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锦,产地南京,可追溯至宋朝,因色泽光丽灿烂,状如天上云彩,故而得名,为中国三大名锦之首,被专家称作是中国古代织锦工艺史上最后一座里程碑,它是中华民族和全世界最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1]2006年云锦列入中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于2009年9月成功入选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传承单位是南京云锦研究所。 [2]
- 中文名
- 锦
- 外文名
- brocade
- 产 地
- 南京、成都、苏州
- 传承单位1
- 南京云锦研究所
- 传承单位2
- 成都蜀锦织绣博物馆
- 传承单位3
- 苏州丝绸博物馆
云锦
播报编辑
南京云锦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与蜀锦宋锦并称中国三大名锦,为中国三大名锦之首。因其绚丽多姿,美如天上云霞而得名。明代诗人吴梅村在《望江南》中曾这样赞美云锦“江南好,机杼夺天工,孔雀妆花云锦烂,冰蚕吐凤雾绡空,新样小团龙”。云锦因定连其丰富的文化和科技内涵,被专家称作是中国古代织锦工艺史上最后一座里程碑,它是中华民族和全世界最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之一。
- 由彩锦演变而来
在古代丝织物“锦”是代表最高技术水平的织物,而南京云锦则集历代织锦工艺艺术之大成,代表了中国古代织锦发展的高度。南京云锦自宋代由彩锦演变而来。历代统治者相继在南京设立官办织造局,专门管理云锦的生产并垄断了销售。云锦是当时南京最大的手工产业,在中国历史上具有一定的地位和社会影响。清康熙牛狼谜、雍正年间,南京云锦生产达到高峰,秦淮河一带机户云集,机杼声彻夜不绝,云锦产量空前。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祖上3代4人曾任清代江宁织造官达65年之久。
- 寸锦寸金
被古人称作“寸锦寸金”的云锦,其生产工序非常复杂。“挑花结本”,相当于软件设计,它陵腊协多用古老的结绳记事挨档戒的方法,把花整断纹图案色彩转变成程序语言,再上机进行织造。此工艺技术要求很高,实际上是一种以线为材料,进行储存纹样程序设欠的创作设计过程。织机上坐着的人,称作“拽花工”,只要按过线顺序提拽即可。机下坐着的人,称“织手”,他使用“通经断纬”的技术(纬线由不定数的彩绒段拼接而成),挖花盘织,妆金敷彩,就能织出五彩缤纷的云锦来,这种工艺尚不能被机器所替代。
- 传世品
云锦主要品种有“织金”(用黄金打成箔,切成丝,捻成线织就)、“织锦”、“库缎”、凶验辨“妆花”四大品种,用于皇帝龙袍、皇后凤衣、霞帔、嫔妃的丽装靓服、宫廷装饰及褥子、靠垫、枕头等实用品。云锦有时还作为朝廷礼品,馈赠外国君主和使臣以及赏赐大臣和有功之人。其中妆花是云锦中织造技术最为复杂,成就最为杰出的提花丝织品种。可以说,织物中最高档的是丝绸,丝绸中最高级的是织锦,织锦中最高贵的是云锦,而南京云锦中最杰出的代表就是妆花,它达到了丝织工艺登峰造极的地步。
蜀锦
播报编辑
蜀锦,又称蜀江锦,是指四川省成都市所出产的锦类丝织品,起源于战国时期,有两千年的历史,大多以经线彩色起彩,彩条添花,经纬起花,先彩条后锦群,方形、条形、几何骨架添花,对称纹样,四方连续,色调鲜艳,对比性强,是一种具有汉民族特色和地方风格的多彩织锦。蜀锦历史悠久,载誉华夏,同时也是日本国宝级传统工艺品京都西阵织的前身。
蜀锦原指四川生产的彩锦,后成为织法似蜀的各地所产之锦的通称。蜀锦多用染色的熟丝线织成,用经线起花,运用彩条起彩或彩条添花,用几何图案组织和纹饰相结合的方法织成。成都是蜀锦的故乡,公元前316年秦灭蜀后,便在成都夷里桥南岸设"锦官城" ,置"锦官"管理织锦刺绣。汉朝时成都蜀锦织造业便已经十分发达,朝廷在成都设有专管织锦的官员,因此成都被称为“锦官城”,简称“锦城”;而环绕成都的锦江,也因有众多织工在其中洗濯蜀锦而得名。十样锦是蜀锦的主要品种之一,简称“什锦”。
国宝级汉代文物”五星出东方利中国“体现了蜀锦的历史,也体现了蜀锦的地位。而在2012年对成都老官山汉墓进行了抢救性的考古发掘中,在2号的墓葬北底箱出土了4部蜀锦提花织机模型,据悉,出土的四部织机模型,应当是前所未见的蜀锦提花机模型,是迄今中国发现的唯一有出土单位的完整的西汉时期织机模型,对研究中国乃至世界丝绸纺织技术的起源和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也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早的提花机模型,对中国纺织史、科技史都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代表了当时纺织手工业的最高水平,甚至对世界纺织史都有很重要的影响。
