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丘穆公

鎖定
丘穆公,姜姓,呂氏,名印,姜太公的第三子,因曾代替父親姜太公和兄長齊丁公鎮守齊國首都營丘,所以後世子孫便以“丘”為氏,他是姜姓丘氏的始祖。 [1-4] 
清道光壬寅(1842年)江西萍鄉立本堂《邱氏族譜·卷三/一/八二/姜太公源流世次民籍》始載:“始祖公穆公周成王三十六年壬戌封於營邱,郡號河南,支子以地為邱姓
中文名
丘穆公
國    籍
中國
民    族
性    別
人物介紹
丘氏開姓始祖——穆公
邱氏本為丘氏。西漢武帝劉徹董仲舒“諸不在六藝之科,孔子之術者,皆絕其道,勿使並進”對策,廢黜百家,獨尊儒術,避孔丘諱,令丘加“邑”(阝)部改為邱。金明昌三年(1192年)金修曲阜孔廟,命臣庶迴避孔丘之名,其域內丘姓邱姓。但影響最大,範圍最廣泛的一次丘改邱姓,是清雍正三年(1725年)因尊孔避諱孔丘之名,雍正帝詔令丘加邑(阝)為邱。1912年,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古梅州石窟大坑頭丘氏始祖二十一世、民國參議院議員丘逢甲等,以姜太公子孫得姓於姜太公封國之國都營丘,早於孔丘,無先人避諱後人之理為由,在粵閩兩地登報呼籲族人恢復祖先肇姓之丘。因此,閩粵台部分族人聞之響應。但國之多數族人因不知情,或因涉及法律户籍等諸多問題,仍然使用邱姓。故今丘、邱通用。台灣省丘姓,在日本侵佔台灣時曾被迫改姓岡本、岡林、岡田等日本姓,1945年光復後,奉令復為丘姓。1955年《第一妣異體字整理表》將“邱”作為“丘”之異體字予以淘汰。1988年《現代漢語通用字表》乃確認“邱”作為姓氏使用時為規範字。
丘氏的開姓始祖究竟是誰呢?縱觀古籍,名字之前冠有“丘”字為氏者,最早見於《孔子家語》中“長事齊君”的丘吾子公。公元前521年,孔子三十一歲適齊,目送孝子丘吾子公奔水而卒。之後,《左傳·昭公二十三年》,即公元前519年,又有“邾人城翼”的邾大夫丘弱公。春秋戰國時期,還有魯國左史、號稱文宗史祖的《左傳》作者、史稱左丘明的丘明公。而最早述我丘氏由來的是:東漢末應劭字仲遠撰《風俗通》雲:“丘氏、魯左丘明之後。又:齊太公封營丘,支孫以地為氏,世居扶風。(西)漢末,丘俊持節江淮,屬王莽篡漢,遂留居江左,居吳興”。唐《元和姓纂》雲:“丘:齊太公封於營丘,支孫以地為姓,世居扶風。左傳,邾大夫丘弱”。又“扶風漢平帝時,丘俊持節安撫江淮,屬王莽篡位,後俊遂留居江左,居吳興”。又:“吳興:丘俊居吳興烏程。松江太守丘靈鞠生遲,梁永嘉太守。五代孫仲升,唐開臨尉,宋西侯丘道讓,亦俊後,七代孫悦,岐王傅,昭文學”。又“河南:後魏獻帝七分國人,以弟豆真折為丘敦氏,封臨淮王,孝文帝(471—476)改為丘氏”。其後有《文淵閣·四庫全書·氏族大全·卷十一》載:“丘:宮音。河南。齊太公封於營丘,其後以地為姓。”《姓考》、《姓篇》雲:“丘,齊太公封營丘,子孫以地為氏”。《著姓》雲:“左丘明蓋姓丘而官為左史”。孔府檔案《左傳精舍志·卷五》雲:“左子先世,系出姜姓,太公封於營丘,嫡子丁公伋立為諸侯,支子印,遂以丘為氏”。《聞喜縣誌》雲:“丘氏,毌丘儉之後。”2003年9月1日版張人元著的《中華姓氏故事》雲:“齊獻公呂山封其弟呂貸為大夫,食邑營丘,準其以祖先建國之都邑營丘為氏,呂貸始以丘為氏”。綜合以上諸説,以“齊太公封於營丘,支孫以地為姓,世居扶風”為早,而此卻並未指出“齊太公支孫”的名諱。
