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中南大學冶金科學與工程學院

鎖定
冶金科學與工程學院是中南大學中傳統學科與新興學科交相輝映且久負盛名的重要的二級學院之一。她的前身“有色冶金系”設立於1952年,在當時全國院校調整時由武漢大學、湖南大學、廣西大學、北京理工大學等五所院校的冶金類系、科合併組建而成。
2013年5月,中南大學發文決定,將冶金科學與工程學院更名為冶金與環境學院。 [1] 
中文名
中南大學冶金科學與工程學院
所屬學校
中南大學
前    身
有色冶金系
學院級別
二級學院
國家建設
“211工程”、“985工程”
院    長
柴立元

中南大學冶金科學與工程學院學院簡介

冶金與環境學院是中南大學中傳統學科與新興學科交相輝映且久負盛名的重要二級學院之一。其前身“有色冶金系”設立於1952年,在當時全國院校調整時由武漢大學等五所院校的冶金類系、科合併組建而成,其辦學歷史可追溯至1906年,其人才培養質量和科技成果馳譽神州,在國際上亦有重要影響。2013年5月2日更名為冶金與環境學院。
經過五十年的不斷建設和發展,特別是通過國家“211工程”15年建設和“985工程”7年建設,冶金與環境學院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已培養各類畢業生近萬名,為我國冶金行業乃至其他相關行業輸送了大量高級技術人才和管理人才,為有關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培養了一大批知名的專家學者。1978年以來累計獲國家級獎勵24項、省部級科技成果獎120項,獲國家授權發明專利314項,為我國有色金屬工業的科技進步發揮了重大作用。
設有3個本科專業(冶金工程、環境工程、新能源材料與器件)、7個碩士學位授權點、1個工程碩士點、6個博士學位授權點、1個冶金博士後科研流動站、1個國家工程實驗室(難冶有色金屬資源高效利用國家工程實驗室)、1個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國家重金屬污染防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8個省部級重點實驗室(國家環境保護有色金屬工業污染控制工程技術中心、水污染控制技術湖南省重點實驗室、先進電池材料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湖南省鉍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湖南省重金屬污染綜合治理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稀有金屬冶金與材料製備湖南省重點實驗室、有色行業冶金分離科學與工程重點實驗室、有色行業重金屬污染防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個國家重點學科(有色金屬冶金)、2個省級重點學科(冶金物理化學、鋼鐵冶金)、1個校級重點學科(環境工程)。教學、科研條件達到國內先進水平,國際交流日益活躍,學術氣氛更加濃郁。
學院現設有重金屬冶金及材料研究所、輕金屬及工業電化學研究所、稀有金屬冶金研究所、環境工程研究所、鹼法冶金研究所、冶金物理化學與材料化學研究所、鋼鐵冶金研究所等7個研究所。擁有國內先進的實驗室和高、精、尖的分析檢測儀器設備,擁有一支實力雄厚、結構合理且富有創新精神的學術梯隊,現有中國工程院院士1人,教授41人(博士生導師37人),副教授及相應職稱人員28人;2人入選國家"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10人入選國家“跨(新)世紀人才計劃”,全國優秀青年骨幹教師1人,專任教師中85%的教師具有博士學位。在科學研究上,本學科與國內同類學科相比具有研究領域寬(全面覆蓋重、輕、稀、貴等各類金屬的提取與加工)、綜合勢力強的優勢,進入21世紀以來,隨着我國冶金工業的快速發展,本學科的研究領域迅速擴展,從傳統的提取冶金擴展到圍繞有色金屬冶金的資源、能源、環境、新材料等廣闊領域中的重大問題開展創新性研究,成為了一個綜合實力強大、特色十分鮮明且具有不斷增長的新內涵和活力的學院。

中南大學冶金科學與工程學院辦學規模

學院現設有重金屬冶金及材料研究所、輕金屬及工業電化學研究所、稀有金屬冶金研究所、環境工程研究所、氧化鋁及陶瓷研究所、冶金物理化學與材料化學研究所、鋼鐵冶金研究所等7個研究所。
學院設有冶金工程與環境工程兩個本科專業、1個工程碩士點、4個碩士學位授權點、3個博士學位授權點、1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1個省部級重點實驗室、1 個國家重點學科、1個省級重點學科,是全國冶金類高級專門人才培養和科技創新的重要基地。學院現設有有色冶金、冶金物理化學、環境工程三個系和十個研究所,1978年以來該學院獲國家級科技成果21項,獲國家授權發明專利41項;承擔了國家及省部級科研項目30多項、橫向開發項目50項,科研經費達2300多萬元。

