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丘東平

鎖定
丘東平(1910年05月16日—1941年7月28日 [10]  )原名潭月,字席珍。廣東海豐人。 [1]  中國“左聯”早期的軍事文學家、報告文學家和小説家 [2]  中國現代戰爭文學的開拓者。 [13] 
192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27年從事革命文藝創作活動。1936年7月和魯迅等共同發表《中國文藝工作者宣言》,堅決要求抗日救國。1938年1月參加新四軍,曾任新四軍第1支隊司令員陳毅的秘書、新四軍第1支隊政治部敵軍工作科科長。隨新四軍先遣支隊進入蘇南後,寫出反映韋崗戰鬥的報告文學《截擊》。參加蘇南對日作戰多次後,寫出了《把三八式槍奪過來》、《溧武路上的故事》等一大批戰地通訊。1941年,皖南事變後,任魯迅藝術學院華中分院教導主任、蘇北文化協會第1屆理事,並代表院長劉少奇主持全院工作 [3]  。戰時狀態下,在積極參與教學和社會實踐的同時,寫出長篇小説《茅山下》。1941年7月,日、偽軍1.7萬餘人,對蘇北抗日根據地鹽(城)阜(寧)地區進行規模空前的大“掃蕩”。魯藝分院師生分散轉移。他與孟波許晴率2大隊200多人行動。7月24日凌晨,由陶家舍轉移至北秦莊時,遭日、偽軍圍襲,他率領師生突圍,在衝過被敵軍火力封鎖的一座小橋時中彈犧牲。 [1] 
遺著有《濃郁的梅冷城》、《第七連》、《給予者》、《在茅山下》等。建國後,被收入《丘東平選集》。 [11] 
中文名
丘東平
別    名
丘譚月
民    族
漢族
出生地
廣東省惠州府海豐縣梅隴馬福蘭村
出生日期
1910年5月16日
逝世日期
1941年7月28日
職    業
革命作家,詩人
代表作品
《一個連長的戰鬥遭遇》,《第七連》
主要成就
戰地文學開拓者

丘東平人物經歷

廣東省海豐縣梅隴鎮馬福蘭村 廣東省海豐縣梅隴鎮馬福蘭村
丘東平,1910年生於廣東省汕尾市海豐縣梅隴馬福蘭村農商之家,其少年時代是在大革命的風潮激盪中度過的,求學期間即熱衷於社會活動,曾參加由彭湃領導的海陸豐農民起義,起義失敗後亡命香港、九龍一帶,做過漁販、水手以及當地天主教報紙校對,並開始向當地報刊投稿。
1924年考進海豐縣立陸安師範,翌年入幹訓班學習,結業後參加農運和青年團工作,主編出版團的刊物《海豐青年》。1926年任今汕尾市海豐縣農民自衞軍大隊秘書,1927年參加武裝起義並加入共產黨,建立蘇維埃政權後任東江特委書記彭湃的秘書。
丘東平 丘東平
根據海陸豐農民革命的鬥爭生活,丘東平寫了第一篇作品《通訊員》,在1932年10月《文學月刊》發表,引起文壇注意,周揚在編輯後記中肯定該文是篇很動人的故事。 1934年魯迅和茅盾應美國友人伊羅生所託,在選編中國作家短篇小説集《草鞋腳》一書時收入《通訊員》,並評價東平及其創作。
第一次大革命失敗後丘東平逃亡香港,做過海上漁船短工,擺過小攤販,當過天主教報紙校對。1932年初,1932年前後,丘東平由大哥丘國珍引薦,到十九路軍翁照垣旅當文書,參加了上海“一·二八”戰役和後來的福建倒戈反蔣事件。這一時期其處女作《梅嶺之春》發表於其與人合辦的《新亞細亞月刊》(香港)創刊號上,但為他帶來聲譽的則是發表於左聯主辦的《文學月報》上的短篇小説《通訊員》。其早期小説多以作家在海豐的經驗和在十九路軍的經驗為素材,或以略帶表現主義風味的筆法刻劃根據地的新生活新人物,或揭示中國軍隊的嚴厲而腐朽的生活,為30年代左翼文壇帶來了新鮮的空氣。1934年 1月參加福建事變;閩變失敗後重回上海,和“左聯”作家一起從事革命文學活動,在陳望主辦的《太白》雜誌社任技術編輯,繼續寫作一批反映海陸豐農民運動和“一二八”松滬抗戰的短篇小説與戰地報告。是年底往日本,在東京參加“左聯”組織工作和創作活動,其作品受到郭沫若的讚揚。郭在《東平的眉目》一文中説:“我在他的作品中發現了一個新的時代的先影,我覺得中國的作家中,似乎還不曾有過這樣的人”。1934年底丘東平赴日留學期間,參加了左翼東京分盟,曾向郭沫若請教,郭寫了《東平的眉目》寄託其矚望,認為其作品有“一個新的時代的先影”。
1936年初丘東平回到上海,參加革命文藝創作和政治活動。同年6月與魯迅等63人發表《中國文藝工作者宣言》,主張堅決抗戰。1937年隨葉挺到新四軍軍部戰地服務團工作。翌年春隨軍挺進大江南北,後隨陳毅轉戰於江南敵後,任政治部敵工科長兼陳毅的對外秘書。在創作上塑造了人民軍隊的藝術形象。翌年以一支隊的黨代表出席新四軍首次黨代會。
全面抗戰爆發後,東平參加了上海“八·一三”抗戰,同時執筆同草明邵子南歐陽山於逢合作創作了中篇小説《給予者》,隨後又北上濟南,南到漢口南昌等地,活躍在抗戰的最前線。1938年春,加入新四軍,成為人民軍隊的一員。1938—1939年是他創作最活躍、最有成就的時期,其代表作《一個連長的戰鬥遭遇》、《第七連》等近十篇小説和戰地特寫,都發表在胡風主編的《七月》上,這些作品充分體現了民族的抗戰意志,“展開它,我們就象面對着一座晶鋼的作者底雕像,在他底燦爛的反射裏面,我們底面前出現了在這個偉大的時代受難的以及神似地躍進的一羣生靈”。(胡風《〈第七連〉題記》)1940年,丘東平到蘇北解放區任魯藝華中分院教導主任,曾擔任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華中分會領導工作
1941年春,在江蘇鹽城成立魯迅藝術學院華東分院,劉少奇兼任院長,丘東平為教導主任。同年成立蘇北文藝界協會,丘東平任理事。教務之暇,努力創作,寫完《茅山下》前五章,先出單行本。是年夏,日軍瘋狂掃蕩熬埠區,軍部決定疏散,魯藝分院化整為零,師生派往地方政權和武裝隊伍參加戰鬥。7月23日傍晚,丘東平等3位領導率師生200餘人,從鹽城東北向西南一帶移動,翌晨在北秦莊遭日軍襲擊,丘東平在掩護教師和學員衝出火力網時,以身殉國。年31歲。
按,《鹽城史話》記為邱東平,誤。《建湖縣革命烈士英名錄》記為邱東平,並記其犧牲於1942年6月,皆誤。 [5] 
又按,諸多資料記丘東平參加海陸豐第一次武裝起義時間為民國15年(1926),誤,海陸豐第一次武裝起義時間為1927年9月,《江蘇革命史詞典》所記1927年為正。