傾盡中華丘氏宗親聯誼總會、中華丘氏族譜研究總會、中華丘氏大宗譜編委會之力蒐羅全世界,現存最早的丘氏族譜是為廣東蕉嶺的古梅州石窟丘氏始祖世系的《鎮邑丘氏族譜》,該譜由十一世東房丘濱丘鈇、北房丘裕三人於明萬曆十八年(1590)纂修,由東房丘希質公後裔於清康熙八年(1669)刻印;丘(邱)氏現存署時間丘氏最早的譜序是為大唐貞觀十六年(642)歲三水陳國公侯君集所作的《丘氏始創宗牒序》、唐總章元年(668)湖州剌史楊廓所作的《河南天水兩郡合譜序》和唐嗣聖六年(689)丘崇所作的《河南天水分郡立譜序》以唐朝丘行恭的父親丘和為始祖。
乃至1841年以前,全國各地的丘氏族譜均無開姓始祖是穆公的記載。
配古氏,子二:銶、鑼(殤)。”這是中國境內的邱氏族譜第一次出現“穆公”的記載。從該譜後面所列世系看,這是福建建寧邱家排法從公後裔所修之譜,法從公的父親是喬公,祖父是小亮公-曾祖父是平宗-高祖父是仕賓公,改譜將上接世系原本失考的浙東老人村人仕賓公改名國宗,上接仲卿-方懷-機宜-齊之-到江西寧都靈溪的文仲公,文仲公上接瀆公-崇公-行恭公-和公-德公-二居士公。二居士公原本也沒有上接世系,所以,法從公後裔修譜在二居士之上又編造了上接疏公-光廷-裕德-友文-筆元-瀧任-連貴-宏達-月瀧-胡一-順福-烈洸-永和-考金-世貴-傳發-林左-保元-常桓-監公-方遠-理政-拱廷-茂千-筆連-君禮-輝公-文亮-湖公-復循-涵公-來公-付公-丘嶽-金親-澆公-和公-坊公-宣公-紅起-田公-湯公-學公-元公-在右-吳公-美公-慎公-聖公-盡公-濟公-元公-銶公-穆公等五十四世偽祖先。
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江西萬載邱大和修、邱義興、邱大凰纂河南堂《邱氏族譜》載:“始祖公穆公周成王三十六年壬戌封於營丘。子號河南,支子以地為邱氏;配古氏夫人。子二:銶、鑼(殤)。”這是中國境內的邱氏族譜第二次出現“穆公”的記載
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江西萬載邱維嶠纂修河南堂《邱氏族譜》以穆公為肇姓始祖,以烋始祖,其先河南光州固始人,北宋初居福建甫田。這是中國境內的邱氏族譜第三次出現“穆公”的記載
清同治九年(1870)江西邱兆炳、邱運春纂修河南堂《邱氏重修族譜》以穆公為得姓祖,以烋,字烋秀為56世祖。這是中國境內的邱氏族譜第四次出現“穆公”的記載
清同治十一年(1872)湖南瀏陽邱大凰纂修河南堂《瀏邑從祥祠邱氏族譜》以穆公為肇姓始祖,以烋,字烋秀為56世祖。這是中國境內的邱氏族譜第五次出現“穆公”的記載
清同治十二年(1873年)江西興國舉人邱毓錕編《江西興國邱氏聯(七)修族譜》把名諱字號均未傳於譜的古梅州石窟丘氏始祖當成六十郎,上接外系六一郎-四三郎-三五郎-原本上接世系失考的福建上杭黃坑丘氏始祖二十七郎,又把二十七郎當成“惟祿”上接丘自華1574年杜撰的繼龍-伯七郎,又將偽託之“伯七郎”上接原本無人祭掛的上杭太拔三五郎,又將原本上接世系失考的上杭太拔三五郎上接外系葬連城高地圳頭坑只生十一郎、十二郎、十三郎三子的三郎法言,三郎法言和二郎法從是兄弟,他們的父親是喬公,祖父是小亮公-曾祖父是平宗-高祖父是仕賓公,邱毓錕修譜又借用清道光壬寅(1842年)法從公後裔修的江西萍鄉立本堂《邱氏族譜·卷三/一/八二/姜太公源流世次民籍》鉚接的世系,沿襲其將上接世系原本失考的浙東老人村人仕賓公改名國宗,上接仲卿-方懷-機宜-齊之-到江西寧都靈溪的文仲公,文仲公上接瀆公-崇公-行恭公-和公-德公-二居士公-疏公-光廷-裕德-友文-筆元-瀧任-連貴-宏達-月瀧-胡一-順福-烈洸-永和-考金-世貴-傳發-林左-保元-常桓-監公-方遠-理政-拱廷-茂千-筆連-君禮-輝公-文亮-湖公-復循-涵公-來公-付公-丘嶽-金親-澆公-和公-坊公-宣公-紅起-田公-湯公-學公-元公-在右-吳公-美公-慎公-聖公-盡公-濟公-元公-銶公-穆公的世系。這是中國境內的邱氏族譜第六次出現“穆公”的記載。海內外流傳最廣的穆公世系即此。
