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中儲棉事件

鎖定
中儲棉事件是指中國儲備棉管理總公司因棉花進口決策失誤出現鉅額虧損。
2003年8月開始,國內棉花價格一路走高,以至國內棉花市場在2003年底到2004年初出現一股炒棉熱。在這個背景下,2003年10月,中儲棉突然決定進口15萬噸棉花;隨後幾個月又陸續進口了10多萬噸。2004年3月份開始,國內棉花價格開始逐漸走低,國內不少參與炒作棉花的貿易企業相繼被套牢,中儲棉亦不例外 [2] 
中文名
中儲棉事件
設    立
2003年3月

中儲棉事件事件背景

中儲棉事件炒棉熱

2003年8月開始,國內棉花價格一路走高,以致國內棉花市場在2003年底到2004年初出現一股“炒棉熱” [1] 

中儲棉事件中儲棉大量囤棉

中國儲備棉管理總公司成立於2003年3月,它的註冊資金10億元左右;根據當初國務院的批覆精神,中儲棉主要負責國家儲備棉的經營管理,自主經營、自負盈虧。但作為國家政策性公司,它又肩負着調節棉花餘缺、平衡市場供求的職能 [3] 
2003年10月,中儲棉突然決定進口15萬噸棉花;隨後幾個月又陸續進口了10多萬噸。中儲棉一方面將大量棉花捂在手裏,待價而沽;一方面將部分棉花銷售給作為中間商的各地省級棉麻公司,助其層層加價。

中儲棉事件中儲棉被套牢

2004年3月份開始,國內棉花價格開始逐漸走低,中儲棉不幸被套。此次進口的20多萬噸棉花,成本應在16000元/噸以上。按照國家有關部門確定的不高於13100元/噸的價格收儲,其虧損在6億元左右。

中儲棉事件事件分析

中儲棉事件棉價暴漲

2003年9月,在一次全國棉花形勢分析會上,有關主管部門宣佈,由於受不利氣候因素影響,2004年中國棉花產量將不超過520萬噸。消息一出,在整個行業引起震動,因為這將是自2000年以來單產最低的一年。
當年9到10月,主要產棉區連續陰雨,人們對棉花產量的預測更為悲觀,估計只有487萬噸。國內對紡織用棉持續增長,供需之間開始出現缺口。用棉緊張的信息迅速傳導到價格上,9月初,棉花的收購價格尚在1萬元/噸左右,銷售價格是12000元-13000元/噸。到了11月,棉花銷售價格達到19000元/噸以上。
從2003年11月至次年2月,棉價一直維持高位運行,但基本上是有價無市 [3] 

中儲棉事件宏觀調控

為了平抑棉花價格的非理性暴漲,2003年11月底,國家發改委追加了50萬噸的棉花進口配額。2004年2月底,又追加了100萬噸的配額。加上原有的89.4萬噸的配額,整個2003棉花年度的總配額達到了239.4萬噸。
國家發改委的兩記重拳,再加上其他宏觀調控政策,如嚴控紡織行業的信貸等,結束了棉花價格持續了數月的漲勢。100萬噸的配額公佈後,從2004年3月開始,棉價一路下跌,到6月中旬已經跌到14000元/噸左右 [3] 

中儲棉事件事件後續

2004年6月時,中儲棉鉅額虧損之事,已經開始在棉紡行業裏傳開。為了擺脱困境,中儲棉曾找到有關部門,希望將它進口的這批棉花按照成本價予以收購,作為國家儲備棉。但有關部門曾因這批棉花進口時為了贏利而一直不同意。隨時間推移,有關部門最後改變態度,同意將中儲棉進口的棉花以不高於13100元/噸的價格收儲 [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