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中南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

鎖定
中南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原名中南大學文學院,位於湖南省長沙市。2002年5月在原文法學院的基礎上組建成中南大學文學院,2015年5月28日文學院更名為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
學院設有2個系,開設3個本科專業;擁有一級學科博士點1個、一級學科碩士點1個、專業學位授權類別1個;共有教職工65人,本科生896人,研究生209人。 [11] 
中文名
中南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
現任領導
黨委書記:羅軍飛
院長:白寅
碩士點
學術學位授權一級學科1個
專業學位授權類別1個
博士後
學術學位授權一級學科1個
院系設置
中文系、傳媒系
創辦時間
2002年7月
本科專業
3個
地    址
中國湖南省長沙市嶽麓山
類    別
二級學院
現任校長
田紅旗

中南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學院介紹

中南大學文學院坐落在古城長沙美麗的嶽麓山下、湘江之濱,繫於2002年5月在原文法學院的基礎上組建而成。在學校領導和各職能部門的大力支持下,文學院和中南大學一起成長,以特色文科創學院品牌,一步一個腳印,實現了一個基礎文科學院的快速發展。為了進一步推動新聞傳播學科的發展,加強對外學術合作與交流,促進學院招生和就業,推動學院快速穩定地發展,經學校研究決定,於2015年5月28日將文學院更名為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 [1] 
建院以來,學院本科專業從1個發展到3個,碩士點從1個增加到11個,擁有中國語言文學和新聞傳播學兩個一級學科碩士點,另有一個對外漢語教育專業碩士點;學院現有美學、審美文化學、文化產業等3個二級學科博士點。建院以來,本科生從不足200名發展到700餘名,研究生從20人以下發展到200餘名,從規模到水平都有了跨越式發展。(中國語言文學一級學科所屬八個二級學科、傳播學、美學)。文藝學、中國現當代文學、中國古代文學是校級重點建設學科。

中南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師資力量

中南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師資概況

現有教職工49人,其中專職教師39人(其中,二級教授1人,教授17人,副教授14人;具有博士學位的教師27人,在讀博士6人,博士後3人),分別來自北京大學復旦大學南京大學武漢大學北京師範大學等全國10多所名校。師資隊伍具有良好的學緣、學歷結構和年齡、職稱結構。在校本科生668人,在讀碩士研究生195人,博士研究生10人,留學生有9人。 [2] 

中南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知名教授

中南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 中南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
劉澤民,男,1957年生,教授,文學博士,博士生導師,復旦大學中文系畢業,現任中南大學文學院院長。主要從事美學、文藝學、思想史方面的研究。出版專著有《應用美學》、《實踐存在論的美學思考方式》;主編教材有《文學原理》,《美學基礎新編》:合著教材有《美學引論》,面向21世紀課程教材《美學》;合著著作有《國民素質論》、《西方美學範疇史》。 [3] 
中南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 中南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
閻真,男,1984年畢業於北京大學中文系,1996年出版長篇小説《曾在天涯》,同年評為副教授。
2000年到中南大學文學院工作,2001年出版長篇小説《滄浪之水》,同年評為教授。《滄浪之水》獲《當代》雜誌文學年度獎,《小説選刊》長篇小説獎,毛澤東文學獎,至今已出版43版約45萬冊,2003年成為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2004年被湖南省人民政府授予“德藝雙馨文藝工作者”稱號,記一等功。2003年出版理論專著《百年文學與後現代主義》。2008年出版長篇小説《因為女人》,獲中國出版集團頒發的年度專家五佳獎,讀者五佳獎,2011年當選湖南省作家協會副主席。 [4] 
中南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 中南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
楊雨,女,湖南長沙人。文學博士,現任中南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教授,古代文學專業學科帶頭人。
精通法語、英語等多門外語,2004年獲法國政府資助赴法國進修。入選2007年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湖南省首批新世紀121人才工程,湖南省高校青年骨幹教師,中南大學昇華學者育英計劃、中南大學首屆傑出青年人才。曾在中央電視台“百家講壇”欄目講述《俠骨柔情陸放翁》、《納蘭心事有誰知》。2013年端午節期間,又在中央電視台“百家講壇”欄目講述《端午時節話屈原》。 [5]  此外,楊雨還在河北衞視中華好詩詞》欄目與趙忠祥一起擔任大學士
中國詞學研究會理事。已出版著作6部,發表論文四十餘篇,主持多項省、部級社科規劃課題,獲多項省級、校級科研、教學獎勵。 [6] 