光緒三年(1877)丁丑歲,中都上塘廈設局續修《上杭丘氏世淵公支譜》,江西興國癸酉科舉人邱鴻猷者攜有興國丁卯(1867)科舉人邱毓錕修刻族譜一卷至上杭中都上塘廈,中都人邱鳳岡修譜即將上接世系原本失考的上杭太拔三五郎編為穆公71世。後將“穆公”為丘氏開姓始祖之説傳至江西寧都、廣東蕉嶺以及台灣各地,又傳遍海內外。
1272年韶州僉判丘必明創譜至1992年以前,廣東饒平金山祖烋公上沒有上接世系。
1993年廣東大埔邱陵、邱雲編《金山丘氏大成譜》豐富和發展了江西萍鄉、萬載、興國,湖南瀏陽平江和福建上杭對姜太公的描述,稱“太始祖姜太公炎帝神農之後,商朝庚丁八年(公元前1139年)己酉生於河南汲縣,長而有文武才,曾為商朝灌檀令。後因紂王無道,避居東海之濱。有聞文王振作遂西入於渭水磻溪而居。年八十遇文王后,為師尚父,佐周灰紂,受封于山東,國號齊,都營丘。以支孫取“營丘”之丘為氏,乃源自太公,故追尊為太始祖。妣司馬氏,生三子;長子伋(即齊丁公),次子將具,三子穆。一女邑善,為周王后。”“始祖穆公,太公支子(第三子),居河南開封府封丘縣,以十八氏支孫開丘氏,尊穆公為始祖。妣古氏,生二子:長子銶、次子鑼(幼殤)。”並將穆公世系加在烋公之上,將烋公由穆公56世改為穆公73世。丘氏族譜中的“姜太公商朝庚丁八年己酉生於河南汲縣”之説,“姜太公生三子長子伋,次子將具,三子穆”之説皆從此始。值得一提的是:封丘縣為公元前202年置。據史料記載:公元前207年,楚漢相爭,漢高祖劉邦兵敗延鄉(封丘縣城內),遇翟母贈飯解危,突圍西遁,得免於難。公元前202年,漢立國,劉邦為感翟母進飯之德,將延鄉建制改為封丘縣,不久又在封丘縣東南部置平丘縣。姜太公子輩是,何來開封府?又何來封丘縣?《金山丘氏大成譜》所謂“太公支子居河南開封府封丘縣,以十八氏支孫開丘氏,尊穆公為始祖。”明顯是隨心所欲寫小説似的,信口開河隨意描寫。
1995年5月,台灣人邱正吉自認烋秀公之後,在廣東大埔尋根,得邱陵、邱雲1993年編的《金山丘氏大成譜》後,信以為真,即往山東臨淄尋根,並在山東臨淄的姜太公祠側興建“丘穆公祠”,1996年4月建成竣工。
2004年8月,《山東省志·諸子名家志》編纂委員會編纂的《姜太公志》出版,採信台灣人邱正吉提供的廣東大埔邱陵、邱雲1993年編的《金山丘氏大成譜》之説,在姜太公生平中載:“太公三子為丘穆公。太公封齊,都營丘,命其三子鎮守營丘,以封地為氏,而為丘氏,卒諡穆公,故丘穆公為丘(邱)氏之開姓始祖”。至此,丘氏開姓始祖穆公之説不是也是了。
天啓三年(1623),山東肥城丘雲街續輯,左丘明六十九代孫邱玉潔清增輯《左傳精舍志》稱:“印,左子先世,系出姜姓,太公封於營邱,嫡子丁公伋立為諸侯,支子印遂以邱為姓。印生啇。”此為印公開姓説。今山東肥城有邱氏撰文説印公就是穆公。但經考證其印生啇一子,而穆生銶、鑼(殤)二子,無生啇之説。且孫曾以後世系也完全不同。如果繼續將兩種完全不同的後人傳説刻意鉚接在一起,顯然行不通。
