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中呂·紅繡鞋

鎖定
《中呂·紅繡鞋》是元代張養浩創作的一首散曲。 [1] 
作品名稱
中呂·紅繡鞋
作    者
張養浩
創作年代
元代
文學體裁
散曲

中呂·紅繡鞋作品原文

才上馬齊聲兒喝道,只這的便是那送了人的根苗,直引到深坑裏恰心焦。禍來也何處躲,天怒也怎生饒,把舊來時威風不見了!

中呂·紅繡鞋註釋譯文

[註解]
恰:才。
舊來時:從前。
膠漆:如膠似漆,喻關係融洽,深受信任器重
參商:二星宿名。參宿在西,商宿在東。二星此出彼沒,永不相見。喻雙方隔絕或不和睦。
范蠡張良:兩人均為開國大臣,但均是功成不居急流勇退的典型
要路:喻顯要地位。
那其間:即那期間,那時候。
[譯文]
才上馬就有差役齊聲喝道,這就是那葬送人的根苗,直引到了深坑裏才感到心焦。禍來了躲到哪裏去,老天動怒了怎麼能寬恕,此時舊日的威風全都不見了。
正在官場裏如膠似漆的時候應當想到急流勇退,到了參星商星出現時才想到歸期,只恐怕范蠡和張良笑話人愚痴,挺起胸登上要路,睜着眼去度危機,直到那地步有誰能救起。

中呂·紅繡鞋作者簡介

張養浩(1270-1329)字希孟,號雲莊,濟南(今屬山東)人,他“幼年好學,讀書不輟”,二十歲被薦為東平(今屬山東)學正。後歷任縣尹、監察御史禮部尚書等官。為官清正廉明、直言敢諫。英宗時曾上疏諫元夕內遷張燈為鰲山,後感仕途險惡,棄官歸隱奉養老父。後朝遷七次徵召,“皆不赴”。文宗天曆二年(1329),關中大旱,特拜陝西行台中丞,前往救災,到任四月,就以積勞成疾,卒於任上。著有《雲莊休君自適小樂府》,多為辭官歸隱後所寫,既謳歌了隱居之樂,也揭露出仕途險惡,世態炎涼。還有些關懷民生疾苦的作品,與一般接近市井勾闌的作家不同。 [2] 
貫雲石《中呂·紅繡鞋》

中呂·紅繡鞋原文

中呂·紅繡鞋
貫雲石
挨着靠着雲窗同坐,看着笑着月枕雙歌[一]。聽着數着愁着怕着早四更過[二]。四更過情未足,情未足夜如梭[三]。天那!更閏一更妨甚麼。[四] [3] 

中呂·紅繡鞋註釋

[一]月枕:形如月牙的枕頭。
[二]聽着數着愁着怕着:聽譙鼓,數更聲,愁天明,怕分離。
[三]夜如梭:比喻光陰飛快地過去。
[四]閏:指延長(的願望)。

中呂·紅繡鞋作者簡介

貫雲石(1286年-1324年),元朝維吾爾作家,精通漢文。
根據蔣一葵《堯山堂外紀》的記載,貫雲石的父親名為“貫只哥”,所以他以“貫”作為他的氏,名“小云石海涯”,自號“酸齋”,當時和號“甜齋”的徐再思齊名,都以擅長樂府聞名,世稱“酸甜樂府”。
貫雲石做過翰林學士,深受漢族的思想與文學的影響,愛慕江南風物,憧憬恬靜閒適的生活,後辭官不做,隱居江南,改名“易服”,在錢塘賣藥為生,自號“蘆花道人”。他善作散曲。據傳他所創的曲調,傳給浙江澉浦楊氏,後稱為“海鹽腔”,流傳至明代,為“崑腔”的先驅。
徐再思作品合輯為《酸甜樂府》,得其小令86首,套曲9首。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