中南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教學建設

中南大學文學院專業設置 中南大學文學院專業設置
文學院下設三系、四所、三個研究中心、三個研究基地兩個工作室。
學院堅持“經營學院、和諧人心、創新工作、跨越發展”的辦院理念,積極實施“以特色創品牌”、“差異化發展”的戰略,着力提升學科建設水平和人才培養質量,努力實現博士點突破,力爭把學院建設成為精幹而富有特色、在國內有重要影響的文學院。

中南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知名學科

國家精品視頻公開課(1門) [7] 
序 號
課程名稱
負責人
二級學院
入選年份
1
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
2012年
國家新聞出版改革發展項目庫專業(1個) [8] 
序 號
專業名稱
負責人
二級學院
入選年份
1
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
2014年

中南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特色學科

網絡文學
研究搶佔先機學院成立了我國高校第一個網絡文化研究所。在該領域率先獲得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十五”規劃課題和湖南省社科規劃項目立項資助。發表網絡文學研究系列論文近百篇,已出版《網絡文學論綱》、“網絡文學教授論叢” 、“網絡文學新視野叢書”等多部學術專著。創辦了第一家“網絡文化批評”網站,並已獲得湖南省“網絡文化研究基地”,其研究成果處於全國領先水平。
文化產業
學科異軍突起文化產業研究是學院新的學術增長點,是我國高校最早開始培養文化產業博士生和碩士生的學院。歐陽友權教授是我國文化產業學科的第一位博士生導師,2005年培養了我國第一個文化產業博士,主編了我國第一部文化產業國家級規劃教材《文化產業概論》。2006年成立我國第一家文化品牌研究機構――中南大學中國文化產業品牌研究中心,出版併發布我國第一部《中國文化品牌年度報告》。現有3位教授和5位副教授從事文化產業方向的學術研究,在全國產生了相當大影響。
小説創作
飲譽文壇學院副院長閻真教授的長篇小説《曾在天涯》和《滄浪之水》在全國引起強烈反響。《滄浪之水》多次獲全國文學大獎。學院成立了“閻真工作室”,並通過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學術活動,擴大這一文學品牌的影響力。歸國博士聶茂教授亦有多部小説、散文、詩歌和評論著作面世,並獲得多項獎勵。
三峽移民研究
影響廣泛由劉青松教授牽頭申報的2003年度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入湘三峽移民的語言交際問題研究》獲准立項資助。歐陽友權教授等指導學生完成的《三峽移民的文化差異與文化融合》課外研究成果,在第八屆“挑戰杯”全國大學生課外科技作品大賽中,獲得哲學與社會科學類作品一等獎。

