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中南民族大學民族學博物館

鎖定
中南民族大學民族學博物館,位於湖北省武漢市洪山區民族大道182號(中南民族大學校園內),佔地面積5000多平方米。是社會科學類民族學專題博物館。 [1] 
1955年,中南民族學院少數民族文物陳列館成立。“文革”期間,中南民族學院被撤銷,陳列館藏品也被轉移至中央民族學院保管。1984年,經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批准,博物館得以復建,並正式命名為“民族學博物館”。2000年春,根據學校的工作安排,民族學博物館和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合併。 [1]  截至2019年末,中南民族大學民族學博物館藏品有10480件(套)。 [2] 
2013年5月2日,中南民族大學民族學博物館被評為國家三級博物館。 [5] 
中文名
中南民族大學民族學博物館
地理位置
湖北省武漢市洪山區民族大道182號(中南民族大學校園內)
佔地面積
5000 m²
類    別
社會科學類民族學專題博物館
開放時間
上午:9:00—11:30,下午:2:30—4:30
門票價格
免費
創建時間
1955年

中南民族大學民族學博物館歷史沿革

1955年,中南民族學院少數民族文物陳列館成立。
“文革”期間,中南民族學院被撤銷,陳列館藏品也被轉移至中央民族學院保管。
1984年,在著名學者吳澤霖的倡議、主持下,經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批准,博物館得以復建,並正式命名為“民族學博物館”,國家副主席烏蘭夫親筆為博物館題寫了館名。該館是中國第一座以“民族學博物館”命名的專業性博物館。
1989年,在著名學者潘光旦之弟潘光迥的資助下,民族學博物館徵集了以三滴水牀、雕花臉盆架為代表的一套珍貴土家族傳統雕花傢俱。
2000年春,根據學校的工作安排,民族學博物館和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合併。
2006年6月,中南民族大學民族學博物館再度單獨建制。
2008年,在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的大力支持下,學校投入近千萬元對中南民族大學民族學博物館進行維修改展,
2009年底,工程基本完成。新展覽突出民族特色,內容設計中民族誌方法的運用,體現了民族學博物館的學術特點。 [1] 

中南民族大學民族學博物館場館佈局

中南民族大學民族學博物館綜述

中南民族大學民族學博物館佔地面積5000多平方米,有《美美與共》《記憶武陵》《工藝奇葩》《椰風海韻》《斑斕霓裳》《楓香樹下》《錦上添花》等七個展廳。 [1]  [4] 

中南民族大學民族學博物館展廳

  • 基本陳列
《多彩民族》:展覽以實物、照片、文字、圖表等為主要陳列內容,注重採用現代科技手段,通過動、靜結合,平面、立體結合,開放、封閉結合等多種陳列形式,展示中國55個少數民族的概貌、中國以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為主的民族政策以及民族文化。本展覽共分三大部分:“民族識別和民族分佈”、“民族區域自治”“少數民族文化”。
《記憶武陵——土家族歷史文化》:展覽分為“悠久的歷史”、“山地經濟”、“燦爛的文化”三個部分。展覽通過對武落鍾離山土家族來源傳説場景的塑造、土家族地區出土文物和傳世土司官印等文物的展示、國寶級文物溪州銅柱的複製直觀地梳理了土家族悠久的歷史。展覽設計注意融入土家族文化元素,比如吊腳樓風格、虎文化等。
《椰風海韻——黎族傳統文化》:展覽主要通過陳列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從海南黎族地區徵集的珍貴的民族文物,配合以黎族傳統代表性民居——船型屋的復原、黎族傳統村落微縮景觀以及文字説明、圖片和反映黎族傳統生產生活方式的影視人類學資料,向人們展示了黎族傳統社會的自然環境、歷史和文化。展覽分為“環境與歷史”、“方言與服飾”、“經濟生產”、“風俗習慣”四個部分。展品中鑽木取火、刻木記事的實物,以及露天燒陶、婦女紋身的圖片,具有較高的歷史文化價值。
《中國苗族館——苗族服飾文化展》:苗族是一個古老的民族,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苗族人民創造了豐富多彩的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苗族的服飾文化便是其中之一。苗族服飾被譽為中國服裝服飾史的“活化石”,人類文明史的“精美標本”,“穿在身上的史書”。 苗族的服裝服飾種類繁多,可達180餘種款式,大致可分為湘西型、黔東型、黔中南型、川黔滇型、海南型五大類,每一大類下又分為若干式。此展覽為 “中國苗族館”的序展,所有展品均由鳳凰山江苗族博物館提供。 [1] 
  • 專題陳列
自1986年正式開放以來,中南民族大學民族學博物館先後舉辦了《侗寨風情圖片展》《土家族民俗展》《中國少數民族服飾展》《南方少數民族手工藝術展》《南方少數民族傳統服飾展》《館藏文物精品展》等固定展覽十幾個。
《工藝奇葩——少數民族工藝美術》:展覽共分為“奇異瑰麗的織錦藝術”、“神秘華麗的刺繡藝術”、“燦若羣星的蠟染藝術”、“匠心獨運的木雕工藝”、“巧奪天工的竹編工藝”、“彝族漆器”、“精美繁複的銀飾藝術”。展出的每件文物,均由少數民族民間藝人手工製作。集民族學、民俗學、藝術學等研究價值為一身,具有較強的民族特色。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斑斕霓裳——少數民族服飾》:展覽共展出了該館收藏的我國東南地區壯、侗、苗、備、瑤、仫佬、毛南、京、高山、仡佬等10個主要少數民族傳統服飾。帶有本民族特點的服飾,是該民族歷史的活化石,有些民族服飾的花紋圖案記載了他們的古老傳説及歷史遷徙路程,其民族服飾具有較高的收藏價值。 [1] 

