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丘鷸

鎖定
丘鷸,鴴形目鷸科丘鷸屬的鳥類。丘鷸為中等體形,體長約35釐米,體形矮胖,腿短而喙較長;體羽以黃褐色為主,頭頂和枕部具有帶狀橫紋,尾羽呈黑色,並散有鏽色紅斑,其末端呈黃灰色,下體呈白色且密佈暗色橫斑;雌鳥與雄鳥體色相似。 [8] 
丘鷸廣佈於北美洲、歐洲和亞洲大部地區,國際上繁殖於歐亞大陸和日本,越冬於北非、南亞、中南半島及日本,偶爾到菲律賓。丘鷸主要棲息於潮濕、陰暗、落葉層較厚的混交林和闊葉林中。白天常隱伏林中,如果受驚,只飛一段很短的距離,就又隱伏在樹叢中。黃昏常飛到森林附近的濕地覓食,主要以蚯蚓、鞘翅目、鱗翅目和雙翅目等昆蟲及其幼蟲為食,也吃腹足類動物及植物。平常很少鳴叫,繁殖期的鳴聲則多變。丘鷸屬於一雄多雌制,繁殖期5-7月,4-6月產卵,窩卵數3-4枚,孵化期22-24天。 [8] 
有人説丘鷸是世界上最漂亮的鳥,近觀美觀迷人,身上布有黑色、金色及各種褐色的條紋,十分華麗,並且很擅長偽裝。當雌性丘鷸在巢中受到打擾,會拖着一隻翅膀耍把戲,在附近前後跑動,假裝受了傷。 [9]  丘鷸已被列入中國《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10] 
中文名
丘鷸
拉丁學名
Scolopax rusticola
別    名
大水行
山沙錐
山鷸
外文名
Eurasian Woodcock
Woodcock
動物界
脊索動物門
鳥綱
鴴形目
鷸科
丘鷸屬
丘鷸
亞    種
無亞種 [1] 
命名者及年代
Linnaeus, 1758
保護級別
無危(LC)IUCN標準 [3] 

丘鷸形態特徵

丘鷸前額灰褐色,雜有淡黑褐色及赭黃色斑。頭頂和枕絨黑色,具3-4條不甚規則的灰白色或棕白色橫斑;並綴有棕紅色;後頸多呈灰褐色,有窄的黑褐色橫斑;少數後頸綴有淡棕紅色,並雜有黑色。上體鏽紅色,雜有黑色、黑褐色、及灰褐色橫斑和斑紋;上背和肩具大型黑色斑塊。飛羽、覆羽黑褐色,具鏽紅色橫斑和淡灰黃色端斑。其中外側顏色較深;內側較淡;呈土黃色,且僅限於內側羽緣。第一枚初級飛羽外側羽緣淡乳黃色。下背、腰和尾上覆羽具黑褐色橫斑。尾羽黑褐色,內外側均具鏽紅色鋸齒形橫斑,羽端表面淡灰褐色,下面白色。頭兩側灰白色或淡黃白色,雜有少許黑褐色斑點。自嘴基至眼有一條黑褐色條紋。頦、喉白色,其餘下體灰白色,略沾棕色,密佈黑褐色橫斑。腋羽灰白色,密被黑褐色橫斑。
幼鳥和成鳥羽色相似,但前額為乳黃白色,羽端沾黑色,上體棕紅色,較成體鮮豔。黑斑也較成體少。尾上覆羽棕色,不具橫斑。頦裸露,僅具絨羽。其餘同成鳥。 [2] 
虹膜深褐色。嘴蠟黃色,尖端黑褐色,腳灰黃色或蠟黃色。
大小量度:體重♂237-336克,♀205-308克;體長♂340-415毫米,♀320-375毫米;嘴峯♂73-80毫米;♀72-76毫米;翅♂180-203毫米,♀186-212毫米;尾♂78-94毫米,♀82-97毫米;跗蹠♂35-44毫米,♀35-40毫米。(注:雄性♂;雌性♀) [2] 

丘鷸近種區別


丘鷸
體量
體重♂237-336克,♀205-308克;體長♂340-415毫米,♀320-375毫米
體長約600毫米,翅長約290毫米
特徵
體形矮胖,腿短而喙較長;體羽以黃褐色為主,頭頂和枕部具有帶狀橫紋,尾羽呈黑色,並散有鏽色紅斑,其末端呈黃灰色,下體呈白色且密佈暗色橫斑;雌鳥與雄鳥體色相似
嘴形直,有時微向上或向下彎曲;鼻溝長度遠超過上嘴的1/2;雌雄羽色及大小相同,跗骨後側大多具盾狀鱗,前緣亦具盾狀鱗;趾不具瓣蹼
圖片
丘鷸 丘鷸
菲律賓丘鷸 菲律賓丘鷸