中南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重點學科

中國語言文學重點學科
(一)文藝學
文藝學是本學科點最早擁有碩士點的學科。現有教授3人,副教授2人,講師2人,均擁有博士學位。主持完成國家社科基金項目5項,《中國社會科學》發表論文2篇,《文學評論》發文4篇,《新華文摘》全文轉載4篇。其特色和優勢主要表現在:
1.基礎文論研究成果突出。本學科一直以來都非常注重文學基礎理論研究,在文學原理、文學思潮、美學範疇等方面已經形成了鮮明的特色。歐陽友權教授主編了高等院校21世紀課程教材《文學理論》和湖南省規劃教材《文學原理》,他的《數字化語境中的文藝學》獲得第四屆魯迅文學獎·文學理論評論獎、教育部高校人文社會科學三等獎和湖南省第十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等多項大獎。柏定國教授的《中國當代文藝思想史論(1956-1976)》、劉澤民教授的《西方美學範疇史》、《實踐存在論美學思考方式》等著作在學術界廣泛好評。
2.網絡文學研究佔領制高點。本學科是全國高校最早將網絡文學列為研究方向的學科,率先創辦了網絡文學研究基地,建立了“網絡文化批評”網站,先後獲得5項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和10多項省部級科研課題,出版了《網絡文學論綱》、“網絡文學教授論叢”(5本) 、“網絡文學新視野叢書”(7本)、“新媒體研究叢書”(6本)、《網絡文學發展史》、《網絡傳播與社會文化》、《網絡文學概論》、《比特的世界——網絡文學論稿》等20餘部學術專著,在《中國社會科學》、《文學評論》等權威學術期刊和中文核心期刊發表系列論文100多篇。擁有“網絡文學”省級精品課和“新媒體文學”省級優秀教學團隊。經過近十年的經營,已經形成了一支以歐陽友權教授為帶頭人的博士、教授為主的網絡文學研究團隊,成為全國網絡文學研究的重鎮,獲得了學術界的廣泛認同。
3.應用研究對接社會重大需求。為了服務社會經濟發展需要,文藝學學科還特別強調應用研究,綜合運用文化學、管理學、經濟學等多學科交叉的研究方法,富有特色地開展了文化產業尤其是文化品牌的研究,成立了中國文化品牌研究中心,從2006年開始,每年發佈《中國文化品牌報告》,被中央電視台、光明日報、人民日報等國家級媒體報道20多次。出版了《文化產業概論》國家級規劃教材,先後主持完成《電影文化產業的文化傳承與文化消費》(國家社科基金項目)、《我國中心城市文化創意產業與軟實力競爭》(國家社科基金重大課題子項目)、《文化品牌戰略研究》(文化部項目)、《湖南文化產業可持續發展研究》(湖南省社科基金重點項目)、《物聯網的興起對我國思想文化傳播的機遇、挑戰和對策研究》(湖南省社科重大項目)等多項國家級、省部級課題,在全國產生了很大影響,為基礎人文學科如何服務於社會進行了有益的探索。
(二)中國古代文學
本學科方向成長迅速,並形成了顯著的科研教學特色,主要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1、古代文論及古典美學研究成果卓著,體現出跨學科、跨文化的開闊學術視野。本學科成員中多數具有跨學科治學背景,如學科帶頭人毛宣國教授即是文學碩士、哲學博士,在中國古典詩學和西方美學研究方面均高居學術前沿,主持國家項目1項,省部級項目多項;楊雨教授為法語學士、哲學碩士、古代文學博士,主持多項省部級課題,並多次赴法國、馬來西亞等國家進行交流和講學;白寅副教授為理學學士、古代文學碩士、管理學博士,在古代文學批評思維方式及方法論研究上取得了突破性進展,主持國家項目1項,省部級項目多項。本方向已在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等權威出版社出版瞭如《心靈化批評:中國古代文學批評的思維特徵》、《美學新談》、《中國美學詩學研究》、《西方美學思想史》等多部專著,在《文學評論》、《文藝研究》等權威刊物發表論文70餘篇,其中20來篇為《新華文摘》、《人大複印資料》、《中國社會科學文摘》等刊物全文轉載或論點摘編。
2、詞曲及民俗學研究嶄露頭角,新鋭突起。本方向還擁有六大詞學、戲曲博士,分別畢業於中山大學、南開大學、武漢大學、華東師範大學、浙江大學等名校,師從學界泰斗,近五年在詞學界、戲曲界嶄露頭角,已獲得國家社科項目2項,教育部社科項目7項,省級社科項目多項,出版瞭如《宋詞的女性意識》、《傳播學視野下的宋詞生態》、《俠骨柔情陸放翁》、《詞人家庭與宋詞傳承》、《北宋文人的經濟生活》、《觀音故事與觀音信仰研究》、《觀音本生故事戲論疏》等多部專著,獲得科研獎勵多項,在《文學遺產》、《文獻》、《文史哲》等權威刊物發表論文80餘篇,其中多篇被《人大複印資料》全文轉載。
