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中國交通的可持續發展

鎖定
《中國交通的可持續發展》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發佈的白皮書,首次發佈於2020年12月22日。
該書白皮書全面總結反映了中國交通發展成就,重點闡述了中共十八大以來中國在推動交通發展方面實施的一系列方針政策和舉措辦法,深入詮釋了中國交通可持續發展的理念和實踐,並提出了未來中國交通發展的政策主張。 [3] 
作品名稱
中國交通的可持續發展
作    者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
發佈日期
2020年12月22日
字    數
20000
類    別
白皮書

中國交通的可持續發展內容簡介

《中國交通的可持續發展》由前言、正文和結束語三部分組成,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交通發展的一系列重要論述,介紹新中國成立70多年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交通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堅持對內服務高質量發展、對外服務高水平開放,取得的歷史性成就、發生的歷史性變革,介紹中國落實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推進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助力共建“一帶一路”,積極參與全球交通治理,推動構建全球交通命運共同體的行動和貢獻,展望中國加快建設交通強國的前景。 [1] 

中國交通的可持續發展作品目錄

前言
一、走新時代交通發展之路
二、從交通大國向交通強國邁進
(一)以建設人民滿意交通為目標
(一)基礎設施從“連線成片”到“基本成網”
(二)以當好發展“先行官”為定位
(二)運輸服務從“走得了”到“走得好”
(三)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
(三)交通科技從“跟跑為主”到“跟跑並跑領跑”並行
(四)以改革開放為動力

(五)以創新驅動為支撐

三、服務決戰脱貧攻堅和決勝全面小康
四、推進交通治理現代化
(一)堅決打贏交通扶貧脱貧攻堅戰
(一)推進交通治理體系改革
(二)“四好農村路”建設推動貧困地區交通高質量發展
(二)推進交通運輸綠色發展
(三)交通助推廣大農民脱貧致富奔小康
(三)加強安全防控和應急保障能力建設
五、推動構建全球交通命運共同體
六、中國交通的未來展望
(一)助力共建“一帶一路”

(二)積極推動全球交通治理體系變革

(三)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

結束語 [2] 

中國交通的可持續發展創作背景

交通運輸是國民經濟中基礎性、先導性、戰略性產業和重要的服務性行業,是推動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支撐。黨的十八大以來,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中國交通發展取得歷史性成就,已經建成了交通大國,正加快向交通強國邁進。中國交通進入了高質量發展的新時代。
交通的可持續發展與全球可持續發展息息相關。在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中,全部17項可持續發展目標都與交通相關。為充分發揮交通“先行”作用,團結世界各國積極落實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編寫了《中國交通的可持續發展》白皮書。 [1] 

中國交通的可持續發展作品思想

白皮書説,新中國成立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中國的交通運輸秉持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與自然生態和諧共生的理念,以建設人民滿意交通為目標,自立自強,艱苦奮鬥,取得了舉世矚目的發展成就,從根本上改變了基礎薄弱、整體落後的面貌,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有力保障,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交通發展之路。
白皮書指出,中共十八大以來,中國交通發展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進入基礎設施發展、服務水平提高和轉型發展的黃金時期,進入高質量發展的新時代。基礎設施網絡規模居世界前列,運輸服務保障能力不斷提升,科技創新能力顯著增強,行業治理現代化水平大幅躍升,人民高品質出行需求得到更好滿足,中國加快向交通強國邁進。
白皮書説,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各國的前途命運從未像現在這樣緊密相連,交通對於加強互聯互通、促進民心相通日益重要。作為負責任大國,中國認真落實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積極參與全球交通治理,加強國際交流與合作,為促進全球可持續發展、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中國智慧、中國力量。 [3] 

中國交通的可持續發展出版信息

發佈會
國務院新聞辦公室於2020年12月22日發表《中國交通的可持續發展》白皮書,並於當日下午3時舉行新聞發佈會。
翻譯版本
《中國交通的可持續發展》以中、英、法、俄、德、西、阿、日等8個語種發表,由人民出版社、外文出版社分別出版,在全國新華書店發行。 [1] 

中國交通的可持續發展作者簡介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簡稱國務院新聞辦)組建於1991年1月。國務院新聞辦主要職責是推動中國媒體向世界説明中國,包括介紹中國的內外方針政策、經濟社會發展情況,及中國的歷史和中國科技、教育、文化等發展情況。通過指導協調媒體對外報道,召開新聞發佈會,提供書籍資料及影視製品等方式對外介紹中國。協助外國記者在中國的採訪,推動海外媒體客觀、準確地報道中國。廣泛開展與各國政府和新聞媒體的交流、合作。與有關部門合作開展對外交流活動。 [4]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