中南民族大學民族學博物館場館特色

中南民族大學民族學博物館坐落在風景秀麗的武昌南湖之濱,館舍建築依山就勢,隨自然地貌高低分佈。在空間處理上,以3個大小不同、形狀各異、高低錯落的內院為中心,利用不同尺度和長寬比及閉合、開敞等富有變化的組合方式精心構築,既將庭院、走廊、大廳、內室連為一體,又科學地劃分為展覽、辦公、庫房三個功能相對獨立的區域。屋上蓋琉璃瓦,並綴以飛閣重檐,秀麗玲瓏。整個建築既莊重典雅,又和諧明快,融入了我國傳統建築的精髓和少數民族的建築風貌。 [1] 
中南民族大學民族學博物館 中南民族大學民族學博物館

中南民族大學民族學博物館館藏文物

中南民族大學民族學博物館綜述

中南民族大學民族學博物館藏品主要通過徵集、捐贈、收購等途徑取得,該館文物藏品中,絕大多數為中國南方少數民族文物,以少數民族傳統服飾文物為主;中南民族大學民族學博物館文物藏品基本上是民族文物,其類別有服飾、字畫、竹木器、金銀器、石器、陶瓷器、銅器、鐵器、玉器、錢幣等; [1]  截至2019年末,該館藏品有10480件(套)。 [2] 

中南民族大學民族學博物館重要藏品

經過幾十年幾代博物館人的不斷努力積累,中南民族大學民族學博物館已收藏中國中南、華東、西南等地區二十多個少數民族的民族文物一萬餘件,包括少數民族的生產工具、生活用具、服飾、文史檔案、宗教器物、書畫等方面的內容。其中不少堪稱珍品、孤品,具有較高的學術價值和歷史價值。象京族的“繡花彩”宗教服裝、仫佬族的對襟繡花女服、黎族的刻木記事實物等在各民族地區民間早已失傳,甚至不見於當地博物館等文化機構,全國較為罕見。
2000年6月,由國家民委和雲南省政府主辦的“首屆中國民族服飾博覽”會上,中南民族大學民族學博物館受湖北、廣西等省區的邀請,派人攜有關民族服飾代表相關民族參展,彌補了該民族傳統服飾的缺撼!如不用一顆鐵釘、採用中國傳統木作工藝榫卯銜接、結構巧妙、做工精緻的土家族傳統雕花傢俱,代表了土家族傳統民間手工藝的極高水準。豪華的土家族三滴水牀,牀花板上用浮雕和鏤空等手法雕刻有土家族服飾、兵器、樂器、狩獵工具以及反映人類生殖崇拜的瓜果、花卉等。還有反映土家山寨豔陽高照,皓月當空,河上跨橋、河中行船等幾十幅文化內涵豐富的圖案,表達了土家族人民對“人傑地靈,人壽年豐”理想生活的嚮往與追求。土家族洗臉盆架雖無三滴水牀的氣勢,但盆架上細緻的圖案,高超的雕刻技藝則更勝一籌。此外,還有蠟染、壯錦、土家錦、黎錦、侗錦、剪紙、儺面具,及中國南方古代各民族具有代表性的文化遺物——銅鼓等藏品。 [1] 

中南民族大學民族學博物館藏品保護

中南民族大學民族學博物館建設有藏品部並配備專業技術人員負責藏品的保管保護工作。藏品管理嚴格按照《藏品管理辦法》的各項規定進行管理。不僅有完備的文物藏品紙質檔案,還建立了藏品管理數據庫。藏品的保管工作做到制度健全、賬目清楚、鑑定確切、編目詳明。展廳、庫房內均安裝了空調和除濕設備,配備了安全防火器材。為了更好的保護藏品,庫房內文物根據質地不同,採取分區保管。按照《博物館安全保衞規定》和三級風險等級安全防護規定要求,館內設立安全保衞科,選配專職保衞幹部,重點要害部位安裝技術安防設備和綜合報警監控系統設施,並配備專職保衞人員,堅持24小時執勤。 [1] 