3、詩詞理論研究與創作傳習融為一體,有效避免了理論與實踐的疏離。本方向擁有以餘德泉教授領銜的古典詩詞創作研究團隊,創作成果斐然,並在本專業形成了濃郁的詩詞創作、吟誦唱和及書法藝術氛圍,多次在國內各類刊物發表詩詞、書法作品,指導的研究生在詩詞創作方面亦名列全國高校前茅,例如2008級研究生李冰即在中山大學主辦的全國性古典詩詞大賽中榮獲詩組冠軍。
4、科研梯隊整齊,兼具中年學者的沉穩及年輕學者的鋭氣。本學科方向科研梯隊的最大特色是梯隊整齊:現有教授2人,副教授5人,講師2人,年齡結構合理:50-60歲1人,40-49歲4人,30-39歲4人,避免了某些傳統專業青黃不接的現象,具備深厚的發展潛力,傳承了嚴謹踏實的治學風氣和良好的團隊合作意識,在學術界已形成較大影響,活躍於國際國內的各高峯學術論壇,好評如潮。特別是楊雨教授在中央電視台“百家講壇”主講“俠骨柔情陸放翁”,獲得了很好的影響。迄今為止,本學科方向的中青年學者已獲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1人次,湖南省首批新世紀121人才工程1人次,湖南省高校青年骨幹教師2人次,西南鋁教育獎2人次,中南大學師德獎1人次。
(三)現當代文學方向
中國現當代文學是中國語言文學的重要二級學科,由4位教授、1位副教授、2位講師組成。本學科教師共出版學術專著11部,發表論文百多篇,主持國家社科基金課題3項,參與2項,主持教育部社科基金課題2項,中國作家協會重點項目1項,省級課題10項,獲省部級獎4項,創作有全國影響的長篇小説3部。
本學科方向的特色體現在三個方面:
第一,批評理論和文學創作有機結合。閻真教授為全國高校為數不多的能將文學理論與文學創作相結合,並取得相當高成就的教師之一。他曾在《文學評論》、《文藝研究》、《北京大學學報》發表論文30多篇,出版國家社科基金子課題專著《百年文學與後現代主義》,主持教育部社科基金1項,中國作家協會重點項目1項。在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長篇小説3部,獲得全國性影響,為當代中國著名作家。其中《滄浪之水》出版40版近50萬冊,多次獲獎。因在學術和創作方面的成就,獲得國務院突出貢獻津貼,被湖南省人民政府授予“德藝雙馨”藝術家稱號,並記省政府一等功。
第二,朱光潛研究系統深入。王攸欣教授為湖南省青年社科“百人工程”學者,中南大學昇華學者特聘教授,中國現代文學研究會理事,主持國家社科基金後期資助課題1項,省級科基金課題3項,在《文學評論》、《文藝研究》等刊物上發表相關論文30多篇,著有《選擇·接受與疏離——王國維接受叔本華,朱光潛接受克羅齊美學比較研究》(三聯書店)、《朱光潛學術評傳》(北京圖書館出版社)等,其現代批評理論特別是朱光潛研究系統深入,在學界產生了很好的影響。
第三,鄉土文學研究開拓新視角。禹建湘教授為湖南省青年社科“百人工程”學者,省高校青年骨幹教師。主持國家社科基金課題1項,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子課題1項,省級科基金課題6項,出版學術專著3部。禹建湘教授提出“鄉土想像”概念,梳理20世紀以來鄉土想像的生髮機制和表現症候,開拓了新的研究視角。在《文學評論》發表論文《革命話語在鄉土想象中的激盪與消隱》,另有同一方面論文多篇,形成了系列論文。出版學術專著《鄉土想象:現代性與文學表意的焦慮》,並主持兩個“鄉土文學”研究的省級課題,在“鄉土文學”研究領域形成了鮮明的特色,成為該研究領域的學術新鋭
此外,譚德晶教授在詩歌理論特色鮮明,出版專著多部,並發表了系列論文,很好地推進了所在領域的研究深度。蘇曉芳博士獲國家社科基金課題1項,教育部社科基金課題1項,省級課題1項,出版學術著作3部,顯示了良好的學術發展勢頭。
本學科方向學術隊伍整齊,梯隊合理,在巴赫金研究、小説創作、現代批評理論研究、“鄉土文學”研究、詩歌理論研究方面特色鮮明,顯現出良好的發展前景。
(四)漢語言文字學
漢語言文字學是中國語言文學專業的重要學科方向。本學科方向共有教師7位,其中2位教授,1位副教授,4位講師,所有教師都有博士學位,隊伍整齊,結構合理。本學科教師共出版專著10部,發表論文數十篇,主持國家級課題2項,省級課題6項,獲省級獎勵1項。
