教授
專職研究人員
14人

中國人民大學倫理學與道德建設研究中心研究隊伍

重新組建於1999年12月, 研究中心主任葛晨虹教授。
研究中心下設倫理學理論研究所, 中西倫理比較研究所以及現實道德問題研究所。
現有專職研究人員14人, 兼職研究人員9人, 其中教授20人。 主要學術帶頭人有:羅國傑教授、吳潛濤教授、焦國成教授、夏偉東編審、馮俊教授、葛晨虹教授、龔羣教授。

中國人民大學倫理學與道德建設研究中心歷史沿革

本中心成立於1999年,它是在中國人民大學倫理學學科相關教學研究機構的基礎上組建的。倫理學教學研究在中國人民大學已有比較長的歷史。中國人民大學倫理學教研室組建於1960年3月,是新中國建立最早的倫理學教學研究機構。為了適應新時期社會道德建設的需要,進一步加強倫理學學科建設, 1987年成立了中國人民大學倫理學研究所。1996年5月,經國務院編制辦、教育部辦公廳、中國人民大學批准,成立了中國人民大學道德科學研究院。本中心就是在上述研究機構的基礎上組建的。 三年來,本中心在倫理學與道德建設研究,在學術隊伍、研究成果、人才培養、學術交流和諮政服務等方面做出了顯著成就。

中國人民大學倫理學與道德建設研究中心組織結構

本中心下設六個研究所和辦公室、資料室。中心首席顧問、學術委員會主席是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原哲學學科評議組召集人、中國倫理學會會長羅國傑教授。葛晨虹教授任中心主任,龔羣教授任中心常務副主任,肖羣忠教授、曹剛教授任中心副主任,張霄副教授任中心辦公室主任,本中心實施機構開放、人員流動、競爭創新的機制,從國內外招聘研究人員23名,其中專職研究人員18名,兼職研究人員5名,有教授18人,博士生導師14人,有我國老一代著名倫理學家羅國傑、宋希仁等,也有作為骨幹力量的著名中青學者焦國成、夏偉東、吳潛濤、龔羣、葛晨虹、肖羣忠、安啓念、郝立新、劉建軍、萬俊人、廖申白、王小錫、樊和平等,組成了一支研究方向覆蓋面全、年齡結構合理的國內高水平科研團隊。

中國人民大學倫理學與道德建設研究中心科研成果

中心以倫理學基礎理論研究為依託,以當代社會道德建設實踐應用研究為重點,關注學術前沿熱點問題,不斷推出創新性研究成果。三年來,以六個重大課題為龍頭,帶動和深化了相關倫理學問題的研究,本中心研究員作為第一負責人先後承擔各類科研項目38項,出版專業書籍36本,發表論文300餘篇,有15項成果獲國家和省部級獎勵。中心還積極同應用部門開展合作研究,主動承攬應用部門的委託研究課題,面向政府及社會開展諮詢服務,以課題調研、諮政報告等方式,為推動中國當代社會道德建設事業的進步做出了貢獻。

中國人民大學倫理學與道德建設研究中心學術交流

本中心與國內外學術機構、國內相關實際工作部門建立了廣泛的聯繫,開展了各種學術交流活動。三年間,先後舉辦國際學術會議3次,國內重大學術會議3次,國內專題學術會議11次,開設了“經濟倫理學國際名師系列講座”。中心與日本倫理學研究所(社)、英國威爾士大學(蘭彼得)、格萊色姆學院、倫敦城市大學、霍爾大學、瑞典林雪坪大學建立了學術合作關係,共同舉辦國際學術交流會議、互派訪問學者。中心研究人員三年來出國訪學或參加學術交流21人次,來本中心訪學和交流人員11人次。通過加強學術交流,擴大了本中心在國內外倫理學界的影響。

中國人民大學倫理學與道德建設研究中心人才培養

中心所依託共建的中國人民大學倫理學科,可以培養倫理學專業本科、碩士、博士、博士後不同層次的專門研究人才。中心還通過課題的研究,造就和培養了一批高素質的一流學術帶頭人和中青年學術骨幹。中心研究人員多人次的兼任中國倫理學會、北京倫理學會、國家職業道德指導委員等全國性學術團體和機構的主要領導人,兼任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一些中青年學者的教學、科研已在國內外嶄露頭角。同時,通過吸收研究生參加中心的建設工作和課題研究工作,一方面使學術研究與教學任務相互結合轉化,另一方面也為研究生人才培養提供更有利的平台和條件,使中心同時成為全國倫理學與道德建設領域的人才培養基地。中心三年共培養博士後5人,博士17人,碩士29人,並有30名博士生、22名碩士生在讀。

中國人民大學倫理學與道德建設研究中心未來展望

中心擬以重大課題研究為龍頭,全面帶動基地的研究工作。不斷加強基礎理論研究的力度,大力推進理論創新。關注社會發展凸顯的理論熱點,加強理論研究與指導實踐的結合。進一步加強國內外學術合作交流。重視加強資料、信息建設,重視人才培養、隊伍建設和制度建設。在未來三到五年間,中心將努力把自身建設成為有一流科研水平和成果、學術交流廣泛、資料信息豐厚、運行機制具有開放性、富有創新活力,在全國居於領先水平,在國際相關研究領域享有較高學術聲譽的國家級研究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