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江西都昌縣周溪鎮馬山村口頭丘《邱氏族譜》稱:“開姓祖遐公,周成王時,呂尚曾孫,拜爵命卿居營丘,子一:紹。”此為遐公開姓説。
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蘄春、武穴鄂州黃石、大治、陽新通山《邱氏聯譜》:《邱氏族譜》“淋公,隱居營丘,始易姜為邱姓也。”此為淋公開姓説
清嘉慶十九年(1814)江西黎川縣《禮範石溪邱氏族譜·歷代源流·卷之一》稱:“太公姜姓,呂氏名尚,字子牙(前1139—前1015)。居東海之濱,釣於渭水,得遇文王,封為太師,後佐武王伐紂有功,受封於齊國營邱之邑,其後子孫遂以邱為姓焉。妣趙氏。生子一:叔亮。”此為叔亮公開姓説
嘉慶十九年(1814),河南《泌邑邱氏族譜》稱:“毌丘興子 丘儉(?~255)即毌丘儉,字仲恭,後改丘姓,三國魏國將領,河東聞喜人。”此為毌丘儉公改姓説
記事至道光五年(1825)的《清源上邱邱氏宗譜錄》稱:“安公,居營邱,以邱為姓,邱姓之祖得氏之所由始也。妣氏生卒世遠莫稽,子:明公。”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福建於福建仙遊縣戚友朗編撰《仙邑鳳崗邱氏族譜》、清光緒三十二年(1907年)福建永春縣桃城長安村邱氏祠堂藏《堂前邱氏族譜》稱“安公,齊太公七世孫也,襲封營丘,遂以邱為姓。”2005年間,福建石獅譜稱:“安公為姜太公丁公裔孫齊獻公七世孫”。此為安公開姓説
2006年,重慶墊江籍今居長壽的有宗親編造的《河南堂丘氏弱公世系簡譜》稱:“弱公 姜太公末子,原名姜倪、呂倪。西周成王六年癸未生於營丘,小名弱。成王二十六年行弱冠禮,太公按支子以生地賜封丘氏,為丘氏開姓始祖(一世祖),成王賜封魯附庸邾國卿士大夫,並賜郳來為採食家邑,周昭王二十三年始著丘氏族傳,立丘氏宗法傳後裔。弱公嫡裔按周制封建周禮宗法世襲邾國大夫,立族傳時已耋年,四世同堂,卒葬失記。妣姬氏。生子:豎、立。”此為弱公開姓説
每個姓氏都有自己的開姓始祖,而開姓始祖只能是一個,改姓始祖或開系始祖可能有若干個。但綜觀各地族譜,我各地丘氏過去認定開姓始祖共有所謂印公、遐公、淋公、叔亮公、安公、穆公、弱公七大世系。認定毌丘儉公改姓始祖的只有一個世系。而鮮卑丘敦氏改姓的河南丘氏,卻被併入穆公世系,這種統宗統系的做法,顯然不符合史實。鑑於丘氏開姓始祖的名諱字號及生平事蹟,在正史和經史子集等古籍中均無記載,根據“始祖居中,左昭右穆。一世為昭,二世為穆;三世為昭,四世為穆;五世為昭,六世為穆;單數世為昭,雙數世為穆;先世為昭,後世為穆;長為昭,幼為穆;嫡為昭,庶為穆”的古代廟制,太公嫡子丁公呂伋繼承齊君大位必然為昭,太公支孫,屬居穆位。為在紀念開姓始祖時方便稱謂,以居穆位之公簡稱開姓始祖為“穆公”,疑似符合情理和古制,也得到了海內外絕大多數宗親的廣泛認同。故中華丘氏宗親聯誼總會、中華丘氏族譜研究總會、中華丘氏大宗譜編委會提出《中華丘氏大宗譜》採信2004年8月山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由《山東省志·諸子名家志》編纂委員會編纂的《姜太公志·生平》中的記載,以“穆公”為中華丘(邱)氏之開姓始祖,應該是符合廣大宗親意願的。今後,望海內外廣大宗親沿用“穆公”為中華丘(邱)氏之開姓始祖的稱謂。
江西贛縣邱冠瑛敬撰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