本學科方向的特色和優勢集中於兩個方面:
1.探索詞語源流,研究優勢明顯。本學科方向學術帶頭人任繼昉教授潛心研究詞源學二十餘年,取得了令人讚譽的研究成果。任繼昉教授在上世紀80年代末即師承著名詞源學家蔣禮鴻先生,主攻漢語詞彙史和語源學,至今已經發表了20餘篇詞源學方面的學術論文,最具代表性的成果是發表在《中國語文》、《文獻》、《辭書研究》等知名刊物上的論文《“衚衕”:譜系關係新視野》、《王念孫〈釋名〉校語》、《“伏羲”考源》,刊登在《光明日報》上的文章《國學》、《説“文”談“字”》、《説“詩”》。承擔國家社科課題:“和”文化源流研究。結項時材料紮實,論證嚴密,結論可靠,得到了了國家社科規劃辦優秀的評價。出版的專著《漢語語源學》獲省優秀社會科學成果著作類三等獎,《古漢語研究》等多種刊物都曾發表書評,學界同人也曾廣泛採用。任繼昉教授的研究提供了詞語源流的寶貴材料,揭示了漢語詞彙發展演變的規律,糾正了辭書字典的訛誤,為字典辭書編寫質量的提高、詞彙理論的豐富和語言文字的規範做出了貢獻。其學術專長意義重大,成果斐然,優勢明顯。
2. 融合方言音韻,研究特色鮮明。本學科方向的劉青松教授多年來致力於明代古音的研究,曾在《古漢語研究》、《語言研究》等核心刊物上發表《楊慎古音學思想初探》《晚明時代古音學思想發微》等多篇學術論文。出版專著《中國古典文獻學概要》和《音韻及詩詞格律概要》,在音韻學界引起廣泛影響,得到學界的高度評價。並主持國家社科課題:三峽移民語言交際問題研究,為國家移民政策的制定和實施,提出了建設性的建議。本學科方向的李星輝副教授專心於湘南漢族土話和湘南瑤族勉語的接觸影響,調查研究湘南瑤語全面深入,在漢語與少數民族接觸研究方面顯示出強大的實力,佔據了重要的學術地位。其在《方言》上發表了題為《永州嵐角山土話音系》的論文,也獲得了方言學界的積極肯定。劉青松教授和李星輝副教授的研究正好體現了本學科的一個特色:音韻和方言的相互滲透、相互促進。音韻學研究古代漢語的語音系統,關注漢語語音的歷史情況;方言學研究現代漢語的語言使用,展現漢語語音的現實狀況,緊密結合就能深入追蹤方言的歷史,把握漢語語音演變的規律。這樣的研究特色既鮮明突出,又潛力巨大。
(五)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
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碩士點是中國語言文學二級碩士點之一。現有教授3人,副教授2人,講師1人;其中5人擁有博士學位,2人有海外學術經歷。該碩士點現有3個主要的研究方向,即歐美文學、比較文學和比較詩學;循守在“精幹而富有特色”中爭創一流這一文學院的戰略信條,在每個研究方向上,本學科團隊都經由強烈的問題意識,捕捉到新的學術空間,形成了自己鮮明的特色和獨到的優勢。
1.歐美文學方向之西方近現代文學思潮研究。歐美文學方向帶頭人曾繁亭教授為劍橋大學訪問學者,其早年曾出版專著《煉獄聖徒-陀思妥耶夫斯基傳》、《孤獨的雄獅-海明威傳》等四種,譯著《豪門怨》、《魔杖》(合譯)等兩種,主編叢書1套(10種)及其他專業著作8種。基於如下強烈的問題意識——現代化歷史進程啓動之後,與此前相比明顯加速的西方文學的發展愈來愈呈現為思潮遞進的形態乃是不爭的事實;而國內學界西方文論研究與西方文學研究兩條線長期處於斷裂狀態,作為作家作品研究與文論詩學研究之關節點的思潮研究的闕如則是造成這一斷裂的重要原因,曾繁亭教授的學術焦點轉向對西方近現代文學思潮的研究。其在《文藝研究》、《外國文學評論》等權威期刊上刊發的10多篇論文,以及2008年獲得“優秀”結項結論的國家社科基金課題之最終成果《文學自然主義研究》(獲湖南省社科優秀成果二等獎),均是這一轉向的體現。後者印行後,以其對自然主義文學思潮系統的全新闡釋在學界引發較大反響,《文藝報》等重要報刊給予高度評價。
2. 比較詩學方向之西風東漸中的中國現代文論建構研究。比較詩學方向帶頭人歐陽文風教授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湖南省新世紀121人才工程和中南大學人文社科傑出青年人才專項資助計劃。已出版專著3部,在《文學評論》、《文學遺產》等權威期刊發表學術論文70餘篇,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1項,完成省社科基金等項目多項。近幾年中西詩學比較研究的熱潮方興未艾,但大都停留於觀念翻新的泡沫狀態,“空戰”者眾,歐陽文風教授力避凌空蹈虛,其基於西方印象主義對李健吾感悟詩學的剖析、基於西方生命美學對王國維與宗白華文論建構的闡發等系列成果,以沉實但不失鋒鋭的學術個性,對西風東漸中中國現代文論的建構與嬗變進行了頗富開拓性的探究,在學界引發廣泛關注;該系列成果獲省社科優秀成果三等獎。