中南民族大學民族學博物館文化活動

中南民族大學民族學博物館宣傳教育

中央電視台、人民日報、湖北日報等諸多新聞媒體曾用專題、專欄形式對中南民族大學民族學博物館作過宣傳介紹。
20世紀50年代,少數民族文物陳列館創建之初,館內專家學者在參加中國少數民族社會歷史大調查和民族識別的工作中,就收集了大量的反映中國南方少數民族傳統文化內容的民族文物,主辦的展覽接待了印度總理尼赫魯等80多個國家和地區各方面人士。
1986年下半年,中南民族大學民族學博物館成功舉辦了《南方少數民族傳統服飾展》和《海南黎族傳統文化展》,並向社會開放,面向廣大觀眾,尤其是武漢市及其周邊的廣大中小學生,普及民族知識。
1990年3月,中南民族大學民族學博物館應邀赴上海蔘加“1990中國上海民間藝術博覽會”榮獲收藏大獎,在上海展覽的8天時間內。
2010年,初湖北省文物管理局開展的武漢城市圈博物館紀念館優秀陳列展覽展示評選活動中,中南民族大學民族學博物館重新布展的《多彩民族》展廳喜獲“最佳創意獎”,成為武漢城市圈內唯一獲獎的高校博物館。 [1] 

中南民族大學民族學博物館科學研究

早在上世紀50年代建館初期,中南民族大學民族學博物館工作人員就參加了當時的少數民族社會歷史大調查和民族識別工作。
上世紀80年代中南民族大學民族學博物館重建時期,吳澤霖關於“民族學博物館主要是為科學服務的,它是一種傳播知識性的專業博物館,是建立在民族學的基礎上,同時也是依附於民族學而存在的”、“民族學與民族學博物館的關係,正如化學或物理與它們的實驗室的關係相似,是一體中的兩個部分,相互依賴促進的。實際上民族學博物館就是民族學的一種間接的田野調查的基地,雙方相互依存,形成了一種共生狀態”的論述,既是該館建館的理論指導,同時也建立了民族學博物館在學界的地位。
1984年,中南民族大學民族學博物館新館建立以來,該館專業人員承擔包括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在內的多項省部級以上科研項目並多次獲獎,公開發表學術論文百餘篇,出版專著近20部,取得了豐碩的科研成果。 [1] 

中南民族大學民族學博物館所獲榮譽

1995年,中南民族大學民族學博物館成為武漢市首批命名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1] 
1998年,中南民族大學民族學博物館被武漢市有關部門認定為“武漢市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 [6] 
2000年,中南民族大學民族學博物館榮獲“湖北省科普工作先進集體”光榮稱號。
2006年,中南民族大學民族學博物館獲得武漢市“年度博物館工作先進單位”稱號。 [1] 
2011年09月10日,中南民族大學民族學博物館被武漢市科學技術協會授予“武漢市科普教育基地 ”。 [6] 
2013年5月2日,中南民族大學民族學博物館被評為國家三級博物館。 [5] 
2022年11月29日,中南民族大學民族學博物館入選中國科協2021-2025年第一批補充認定的全國科普教育基地名單。 [7] 

中南民族大學民族學博物館機構設置

  • 單位性質
中南民族大學民族學博物館是國營文化事業單位。 [1] 
  • 經費來源
中南民族大學民族學博物館經費來源於中南民族大學全額撥款。 [1] 
  • 機構設置
中南民族大學民族學博物館設有辦公室、展覽部、藏品部。 [1] 
  • 人員編制、組成
中南民族大學民族學博物館核定人員編制數2009年為l2人(實際在編人員10人)。全館有專業技術人員8人,其中文博專業技術人員7人。在職的專業人員中,有教授1人,副研究館員3人,館員3人,助理館員1人。 [1] 
  • 觀眾接待
中南民族大學民族學博物館年觀眾人數約20000人次。 [1] 

中南民族大學民族學博物館參觀信息

  • 地理位置
中南民族大學民族學博物館位於湖北省武漢市洪山區民族大道182號(中南民族大學校園內)。 [3] 
  • 交通信息
公交路線:武漢市內可乘坐538、583、572、590、586、732、733、739、811、901、915等至中南民族大學站下車即可。 [3] 
自駕路線:洪山區人民政府——珞獅路——二環線——尤李立交——雄楚大道高架——民族大道——寬和路——發展路——團結大道——民族路——培德路——中南民族大學民族學博物館。
  • 開放時間
上午:9:00—11:30,下午:2:30—4:30。 [3] 
  • 門票信息
免費。 [3] 
  • 參觀須知
1、週二和週四免預約參觀。
2、開放時間外,其他時間團體參觀需提前一天預約。(疫情防控期間,按上級和學校有關規定執行。)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