中南大學冶金科學與工程學院機構設置

根據教學科研管理工作的實際情況,學院設有7個研究所(重(貴)金屬冶金及材料研究所、輕金屬及工業電化學研究所、鹼法冶金研究所、冶金物理化學與材料化學研究所、環境工程研究所、稀有金屬冶金研究所、鋼鐵冶金研究所)和6個管理服務辦公室(學院辦公室、黨委辦公室、科技管理辦公室、學生工作辦公室、研究生工作辦公室、教學管理辦公室)。其中學院辦公室和黨委辦公室合署辦公。 [2] 

中南大學冶金科學與工程學院專業介紹

冶金工程專業是我院擁有博士學位授權點的一級學科,首批進入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其下設有六個二級學科:有色金屬冶金、冶金物理化學、鋼鐵冶金、材料冶金、電化學工程、冶金環境工程。其中, 有色金屬冶金於1987首批被評為全國唯一的有色金屬冶金國家重點學科,並在2000年國家重點學科重新評審中再次以全國同類學科最高票被評定為國家重點學科;冶金物理化學和鋼鐵冶金於2001年被評定為湖南省重點學科;有色金屬冶金和冶金物理化學於1981年首批獲得碩士學位和博士學位授予權,鋼鐵冶金於2000年獲得碩士學位和博士學位授予權,材料冶金、電化學工程和冶金環境工程於2003年獲得碩士學位和博士學位授予權。
本學科通過五十餘年建設,已擁有一支高水平、高學歷、梯隊結構合理的教學與科學研究隊伍。在職專任教師58人,其中具有博士學位教師36人,中國工程院院士2人(兼職1人),國務院學科評議組成員1人,博士生導師25人,教授32人,副教授20人。本專業在讀本科生850人,碩士研究生215人,工程碩士研究生150人,博士研究生86人,留學研究生3人,博士後研究人員15人。
冶金工程專業每年招收本科學生210-240名。針對本科學生開設冶金工程相關基礎課程與專業主幹課程,並設20餘門信息技術類、材料工程類、化學化工類和能源環境類課程,培養具有紮實理論基礎、優良外語水平、熟練計算機應用能力和現代冶金與材料工程專業知識技能,能夠從事有色金屬與鋼鐵冶金及材料的生產、產品設計開發、技術管理和科學研究的高級技術人才。
冶金工程專業以有色金屬冶金、冶金物理化學、鋼鐵冶金、材料冶金、電化學工程、冶金環境工程等六個二級學科每年招收博士研究生30-50人、碩士研究生60-100人、工程碩士研究生50人和留學研究生3-5人,並建有冶金博士後科研流動站,年進站博士後研究人員5-10人。

