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中原野戰軍第三縱隊

鎖定
中原野戰軍第三縱隊,前身為晉冀魯豫軍區第三縱隊,後被改編為第11軍。
中文名
中原野戰軍第三縱隊
外文名
The third column of the Central Plains field army
司令員
陳錫聯
被譽為
老虎縱隊
被編時間
一九四九年二月

中原野戰軍第三縱隊晉冀魯豫軍區第三縱隊時期

中原野戰軍第三縱隊第三縱隊編制

1943年10月,八路軍總部決定太行軍區與第129 師分開,另組太行軍區機關,直屬總部指揮。1945 年8月,晉冀魯豫軍區成立,太行軍區成為該軍區的四個二級軍區之一。9月,晉冀魯豫軍區將太行軍區部隊暫編為太行縱隊參加上黨戰役。10月7日,為軍事戰略轉變的需要,晉冀魯豫軍區決定將太行縱隊整編為晉冀魯豫軍區第三縱隊。9日,第3縱隊在山西省襄垣縣虒亭鎮正式成立。下轄第7、第8、第9旅,並新建炮兵營,共2萬餘人。縱隊成立後,隨即參 加邯鄲戰役,殲國民黨軍7000餘人。11月至12月,在磁縣及其周圍地區休整。1946年1月,國民黨軍破壞停戰協定,蠶食和偷襲解放區,縱隊奉命在安陽、修武、孟縣等地給予還擊,收復孟縣城。 [3] 

中原野戰軍第三縱隊第三縱隊參加戰役

1946年7月下旬,第3縱隊在晉冀魯豫野戰軍編成內,參加南下豫東作戰。8月,出擊隴海,參加隴海路汴徐段自衞反擊戰役。9月至11月,參加定陶、鉅野、鄄城、滑縣戰役。1947年1月至5月,第了縱隊先後參加巨(野)金(鄉)魚(台)戰役、豫皖邊戰役、豫北戰役。7月初,第3縱隊作為劉鄧野戰軍的總預備隊渡過黃河,參加魯西南戰役。8月,為野戰軍的左路軍挺進大別山,在皖西地區展開活動,完成戰略躍進任務。10月初,第3縱隊發起張家店戰役,全殲國民黨軍第88師師部及第62旅5300餘人,取得了縱隊第一次消滅國民黨軍一個正規旅以上兵力的勝利,也是劉鄧野戰軍進入大別山以來首次大捷,對發展、鞏固皖西根據地和堅持大別山鬥爭起了重要的作用。11月15日,皖西軍區在嶽西湯池畈成立,下轄3個軍分區。第了縱隊調第7旅第20團、第8旅第24團、第9旅第27團、縱隊教導團、補充團共7000餘人歸皖西軍區建制。皖西人民軍第1支隊改編為第37團,暫歸第7旅指揮(1948年2月調歸皖西軍區)。1948年3月,縱隊完成在大別山作戰任務,轉移淮河以北地區實施機動。 [3] 

中原野戰軍第三縱隊晉冀魯豫野戰軍軍區序列

晉冀魯豫軍區司令員劉伯承、政治委員鄧小平,總兵力二十七萬,這些兵力包括在各解放區普遍採取的軍區和野戰軍並列的體制之中。晉冀魯豫軍區下屬四個二級軍區:以王秉璋為司令員的冀魯豫軍區、以杜義德為司令員的冀南軍區、以秦基偉為司令員的太行軍區和以王新亭為司令員的太嶽軍區。晉冀魯豫野戰軍下轄五個統隊:第二縱隊轄四、五、六旅,司令員陳再道,政治委員宋任窮;第三縱隊轄七、八、九旅,司令員陳錫聯,政治委員彭濤;第四織隊轄十、十一、十三旅,司令員陳賡,政委謝富治;第六縱隊轄十六、十七、十八旅,司令員王宏坤,政治委員段君毅;第七縱隊轄十九、二十、二十一旅,司令員楊勇,政冶委員張霖芝。 [1] 

中原野戰軍第三縱隊中原野戰軍第三縱隊時期

1948年5月9日,晉冀魯豫野戰軍改稱中原野戰軍,第3縱隊改稱中原野戰軍第3縱隊,參加宛東、豫東戰役。隨後至河南省葉縣地區休整,開展新式整軍運動。10月下旬後,參加淮海戰役。 [3] 

中原野戰軍第三縱隊淮海戰役中第三縱隊的部署

中原野戰軍決定:由劉伯承、李達指揮第二、第六縱隊和中原軍區部隊,繼續在豫西牽制黃維和張淦兩兵團;由陳毅、鄧小平指揮第一、第三、第四、第九縱隊,在華北軍區第十四縱隊的配合下,對鄭州發動攻擊。其作戰部署是:第一、第三縱隊組成東兵團,第四、第九縱隊組成西兵團,兩面夾擊;豫皖蘇軍區部隊插到黃河鐵橋以南,阻止鄭州國民黨守軍北撤;華北軍區第十四縱隊和豫北地方部隊牽制新鄉地區的國民黨軍,使其不能南下增援。 [4] 