3. 比較文學方向之全球化語境下的中國當代文學生態研究。比較文學方向帶頭人為海歸博士聶茂教授。從《民族寓言的張力》運用西方話語對中國新時期文學進行“還原性”闡釋,到《俄羅斯心燈》等著作基於中國文化現實對西方經典作家作品進行“招魂性”解讀,注重在全球化語境中探究當代中國文化-文學的變革,並在對西方文學的解讀中對這種變革作出迴應,始終是聶茂教授比較文學研究的突出特點。在大量直擊當代文學現場的學術成果之外,其更直接投身創作實踐——迄今已出版長篇小説、散文集、詩集等多部,曾獲世界華人文學大獎賽一等獎、新加坡《聯合早報》小説新人獎一等獎、《人民文學》創刊45週年散文大獎等40多種獎項。
新聞傳播學重點學科
(一)跨文化傳播
本學科研究方向圍繞如何建立國際新聞傳播新秩序這一重大的問題,探討中西新聞傳播業與新聞傳播觀念演變的軌跡,總結中西新聞傳播思想發展脈絡,並從文化比較學與多維視野關照上探尋中國新聞傳播業發展的方向及價值取向。集合了一支高學歷、年輕化的學術隊伍。
本學科方向的特色和優勢主要表現在:
1、拓展研究視野,加強跨文化交流。從多角度拓展比較新聞學與跨文化傳播研究的視野,尤其注重在比較文化的層面展開研究;在深入研究中西新聞傳播思想史的過程中,借鑑多層面的比較分析模式,以台、港、澳相關學術機構為合作伙伴,開展大陸與台港澳新聞比較研究;注重培養研究隊伍的跨文化能力,積極與美國、法國、新西蘭、加拿大、澳大利亞、日本等國家的學術機構展開了多種多樣的學術交流,豐富了學術內涵。
2、本學科方向緊密跟蹤當代文化傳播發展態勢,營造和完善專業交叉。二十世紀以來,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越來越頻繁,文化之間的碰撞和交流比以往任何時代都更為劇烈。而新聞媒介是文化傳播和交流的重要力量,如何看待當代新聞媒介的跨文化發展趨勢、如何正確運用新聞媒介對跨文化傳播的作用、如何減少新聞傳播過程中的文化誤讀,等等,都是當代新聞實踐給學術界提出的新問題。而要回答這些新的問題,傳統的新聞學和傳播學理論顯然是不夠的,還需要深厚的文學、人類學、社會學、心理學、語言學等等學科理論的融入,而本學科方向一直努力融合多種學科的知識,走複合發展的道路,以適應文化傳播的新趨勢。
3、跨文化資源的師資力量。本學科方向的學術帶頭人禹建湘教授長期從事女性主義研究,有着深厚的文學和社會學理論功底,楊雨教授是教育部新世紀人才,在中國傳統文化和法國文化方面有很高的成就,被評為湖南省“百人工程”人才;劉青松教授則是長期從事文化語言研究的知名學者,他們都是帶着其他學科和不同文化背景轉入新聞傳播領域的,能夠為新聞傳播的研究和教學帶來更寬闊的視野和新的研究路徑。
(二)新媒體傳播研究
新媒體傳播研究的教學科研團隊由由一位教授、三位副教授和兩位講師組成,學科帶頭人歐陽友權教授是享受國務院津貼專家、全國模範教師、湖南省教學名、湖南省優秀社會科學專家。本學科方向主持國家社科基金課題2項、教育部課題1項和省級課題4項,出版學術專著9部,在國內的數字媒介研究領域佔有重要地位。
本學科方向的特色和優勢主要表現在:
1.網絡媒介研究處於學術前沿。本學科是全國最早將網絡文化(含網絡文學)列為主要研究方向的學科之一,率先創辦了湖南省網絡文學研究基地,建立了“網絡文化批評”網站,先後獲得7項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和多項省部級科研課題,先後出版《網絡傳播與社會文化》、《網絡傳播與文學》、《網絡敍事學》、《網絡惡搞文化》等20餘部學術專著,在《中國社會科學》、《文學評論》等權威學術期刊和中文核心期刊發表論文100多篇。承擔《數字媒介下的文藝轉型研究》等國家社科規劃項目和《物聯網的興起對我國思想文化傳播所帶來的機遇、挑戰與對策研究》、《網絡文學的社會影響力研究》、《興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新高潮》等湖南省社科規劃項目。經過近十年的經營,已經形成了一支以歐陽友權教授為帶頭人的博士、教授為主的網絡文化傳播研究團隊,成為全國網絡傳播研究的重鎮。
