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中原音韻序

鎖定
《中原音韻序》是元代文學家周德清創作的一篇序。
作品名稱
中原音韻序
作    者
周德清
創作年代
元代
出    處
中原音韻
作品體裁

中原音韻序作品原文

中原音韻序
青原蕭存存,博學,工於文詞,每病今之樂府有遵音調作者,有增襯字作者;有《陽春白雪集》〈德勝令〉:“花影壓重檐,沉煙嫋繡簾,人去青鸞杳,春嬌酒病懨。眉尖,常瑣傷春怨。忺忺,忺的來不待飲。”“繡”唱為“羞”,與“怨”字同押者;有同集〈殿前歡〉“白雪窩”二段,俱八句,“白”字不能歌者;有板行逢雙不對,襯字尤多,文律俱謬,而指時賢作者;有韻腳用平上去,不一一,雲“也唱得”者;有句中用入聲,不能歌者;有歌其字,音非其字者:令人無所守。
泰定甲子,存存託友張漢英以其説問作詞之法於予,予曰:“言語一科,欲作樂府,必正言語;欲正言語,必宗中原之音。”樂府之盛、之備、之難,莫如今時。其盛,則自搢紳及閭閻歌詠者眾。其備,則自關、鄭、白、馬一新制作,韻共守自然之音,字能通天下之語,字暢語俊,韻促音調;觀其所述,曰忠、曰孝,有補於世。其難,則有六字三韻,“忽聽、一聲、猛驚”是也。諸公已矣,後學莫及,何也,蓋其不悟聲分平、仄,字別陰、陽。夫聲分平、仄者,謂無入聲,以入聲派入平、上、去三聲也。作平者最為緊切,施之句中,不可不謹。派入三聲者,廣其韻耳,有才者本韻自足矣。字別陰。陽者,陰、陽字平聲有之,上、去俱無。上、去各止一聲,平聲獨有二聲:有上平聲,有下平聲。上平聲非指一東至二十八山而言,下平聲非指一先至二十七鹹而言。前輩為廣韻,平聲多分為上下卷,非分其音也。殊不知平聲字字俱有上平、下平之分,但有有音無字之別,非一東至山皆上平,一先至鹹皆下平聲也,如“東、紅”二字之類,“東”字下平聲屬陰,“紅”字上平聲屬陽。陰者,即下平聲;陽者,即上平聲。試以“東”字調平仄,又以“紅”字調平仄,便可知平聲陰、陽字音,又可知上、去二聲各止一聲,俱無陰、陽之別矣。且上、去二聲,施於句中,施於韻腳,無用陰陽,惟慢詞中僅可曳其聲爾,此自然之理也。妙處在此,初學者何由知之。乃作詞之膏盲,用字之骨髓,皆不傳之妙,獨予知之,屢嘗揣其聲病於桃花扇影而得之也。
籲,考其詞音者,人人能之;究其詞之平仄、陰陽者,則無有也,彼之能遵音調,而有協音俊語可與前輩頡頏,所謂“成文章曰樂府”也;不遵而增襯字,名樂府者,自名之也。〈德勝令〉“繡”字、“怨”字,〈殿前歡〉八句、“白”字者,若以“繡”字是“珠”字誤刊,則“煙”字唱作去聲,為“沉宴嫋珠簾”,皆非也,呵呵,“忺忺”者,何等語句,未聞有如此平仄、如此開合韻腳、〈德勝令〉,亦未聞有八句〈殿前歡〉,此自巳字之開合、平仄,句之對偶、短長,俱不知,而又妄編他人之語,奚足以知其妍媸歟。
嗚呼,言語可不究乎,以板行謬語,而指時賢作者,皆自為之詞,將正其已之是,影其已之非,務取媚於市井之徒,不求知於高明之士,能不受其惑者幾人哉。使真時賢所作,亦不足為法。取之者之罪,非公器也。韻腳用三聲,何者為是,不思前輩某字、某韻必用某聲,卻雲“也唱得”,乃文過之詞,非作者之言也。平而仄,仄而平,上、去而去、上,去、上而上、去者,諺雲“鈕折嗓子”是也,其如歌姬之喉咽何,入聲於句中不能歌者,不知入聲作平聲也;歌其字,音非其字者,合用陰而陽,陽而陰也。此皆用盡自己心,徒快一時意,不能傳久,深可哂哉,深可憐哉,惜無有以訓之者。予甚欲為訂砭之文以正其語,便其作,而使成樂府,恐起爭端,矧為人之學乎,因重張之請,遂分平聲陰、陽及撮其三聲同音,兼以入聲派入三聲——如“鞞”字——次本聲後,葺成一帙,分為十九,名之曰《中原音韻》,並《起例》以遺之,可與識者道。是秋九日,高安挺齋周德清自序。 [1] 

中原音韻序作者簡介

周德清(1277年-1365年),字日湛,號廷齋,暇堂(今江西高安楊圩鎮周家村)人。工樂府,精通音律,著有《中原音韻》。 [2] 
參考資料
  • 1.    王筱雲,韋風娟,等 主編.中國古典文學名著分類集成(第29冊).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1994年12月第1版:261-263
  • 2.    劉志成 著.漢語音韻學研究導論.成都:巴蜀書社,2004年09月第1版: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