中原野戰軍第三縱隊毛主席命令第三縱隊攻擊鄭州的指示

《望令陳錫聯陳賡部全力攻擊鄭州》
(一九四八年十月十三日)
劉陳鄧鄧李,並告饒粟譚:
文未電悉。(一)白令黃維張淦由確山、遂平線向唐河、賒旗線前進,這樣就給你們南北兩區作戰以必要的時間。望令陳錫聯陳賡率一、三、四、九縱,全力按你們所規定之時間攻擊鄭州,並部署阻援及打援。只要鄭州攻克,你們在北面就取得了主動,就可迫使孫元良兵團回顧開封,或留在開封、徐州線而不能再東進。(二)六縱暫時留在桐柏策應王宏坤是可以的,只要王宏坤打一個較大的勝仗,張淦兵團勢必南顧,黃維兵團則將向北對付二陳,爾後你們便有各個殲擊黃維的機會。 [5] 
(陳錫聯、陳賡當時分別任中原野戰軍第三縱隊、第四縱隊司令員) [5] 

中原野戰軍第三縱隊解放宿縣

第三縱隊命令(戰字第一二三號)
於本部 一九四八年十一月十五日
一、宿縣之敵除殲滅一部外,餘已退守城垣(詳見前通報)。
二、本縱隊決定於今(十五)日總攻城垣,其部署如下:
①七旅並九縱炮營任東門、小東門攻擊。
②九旅並一旅炮兵任西門攻擊,另以一個營任南關佯攻並注意捕捉
外,附九旅一個團,位於西關附近,作第二梯隊。
③八旅除以一個營位於北關佯攻捕捉外,其主力為七旅攻城二梯隊。
④七、九旅戰鬥分界線如附圖。(略)
三、主攻時間:主攻部隊統一於十七時三十分發起炮擊,南北關佯攻部隊
提前十五分鐘開始動作。
四、攻佔城垣後,七、九旅各以二個營維持自己戰鬥分界線內秩序,其主
力迅即撤出城外。爾後,由七縱派一團接收城防。其他部隊交代後統即離城。
五、戰鬥聯絡記號及後勤設備均如前不變。
六、戰鬥指揮所位置不變。
此令
司令員:陳錫聯
副司令員:鄭國仲 [6] 

中原野戰軍第三縱隊第11軍時期

中原野戰軍第三縱隊戰鬥序列

1949年3月1日,根據中共中央軍委關於統一全軍編制及部隊番號的命令,中原野戰軍第3縱隊在安徽省阜陽縣改稱中國人民解放軍第11軍,隸屬第二野戰軍第三兵團。曾紹山任軍長,鮑先志任政治委員,鄭國仲任副軍長,鍾漢華任副政治委員,楊國宇任參謀長,劉華清任政治部主任。原轄第7、第8、第9旅依次改稱第31、第32、第33師。全軍共2.2萬餘人。 [2] 

中原野戰軍第三縱隊參加戰鬥

1949年,4月21日,第11軍參加渡江戰役,突首任政治委員鮑先志破鐵板洲、鴨兒溝、玉板洲國民黨軍長江防線。而後直插浙贛線,行程1500餘里,主要戰鬥40餘次,殲國民黨軍2.5萬餘人。6月,第33師組建第99團,從而健全了軍的編制。11月初,第11軍奉命向西南進軍,參加川黔作戰,突破宋希濂集團川湘防線,直出川東南,參加解放重慶、成都戰役。 [3] 

中原野戰軍第三縱隊撤銷建制

1950年1月,第11軍歸川東軍區領導,軍部進駐萬縣;第31師為車區機動部隊,進駐梁山(今梁平縣),執行剿匪、築路、改造起義部隊任務。第32師、第33師、軍補訓師分兼大竹軍分區、萬縣軍分區、有恙軍分區。各軍分區部隊,歸川東軍區指揮。期間,軍奉命抽調戰士3000人、各種武器百餘支、騾馬800匹,支援第18軍進軍西藏。7月,奉中共中央軍委命令,第11軍撤銷建制,軍部及直屬隊調山東青島組建海軍青島基地(現北海艦隊)。 [3] 
參考資料
  • 1.    王樹增.《解放戰爭(上)(1945.8—1948.9)》.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9年:第133頁
  • 2.    《中國人民解放軍通鑑》編輯委員會.《中國人民解放軍通鑑 1927-1996》:甘肅人民出版社,1997年:第1427頁
  • 3.    張明金.《中國人民解放軍歷史上的70個軍》:解放軍文藝出版社,2006年:第192—194頁
  • 4.    王樹增.《解放戰爭(下)(1948.10—1950.5)》.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9年:第170頁
  • 5.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科學院編輯.《毛澤東軍事文集  解放戰爭時期1948.9-1949.9》:軍事科學出版社、中央文獻出版社,1993年:第72頁
  • 6.    方兆本.《安徽文史資料全書  宿州卷》:安徽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28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