2. 跨學科視野下的新聞傳播研究。本方向着力於傳播學、社會學和心理學的交叉研究,特別關注數字媒介對社會運行的影響。如白寅副教授的國家課題“數字媒介信息傳播引發的集合行為及其防範”,論文《網絡文學的社會學價值》等,對網絡行為與社會行為的互動進行社會心理學的剖析,考察網絡流言的演變規律,具有重要的社會意義。在研究方法上,也引入傳播統計學分析手段,如其論文《關於文本意義生成因素的實驗分析報告》,就通過控制實驗技術解釋了信息接受理解中的意義賦予問題。
(三)文化產業
本學科方向基於中南大學中國文化品牌研究中心雄厚的教學、研究力量和豐碩的成果而設立。中南大學中國文化品牌研究中心於2006年4月掛牌成立,是中南大學整合文學院、商學院、法學院、政治與行政管理學院、藝術學院、外語學院和高教研究所等人文社會科學各相關學院所得研究力量,突出優勢、發展特色文科的重要基地,是一個服務於國民經濟,培育和推廣文化品牌的學術研究和人才培養機構。
本學科方向的特色和優勢主要表現在:
1、文化產業與媒介管理科研和教學在全國高校中起步最早。中南大學文學院最早實施文化產業類研究生教育,直接參與、組織和制定了文化產業學科規範,推動了文化產業專業的出現。本學科專家團隊合力打造的課程《文化產業概論》入選2009年湖南省普通高等學校省級精品課程,編寫的教材《文化產業概論》入選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是該領域全國第一本專業教材;《文化品牌學》是我國惟一的文化品牌專業教材。
2、有代表國內最高研究水平的專家團隊和系列成果。2006年以來,以歐陽友權教授為帶頭人的專家團隊致力中國文化品牌的研究和推廣,已連續五年推出《中國文化品牌報告》年度報告,共發佈各類文化品牌報告222個,深受社會各界好評。鍾虎妹副教授對我國報紙媒體核心競爭力的研究和湖南省報業可持續發展的研究在業內也有廣泛的影響力。本專家團隊在總結中國文化產業發展的成果、積極推動中國文化品牌“走出去”、提高國家軟實力和世界影響力等方面,始終站在同類研究最前列。
3、緊緊把握中國文化產業發展的脈動,推動文化產業產、學、研、政各領域互動。在研究文化產業理論的基礎上,廣泛開展文化品牌創意、文化品牌規劃、文化品牌評估和文化企業管理諮詢、區域文化產業發展規劃服務等業務。本專家團隊先後主持完成4項國家級課題、6項省級課題的研究;為22個行政區域擬定文化產業發展規劃,為50餘個優秀文化品牌提供管理服務,為推動我國文化產業又好又快地發展作出了積極的貢獻。
(四)新聞傳播實務
新聞傳播實務方向是本一級學科與湖南媒體環境積極互動的成果。經過近10年的建設與發展,此方向已形成了自身的研究特色和合理的隊伍結構。其研究重點和特色主要體現在:注重廣泛融入多學科知識和研究方法,不斷拓展新聞傳播實務的研究領域。突破新聞傳播實務研究的傳統思路與方法,以反思和批判的精神,尋求並揭示新聞傳播實務的運作規律及其內在奧秘。同時,密切注視新聞傳播業界的現狀和未來的發展趨勢,積極探討媒介發展及“產業化”運作過程中提出的新的理論課題。該方向的研究內容對我國應用新聞學理論研究的深入開展以及地方媒體發展有着積極的現實意義。
本學科方向的特色和優勢主要表現在:
1、本學科方向團隊的專家均有在媒體從業經歷,擁有豐富的新聞一線業務經驗。學科帶頭人聶茂教授為新西蘭歸國博士,曾擔任《湖南日報》《三湘都市報》的記者;胡光華教授是中南大學新聞中心前任主任,劉澤民教授是中南大學新聞中心現任主任,是校內媒體的直接責任人;王曉生副教授曾供職於北京的報紙和雜誌;範明獻博士曾擔任長沙電視台專業頻道製片人。他們豐富的業務經驗對科研和教學起到了很好的提升作用。
2、本學科方向得到了湖南媒體的大力支持,擁有優越的教研與實踐互動環境、機制和平台。自2005年以來,本學科先後與長沙電視台政法頻道、長沙電視台女性頻道、湖南經濟電視台(現湖南電視台經濟頻道)、湖南衞視、湖南日報、三湘都市報、長沙晚報、華聲在線、星辰在線、紅網合作搭建產學研聯合體,先後完成20餘項委託項目的研究,既提高了本學科專家團隊在業界的影響力,提升了地方媒體品牌競爭力,也給相關專業的學生迅速融入社會打開了一個通道。
3、本學科方向的師資隊伍實現了“博士化”,發展後勁十足。本學科方向3位教授、3位副教授和5位講師,都擁有博士學位。鍾虎妹博士的媒介經營管理研究、王曉生博士的新聞法制研究、範明獻博士的新聞倫理研究、周燦華博士的受眾心理研究、馬薇薇博士媒介消費研究,都顯示出良好的學術發展前景。