蜀锦大多以经向彩条为基础起彩,并彩条添花,其图案繁华、织纹精细,配色典雅,独具一格,是一种具有民族特色和地方风格的多彩织锦。蜀锦质地坚韧而丰满,纹样风格秀丽,配色典雅不俗,如唐代蜀锦的图案有格子花、纹莲花、龟甲花、联珠、对禽、对兽等,十分丰富。在唐末,又增加了天下乐、长安竹、方胜、宜男、狮团、八答晕等图案。在宋元时期,发展了纬起花的纬锦,其纹样图案有庆丰年锦、灯花锦、盘球、翠池狮子、云雀,以及瑞草云鹤、百花孔雀、宜男百花、如意牡丹等。在明代末年,蜀锦受到摧残,到了清代又恢复了生产,此时的纹样图案有梅、竹、牡丹、葡萄、石榴等。
1、雨丝锦
特点是锦面用白色和其他色彩的经丝组成,色络由粗渐细,白经由细渐粗,交替过渡,形成色白相间,呈现明亮对比的丝丝雨条状,雨条上再饰以各种花纹图案,粗细匀称、既调和了对比强烈的色彩,又突出了彩条间的花纹,具有烘云托月的艺术效果,给人以一种轻快而舒适的韵律感。图案丰富多彩,常见的有天安门、杜甫草堂、望江楼、百花潭、芙蓉白凤、翔凤游龙、莲池鸳鸯、蝶舞花丛、葵花、牡丹、梅竹、龙凤等。
2、方方锦
3、铺地锦
4、散花锦
5、浣花锦
又称花锦,它是由古代名锦“落花流水锦”发展而来的,传说唐代卜居成都浣花溪的贵妇人根据溪水荡漾的变化而设计的花纹,而且在锦织成后,多数在锦江上游溪水潭内洗涤,故名。其特点是地组织采用平纹或缎纹以曲水纹、浪花纹与落花组合图案,纹样图案简练古朴,典雅大方。
6、彩晕锦
特点是织纹华贵相映,明暗匹配,层次分明,并以色晕过渡,花纹绚丽多彩,别具一格。
- 国宝级文物:蜀锦“五星出东方利中国”
“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是指“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护膊(护臂) ,蜀锦。该织锦的年代为汉代,来自蜀郡。现收藏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考古研究所,为国家一级文物,位列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之首。1995年10月在尼雅遗址发掘出土了大量精美绝伦的汉朝丝绸,其色彩之斑斓,织工之精细,实为罕见。其中一块织锦护膊,尤为光辉灿烂、耀人眼目,青底白色赫然织就八个汉隶文字:“五星出东方利中国”,令世人震惊,被定为国宝级文物。
该锦为长方形,圆角、绢缘、缀带、长16.5厘米,宽11.2厘米,为五重平纹经锦,经密220根/厘米,纬密48根/厘米,采用经线提花的织造方法制作,以宝蓝、绛红、草绿、明黄和白色等五组色经织出星纹、云纹、孔雀、仙鹤、辟邪和虎纹。其花纹之间贯穿隶书“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文字。
圆角长方形,绢缘,缝缀六角系带,长18.5厘米,宽12.5厘米,系带长21厘米,部分系带残断。护臂用面锦为“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文字织锦,五重平纹经锦,经密220根/厘米,纬密24根/厘米,宝蓝、草绿、绛红、明黄和白色等五组色经根据纹样分别显花,织出星纹、云纹及孔雀、仙鹤、辟邪虎等禽兽纹样,纹样题材新颖、风格别致;每组花纹循环为7.4厘米,上下两组循环花纹之间织出“五星出东方利中国”小篆文字。白色绢缘系用一通幅的绢条缝制成绢经密50根/厘米,纬密40根/厘米,系带经密60根/厘米,纬密28根/厘米。
此汉锦采用青赤黄白绿五色,皆为秦汉以来发展广泛的植物染料所得。五色应为“青赤黄白黑”,而该锦用色为“青赤黄白绿”,其中绿应为黑,这里用了绿色,可能黑色不够亮丽而以绿色替而代之。五色的“青赤黄白黑”分别与五星的“岁星、荧惑星、填星、太白星和辰星”一一对应。古人能在一块方寸不大的织锦上把阴阳五行学说表现得如此淋漓酣畅,实属罕见,被定为国宝级文物当之无愧。该锦织造工艺非常复杂,为汉式织锦最高技术的代表。
宋锦
播报编辑
宋锦起源于隋唐,因兴盛于宋代而得名,是在唐代蜀锦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相传在宋高宗南渡后,为了满足当时宫廷服装和书画装帧的需要,开始生产,特别是装帧裱画业的崛起,形成了特殊用途与独特的艺术风格。宋锦是以纯桑蚕丝或桑蚕丝经线和有光人造丝彩纬色织彩纬显色的纬锦,采用三枚斜纹组织、两种经线(面经用本色生丝,底色用有色熟丝)、三种有色纬线(花纹与地兼用的色纬和两种专用织花纹的色纬)织成。宋锦纹样繁复多变,图案灵活多姿,题材广泛多意。在南宋时,已有青楼台锦,紫鸾鹊锦、皂方团百花锦、柿红色背锦、八角织锦、八角回龙、球路锦、衲锦、定胜四方、如意小龙、金钱如意、福寿全宝、春意纹菊、环藤莲花、藤凤菊枝、翠色狮子、倒仙牡丹、天下乐、练鹊、绶带、瑞草、八达晕、银钩晕、白蛇龟纹、水藻戏鱼、红七宝金龙、红遍地芙蓉、黄地碧牡丹、红遍地朵花、方胜等40余种,以狮、象、鹿、鹤、孔雀、鸳鸯、蝙蝠、虫草和想象动物龙凤等巧妙结合。此外,还有吉利祥瑞含义的八宝(如意、古钱、方胜、万卷书、毛锭、犀牛角、珊瑚珠等)、八吉祥以及“寿”字、祥云等。这些写生纹样,造型生动而流畅,构图朴实大方,秀丽多彩,结构严谨古朴,加上几何骨格添花,花中套花,花纹精细而饱满,风格端庄,典朴娟秀,配色典雅和谐。宋锦的特点是质地柔软,色泽光亮,花型雅致,古意盎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