中南大學冶金科學與工程學院學科介紹

有色金屬冶金學科
主要研究方向為:有色金屬冶金新工藝及其基礎理論、冶金過程強化與節能、冶金分離科學與工程、冶金過程的計算機仿真與優化控制、有色金屬複雜礦及再生金屬資源無污染處理及高值利用、高純金屬製備新技術,生物冶金、海洋冶金技術及其基礎理論等。
冶金物理化學學科主要研究方向為:冶金新理論與新方法的物理化學基礎、冶金和材料計算物理化學、冶金電化學、冶金熱力學與動力學、濕法冶金物理化學、材料物理化學、高温過程物理化學等。
鋼鐵冶金學科
主要研究方向為:鋼鐵冶金短流程新工藝及理論、複合鐵礦資源及二次資源綜合利用、鐵錳礦及再生資源精細加工及高值利用等。
材料冶金學科
主要研究方向為:材料冶金基礎理論、特殊冶金與材料製備、精細增值冶金(有色金屬化工產品、阻燃劑、催化劑、金屬化合物超細粉末、磁性材料等的直接製取工藝及理論)、天然植物中微量元素的分離提取、粉體材料、能量轉換與儲能材料、環境材料、材料表面處理、傳感器材料及新型碳材料等。
電化學工程學科
主要研究方向為:熔鹽電化學、功能電極材料、材料電化學、電化學傳感器、化學電源、新能源材料、腐蝕電化學、材料表面電化學修飾、電化學過程的計算機仿真、優化與控制等。
冶金環境工程學科
主要研究方向為:無污染冶金工藝及其基礎理論,冶金工業環境建設,工業廢水和廢渣的環境治理及其資源化,二次資源的綜合利用和無廢、無害化及其應用基礎等。
本學科工學博士學位獲得者應在物理化學、電化學、冶金學、材料學等方面具備堅實、寬廣的理論基礎,並在所研究領域具有深入系統的專門知識,對本學科的現狀和發展趨勢有深入的瞭解,能有效地運用計算機技術、先進實驗技術和檢測方法進行新工藝、新技術、新產品開發及相關理論基礎研究;熟練掌握一門以上外國語,能熟練地閲讀本專業的外文資料,並具備良好的外語聽、説、寫作能力;具有獨立從事科學研究的能力,博士論文應做到在理論上有創見,方法上有創新或在應用上有突破;能勝任高等學校、科研機構及企事業單位的教學、科研、工程設計、工程管理等技術工作或高層次管理工作。
本學科工學碩士學位獲得者應在物理化學、電化學、冶金學、材料學等方面具備堅實的理論基礎,並在所研究領域具有系統的專門知識,瞭解其研究現狀與發展趨勢。能運用計算機、先進的實驗技術和檢測方法進行實驗研究;具備一門外國語的聽、説、寫作能力;具有從事科學研究工作或獨立擔任專門技術工作的能力,碩士學位論文在理論上應有新見解,在方法或技術上有改進工作;能勝任高等學校、科研機構和企事業單位的教學、科研、工程設計等技術開發與管理工作。
本學科工程碩士學位獲得者應掌握所從事工程領域的堅實理論基礎和寬闊專門知識,以及解決工程問題的現代實驗研究方法和技術手段,具有獨立擔負工程技術或工程管理工作的能力。
本學科累計畢業本科生近萬名、碩士研究生500餘名、博士研究生200餘名。畢業學生分別在國有大中型企業、高新技術(材料、化學化工、能源、環境和信息技術等)企業、科研設計院所、高等學校、事業單位及政府機關就職。畢業校友中有3人被評為中國工程院院士,多人擔任省、部、市級主要領導和企業董事長、總經理、總工程師,還有眾多傑出的技術專家和管理骨幹。
環境工程專業
環境工程是中南大學重點建設學科。1998年依託國家重點學科有色金屬冶金專業設置了環境方向,開始招收本科生30人;2000年正式成立環境工程專業,招收本科生67人,同年獲得碩士學位授予權;2003年獲教育部自主設置的冶金環境工程博士學位授予權;2004年獲准組建“國家環境保護有色金屬工業污染控制工程技術中心”。環境工程研究所擁有教師11人,其中教授4人(博士生導師3人),副教授3人,專任教師具有博士學位的比例為80%,在讀博士生11人、碩士生43名,在站博士後4名;並承擔環境工程專業近300名本科生的教學;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863項目等科研課題10餘項。
本專業以有色金屬冶金國家重點學科為依託,立足國際學科發展前沿,重點針對有色金屬領域的環境污染控制及其資源化開展創新性研究,已形成5個特色鮮明、前景廣闊的主要研究方向。
1)工業固體廢物污染控制及其資源化
2)水污染控制技術
3)大氣污染控制技術
4)環境材料
5)重金屬污染土壤修復和環境評價
本專業硬件設施齊備,設備精良,添置萬元以上設備數十台,千元以上設備近百台(套),為人才培養提供了優越的學習和研究條件。
本專業培養具備廢氣、廢水及固體廢物等污染防治與資源化,以及環境檢測、環境評價、環境管理等知識和技能,能在環保部門、設計單位、工礦企業、科研單位、學校等從事規劃、設計、施工、管理、教育和研究開發等方面的高級工程技術人才。
學科的良性發展為自身提供了承擔國家重大科技項目的能力,在人才培養上將形成環境工程專業本科-碩士-博士的格局,“十五”將建成有中南大學特色的國內知名學科,在師資力量、人才培養的質量和水平、創新能力等方面達到國內先進水平,併成為國內有色金屬工業污染控制領域重要的研究和高層次人才培養基地。