丘鷸棲息環境

棲息於陰暗潮濕、林下植物發達、落葉層較厚的闊葉林和混交林中,有時也見於林間沼澤、濕草地和林緣灌叢地帶。遷徙期間和冬季,也見於開闊平原和低山丘陵地帶的山坡灌叢,竹林、甘蔗田和農田地帶。 [2] 

丘鷸生活習性

丘鷸在中國主要為冬候鳥,部分夏候鳥。春季最早於3月末4月初遷到東北長白山,秋季於9月初至10月末南遷。 [2] 
多夜間活動。白天常隱伏在林中或草叢中,夜晚和黃昏才到附近的湖畔、河邊、稻田和沼澤地上覓食。白天隱伏不出。除在黃昏時能看到它在森林上空的求偶飛行外,一般白天很難見到它。遇到危險時被迫從地下驚起,也常常只飛很短距離就又落入地上草叢或灌叢中隱伏不出。飛行時嘴朝下,飛行快而靈巧,能在飛行中不斷變換方向穿梭於樹林中,但飛行時顯得笨重,身子搖晃不定。性孤獨,常單獨生活,不喜集羣。也少鳴叫,僅起飛時鳴叫。 [2] 
主要以鞘翅目、雙翅目、鱗翅目昆蟲、昆蟲幼蟲、蚯蚓、蝸牛等小型無脊椎動物為食,有時也食植物根、漿果和種子。覓食多在晚上、黎明和黃昏。覓食時用長嘴插入潮濕泥土中,並擺動頭部、探覓蠕蟲、蚯蚓和昆蟲幼蟲。也直接在地面啄食。 [2] 

丘鷸分佈範圍

分佈於阿富汗、阿爾巴尼亞、阿爾及利亞、亞美尼亞、奧地利、阿塞拜疆、白俄羅斯、比利時、不丹、保加利亞、中國、克羅地亞、塞浦路斯、捷克共和國、丹麥、埃及、愛沙尼亞、法羅羣島、芬蘭、法國、格魯吉亞、德國、希臘、匈牙利、印度、伊朗伊斯蘭共和國、伊拉克、愛爾蘭、以色列、意大利、日本、哈薩克斯坦、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大韓民國、科威特、吉爾吉斯斯坦、老撾人民民主共和國、拉脱維亞、黎巴嫩、利比亞、列支敦士登、立陶宛、盧森堡、馬其頓、馬耳他、摩爾多瓦、蒙古、黑山、摩洛哥、緬甸、尼泊爾、荷蘭、挪威、巴基斯坦、巴勒斯坦領土被佔領、波蘭、葡萄牙、羅馬尼亞、沙特阿拉伯、塞爾維亞、新加坡、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亞、西班牙、斯里蘭卡、瑞典、瑞士、阿拉伯敍利亞共和國、塔吉克斯坦、泰國、突尼斯、土耳其、土庫曼斯坦、烏克蘭、英國、烏茲別克斯坦、越南。 [3] 
旅鳥:巴林、孟加拉國、文萊、加拿大、直布羅陀、格陵蘭、冰島、約旦、馬來西亞、阿曼、菲律賓、斯瓦爾巴羣島和揚馬延島、阿拉伯聯合酋長國、美國佐治亞州。 [3] 
在中國繁殖於新疆西部天山、黑龍江和吉林省。也有報告在河北和甘肅繁殖。越冬於西藏南部、雲南、貴州、四川和長江以南地區,以及海南島(海口五源河國家濕地公園 [7]  )、香港和台灣。 [2] 
丘鷸分佈圖 丘鷸分佈圖 [4]

丘鷸繁殖方式

繁殖期為5-7月。到達繁殖地後不久雄鳥即開始求偶飛行。通常多在黎明和傍晚,當太陽沒落後或升起前,雄鳥即在森林上空振翅飛翔,併發出婉囀多變的鳴聲向雌鳥求愛。然後落到地上進行交配。交配後雄鳥即和雌鳥呆在一起,直到雌鳥開始孵卵。營巢於闊葉林和針闊葉混交林中,多在林下灌木或草本植物發達、或有小塊沼澤濕地和有灌木覆蓋的潮濕懸巖邊上築巢。通常置巢於灌木或樹樁下和倒木下。也常置巢於草叢中。巢由雌鳥建造。通常利用小灌木旁的枯枝落葉作巢基,扒成一圓形小坑,然後鋪墊以乾草和樹葉即成。巢的直徑大小為15釐米左右,每窩產卵通常4枚,偶爾為3枚和5枚,甚至有多至6枚的。卵的形狀為梨形和卵圓形,顏色為赭色或暗沙粉紅色,被有鏽色或暗棕紅色斑點。卵的大小為42-44×31-34毫米。雌鳥孵卵。孵化期23±1天。 [2] 

丘鷸保護現狀

丘鷸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2016年 ver 3.1——無危(LC)。 [3] 
列入中國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佈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第156項) [6] 

丘鷸種羣現狀

該物種分佈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佈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羣規模,分佈區域碎片化),種羣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5]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