中南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獲獎情況

學院成立至今,已完成科研項目19項,其中國家社科規劃項目5項,省部級項目22項;在研項目23項。出版著作和主編教材70餘部,發表學術論文700多篇。獲中國高校人文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三等獎1次,湖南省“五個一工程”一等獎1次,湖南省社科成果二等獎2次,教育部國家級優秀教學成果二等獎1次,湖南省優秀教學成果一等獎2次等。

中南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機構設置

中南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教學單位

本科專業:漢語言文學
一級學科碩士點:中國語言文學
二級學科碩士點:文藝學
中國現當代文學
中國古代文學
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
語言學與應用語言學
漢語言文字學
中國古代文獻學
美 學
重點建設博士點學科:文藝學
本科專業:廣播電視學
一級學科碩士點:新聞傳播學
重點建設學科:文化產業
本科專業:數字出版
一級學科碩士點:新聞傳播學

中南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科研單位

數字出版實驗室、文學院圖書館、中南大學中華經典吟唱研究與傳播基地、網絡文學研究中心、文獻檢索實驗室等。藏書4萬餘冊,期刊280種,報紙45種。另有多媒體信息中心、多功能學術報告廳等教學設施等。

中南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管理單位

管理單位
綜合辦公室 業務辦公室
學生工作辦公室
教輔單位
文獻檢索實驗室 文學與傳播實驗中心 [9] 

中南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閻真工作室

閻真工作室是中南大學文科第一個以個人名字命名的工作室,於2002年在學校的大力支持下建立。閻真工作室有獨立的辦公室,並配有全套的辦公設施。工作室為閻真教授的創作與研究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也為其他青年教師的學習和研究提供了幫助。閻真教授於2003年獲得中國作家協會重點支持項目的長篇小説《因為女人》,經幾年的寫作,已經完成,並將於年內在《當代》雜誌上發表,並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單行本。

中南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教學設施

中南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數字出版實驗室

數字出版實驗室建成於2015年,為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目前設備最先進、技術領先的實驗室。

中南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非線性編輯室

視頻、音頻非線性編輯軟件教學,學生非線編輯練習,電視編輯實驗與實習,廣播節目編輯與製作。

中南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演播室

電視攝像與製作、廣播電視新聞寫作、電視節目評析製作、播音主持等課程教學及學生實驗練習。

中南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錄音室

廣播編輯製作、電視節目評析製作、播音主持等課程教學及學生實驗練習。

中南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學院領導

姓名
職務
羅軍飛
黨委書記
白寅
院長
鄧慄
黨委副書記
範明獻、陳國雄、紀海龍、劉新少
黨委委員、副院長
龍丹、易龍
黨委委員
易彬
院長助理 [10] 

中南大學文學與新聞傳播學院發展理念

1.重視隊伍建設,增強發展後勁
學院一直高度重視師資隊伍建設,在學校的大力支持下,採取“培養與引進並重”的措施,優化師資隊伍,增強學院發展後勁,全院教師增加到40人,其中擁有博士學位教師超過達80%。他們絕大多數從全國各大名校引進,其學歷結構、學緣結構、年齡和職稱結構都十分優良。各二級學科逐步形成了科研梯隊,一批年輕的博士、博士後迅速成長。
2.對接社會需求,注入學科活力
文學院從自己的學科特點出發,探索學、研、產相結合的學院發展模式,積極對接社會需求,找到了兩個與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密切相關的學科領域:互聯網新媒體和文化產業。其中,網絡新媒體研究是文化與科技的結合,文化產業則體現了文化與經濟的結合。在網絡文學和新媒體文化上,我們取得了一系列成果,獲得了湖南省優秀教學團隊和2門省級精品課。在文化產業領域,我們主要研究中國文化產業品牌建設,在政界、業界、學界產生了廣泛影響,也為學科贏得了許多縱橫和橫向研究課題。各級政府都把我們的文化品牌研究數據作為行政決策和制定規劃的重要依據。每年湖南省組團參加深圳文博會時,主動要求把我們的文化品牌發佈作為湖南省參會活動之一。
3.組織協作攻關,創造學科亮點
文學院人不多,心很齊,善於團隊作戰,協作攻關。我們以博士點建設、基地建設為抓手,將分散的科研力量集中起來,在全院形成一股合力。先後創辦湖南省網絡文學研究基地、中南大學文化產業品牌研究基地、文學創作與傳播基地。先後出版了“網絡文學教授論叢” 、“網絡文學新視野叢書”、“文藝學前沿論叢”、“新媒體文學叢書”等學科叢書,在20餘家重要學術期刊以專欄方式發表專題系列論文。這種以科研羣體創造拳頭產品和系列作品的做法,容易產生全國性影響;同時,通過協作攻關,也讓青年老師找到了科研方向,獲得了發表成果的機會。
面向大海,春暖花開;文科發展,任重道遠。與各兄弟學院相比,文學院的差距還很大。同時我們也意識到,建設好文學院對改變中南大學的文化生態和學科生態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們將繼續提倡“如履薄冰的憂患意識、團結拼搏的進取意識,小院大作為的自強意識”,從低端起步,向高處騰飛,不驕不躁,再接再厲,讓文學之花更加燦爛。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