中南大學冶金科學與工程學院師資力量

學院擁有國內先進的實驗室和高、精、尖的分析檢測儀器設備,擁有一支實力雄厚、結構合理且富有創新精神的學術梯隊。梯隊中有中國工程院院士1人、教授29人(含博士生導師18人)、副教授及相應職稱人員31人。專任教師中52%的教師具有博士學位。學院現有全日制本科生1050餘人、碩士生109人、博士生68人,有校外工程碩士培養基地3個,共有在讀工程碩士研究生140人。
在跨入21世紀後,冶金與環境學院更加蓬勃興旺。在通過國家“十五”重點建設後,將使在校全日制學生規模達到1520人,其中本科生1100人,碩士研究生300人,博士研究生120人,辦學水平和質量達到國際同類學科一流水平;將取得一批國家級與省部級科技成果;使博士點學科覆蓋率達到100%,70%以上教師都具有博士學位;培養出8~10名45歲以下、在國內知名在國際上有一定影響的學術帶頭人,使綜合勢力更加顯著增強,成為中南大學一流的研究型二級學院。
學院師資力量雄厚,現有教職工135人,其中專任教師103人,含教授等正高職稱人員50人(一級教授1人,二級教授9人,三級教授11人)、副教授等副高職稱人員33人。學院現有中國工程院院士4人(含兼職教授3人)、國家“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2人、“國家傑青”1人、教育部跨/新世紀人才10人、“昇華系列人才”5人,專任教師中87%的教師具有博士學位。學院多數教師是國內外相關一級學會的會員或理事,其中9名教師在相關一級學會下屬的學術(專業)委員會中擔任主任或副主任委員;12名教師任國內外知名刊物(如Hydrometallurgy等)編委;1人任美國TMS學會火法冶金學術委員會副主席;1人任國際熱分析與量熱學聯合會理事和中國國家代表;1人任東亞資源再生技術國際會議中方主席;1人任國家“863”資源環境技術領域主題專家;2人任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專家委員會委員並任湖南省戰略性新興產業專家委員會委員。 [3] 
具體教師如下:
博士生導師
劉業翔
張文海(兼)
高從堦(兼)
張傳福
唐謨堂
李小斌
李 劼
李新海
柴立元
楊天足

趙中偉
郭學益
陳白珍
胡國榮
周康根
陳文汨
彭兵
鄭雅傑
王志興
李旺興(兼)

