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中國七問

鎖定
《中國七問》是2002年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曹錦清,陳保平。
中文名
中國七問
作    者
曹錦清 / 陳保平
出版社
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02年05月
頁    數
328 頁
定    價
29 元
裝    幀
平裝
ISBN
9787542828910
叢    書
名家與名編——世紀初的對話叢書

中國七問內容介紹

《中國七問》主要內容包括有:關於向西方學習、關於公平與效率、關於民族主義、關於人權、關於社會轉型與社會分層、關於人生意義、關於宗教等。

中國七問作品目錄

總序
前言
一、關於向西方學習
・我們是被西方“打入”近現代的,故而是帶着屈辱與怨恨的心惰向西方學習的。學習西方,前置條件是民族自尊、自信心的確立。
・家族主義的基礎是小農經濟,而在分散狹小且缺乏橫向經濟交往的小農經濟基礎上建立的政治形態,只能是專制主義。
・中國從古代進入現代,不是由生產力發展推動,而是從觀念變革即話語轉換開始的。用“譯語”來改造中國,既是百年來中國進步的原因,也是中國各種人為災禍的根源之一。
・嚴格説來,真理不在輸入的話語之內,而在接受者根據自身社會實踐需要所作的重新解釋之中。但一切解釋者都把解釋的真理性賦予輸入的話語本身。
・一種學説被確定為官方哲學,既是它的幸運,又是它的不幸。説其幸運,是因為它戰勝其他學説而定於一尊;説其不幸,是因為定於一尊的學説內含着教條化、經院化與僵化的可能性。
・市場經濟是否有資本主義版與社會主義版的區別?市場經濟是不是一種單純的經濟資源的配置手段?這兩大問題一直被我們迴避了。面對這席捲一切的歷史鉅變,通過對“新傳統話語”的重新解釋能否有效?這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二、關於公平與效率
・計劃經濟與市場經濟這兩種資源配置手段與社會性質全然無關,只有優劣之分。
・市場經濟必然產生貧富分化。進入市場的個人以“個人利益最大化”為自己的行為動機與目標,正是這種追求私利的激情成為推動市場經濟的原動力。一切違背個人利益的道德説教都顯得蒼白無力。
・如果我們尊重歐洲社會民主黨的自我陳述,那麼,二戰後歐洲社會經過改良,不再是“資本主義”,而是“民主社會主義”或“社會市場經濟”,較好解決了效率與公平的平衡問題。
・“社會主義”、“資本主義”不再能用來分析當代社會經濟現象,倒能有效激起許多情緒反應。這兩個範疇在當代中國到底指稱什麼?借用古人一句話:“名實相怨久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