閔小波
賴延清
肖 勁
劉桂華
王萬林
楊 健
劉志宏




輕金屬及工業電化學研究所
劉業翔
李 劼
胡國榮
賴延清
葉紹龍
肖 勁
周向陽
鄒 忠
丁鳳其
李 利

伍上元
彭忠東
何家成
劉宏專
張治安
杜 柯
田忠良
呂曉軍
張紅亮


重金屬冶金研究所
張傳福
唐謨堂
劉志宏
郭學益
楊天足
梅光貴
李仕雄
楚 廣
何 靜
戴 曦

李啓厚
楊聲海
艾 侃
鄔建輝
彭 及
黎昌俊
唐朝波
楊建廣
湛 菁
田慶華

楊 英










冶金物理化學研究所
陳白珍
李新海
秦毅紅
周雍茂
陳文汨
徐 徽
鄭雅傑
王志興
石西昌
胡啓陽

楊喜雲
郭華軍
彭文傑
冷小玲
張雲河
劉久清
陳 亞
何漢兵




鹼法冶金研究所
李小斌
彭志宏
劉桂華
周秋生
齊天貴






稀有金屬冶金研究所
肖連生
趙中偉
李運姣
張貴清
李青剛
王學文
王明玉
鍾 暉
戴豔陽
霍廣生

曹佐英
蔣蘭英
孫召明
彭 可
陳愛良
趙 柯
王金明




環境工程研究所
柴立元
彭兵
周康根
閔小波
彭長宏
王雲燕
郭朝暉
何哲祥
何德文
薛生國

黃 虹
楊志輝
王海鷹
肖細元
楊衞春
吳川





鋼鐵冶金研究所
王萬林
楊 健
馬範軍
黃道遠







學院成就
成 果 名 稱
獲獎名稱、等級
及時間
完成人
1.
選擇性沉澱法從鎢酸鹽溶液中除鉬砷錫銻新工藝
國家發明二等獎/2001年
李洪桂等
2.
強化燒結法生產氧化鋁工藝
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2006年度
李小斌等
3.
鋁電解過程智能控制系統的推廣應用
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004年
李 劼等
4.
“高能量密度、高安全性鋰離子電池及其關鍵材料製造技術”
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008年度
李新海等
5.
廢棄鈷鎳材料的循環再造關鍵技術及產業化應用
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010年度
郭學益等
6.
鋁電解用優質炭陽極生產關鍵技術開發及產業化
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010年度
肖 勁等
7.
強化燒結法生產氧化鋁新工藝
國家知識產權局中國專利金獎/2004年
李小斌等
8.
預焙鋁電解槽電流強化與高效節能綜合技術的開發與應用
中國有色金屬工業科學技術獎一等獎/2010年度
李 劼等
9.
廢舊物資(銅、塑料)高質化利用關鍵技術研究與應用
湖南省科技進步一等獎/2009年
柴立元等
10.
鎢鉬清潔高效冶金關鍵技術
中國有色工業技術發明一等獎/2009年
趙中偉等
11.
電石渣處理及其在酸性廢水治理中的應用技術
中國有色工業技術發明一等獎/2009年
柴立元等
12.
纖維狀超細特種鎳粉製備新方法
中國有色工業技術發明一等獎/2005年
張傳福等
13.
細菌解毒鉻渣及其選擇性回收鉻的新技術
教育部高等學校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2006年
柴立元等
14.
重金屬廢水、廢渣生物化處理與資源化新技術研究及應用
中國有色金屬工業科學技術一等獎/2007年
柴立元等
15.
鋰離子電池及其關鍵材料製備技術與產業化
湖南省科技進步一等獎/2006年
李新海等
16.
載銀納米二氧化鈦抗菌材料的研究與研發
湖南省科技進步一等獎/2006年
柴立元等
17.
高密度高電壓平台鋰離子電池正極材料鈷酸鋰的研發及產業化
湖南省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2005年
胡國榮等
18.
大型曲面陰極高能效鋁電解槽新技術的研究與開發
雲南省科技進步一等獎/2010年度
李 劼等
19.
動力電池用低成本極板材料
廣東省科學技術一等獎/2005.5
郭學益等
20.
鋁電解過程智能控制系統及推廣應用
中國有色金屬工業科技進步一等獎/2003年
李 劼等
21.
基於高濃度離子交換的鎢清潔冶金工藝
湖南省科技進步二等獎/2010年度
趙中偉等
22.
選擇性分離貴銻中貴賤金屬的技術及產業化
中國有色金屬工業科技進步二等獎/2009年
楊天足等
23.
硫酸渣資源化高效利用關鍵技術及應用
湖南省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2009年
鄭雅傑等
24.
低鈷高倍率非化學計量貯氫合金製備技術
中國有色金屬工業科技進步二等獎/2002年
李新海等
25.
鋰離子動力電池關鍵材料及器件製造技術
教育部技術發明二等獎2007年
李新海等
26.
空氣氧化法從銻精礦製備銻酸鈉
中國有色金屬工業科技進步二等獎/2004年
楊天足等
27.
TiB2陰極塗層技術在160KA預焙鋁電解槽上的開發與應用
中國有色金屬工業科技進步二等獎/2003年
李 劼等
28.
燒結法粗液常壓脱硅技術
中國有色金屬工業科技獎二等獎/2002年
李小斌等
29.
基於現場總線的全分佈式鋁電解智能控制系統
中國有色金屬工業科技獎二等獎/2001年
李 劼等
30.
現場總線型智能模糊控制系統及其在有色工業窯爐中的應用
湖南省科技進步二等獎/2004年
李 劼等
31.
鋰離子電池製作技術
中國有色金屬工業科學技術二等獎/2003年
李新海等

中南大學冶金科學與工程學院現任領導

院長柴立元
副處級調研員:劉榮義
黨委書記:張寶
黨委副書記:張凱
副院長趙中偉王志興田慶華 、王萬林 、賴延青

中南大學冶金科學與工程學院地理位置

中南大學冶金科學與工程學院
地址:湖南省長沙市麓山南路中南大學
參考資料
  • 1.    中南大學文件.《關於冶金科學與工程學院更名為冶金與環境學院的決定》.中大人字〔2013〕38 號
  • 2.    機構設置  .中南大學冶金與環境學院[引用日期2014-03-05]
  • 3.    學院簡介  .中南大學冶金與環境學院[引用日期2014-0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