丘東平個人作品

《東平選集》 《東平選集》
《沉鬱的梅冷城》(短篇小説集)1935,天馬;重編本,1983,花城
《將軍的故事》(小説)1937,北新
《長夏城之戰》(短篇小説集)1937,上海一般書店
《給予者》(中篇小説)與歐陽山草明邵子南於逢合著,1937,讀書生活出版社
《第七連》(報告文學)1937,聯華書店
《紅花地之守禦》(短篇小説集)1940,一般書店
《茅山下》(短篇小説集)1944,韜奮書店
《東平短篇小説集》1944,南天
《火災》(中篇小説)1948,上海潮鋒出版社
《東平選集》1953,新文藝

丘東平主要貢獻

1938年—1939年是他創作最活躍、最有成就的時期,其代表作為《一個連長的戰鬥遭遇》《第七連》等近十篇小説和戰地特寫,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的抗戰意志。作為戰爭的直接參與者,真實的戰爭體驗使丘東平的戰爭描寫既“防備單純化”、又“祛除浪漫化”,非常關注戰爭對人的心靈世界的影響,取得了異常真實的藝術效果。郭沫若評價丘東平:“在中國的作家中似乎還不曾有過這樣的人”,他是“一個新世代的先影”。 [13] 
scroll ..

丘東平人物評價

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丘東平是一位有影響,有貢獻的革命作家,是無產階級文藝戰線上最早的帶槍的文藝戰士。他在我們這塊九百六十萬平方公里的國土上,雖然只活了三十一個年頭,然而他短促的一生,卻像燃燒着的火炬一樣,為一根鮮明的紅線貫穿着,這就是獻身人民解放事業的鬥爭精神。他始終站在革命鬥爭的最前線,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是這樣,抗日戰爭時期也是這樣。"他的遺作只不過是他戰鬥生活的一小部份的反射,他的最偉大的作品,是他一生的戰鬥生活和獻身精神。"然而這位曾受到過魯迅、郭沫若、茅盾等老一輩作家讚許過的革命作家,在文壇上卻受到冷落。 [9] 
2014年9月1日,入選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公佈的第一批在抗日戰爭中頑強奮戰、為國捐軀的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羣體名錄 [14] 

丘東平後世紀念

  • 紀念文章與追悼會
華中魯藝二隊丘東平等人在北秦莊遇難的噩耗一經傳出,延安《解放日報》、重慶《新華日報》以及全國各個抗日根據地的主要報紙立即予以報道,並發表許多紀念文章。1941年12月14日下午,延安文藝界在文化會堂舉行“追掉青年作家丘東平大會”,到會的有艾青、丁玲、歐陽山等人,他們都瞭解丘東平,知道他曾被期許為“最有希望的青年作家”之一。一致認為丘東平“忠於生活、忠於藝術、忠於革命。他的犧牲是抗戰以來文藝、文學上最大的損失”。 [4] 
  • 東平村
為了紀念丘東平,在他的犧牲地改名為東平村。 [4] 
華中魯迅藝術學院殉難烈士陵園,位於建湖縣慶豐鎮東平村境內。一進大門,陵園正中矗立着一座高13米的方碑,從其南北兩面看去,碑身近似五條直線,象徵着五線譜,意為殉難烈士多為文藝戰士。紀念碑後是羣墓,前排東側為丘東平烈士墓,西側是許晴烈士墓,四周植有灌木。 [6] 
丘東平烈士之墓 丘東平烈士之墓
  • 丘東平故居
丘東平故居位於廣東省海豐縣梅隴鎮東風村委馬福蘭村。 [7] 
丘東平故居 丘東平故居
  • 大型原創音樂劇《華中魯藝記》
《華中魯藝記》以1941年魯迅藝術學院華中分院的歷史發展為背景,以丘東平、許晴、王海紋、方清萍等魯藝師生的真人真事為原型,創造性的選取了華中魯藝招生、開學、“北秦莊遭遇戰”等史實中一個個座標點,聚焦、定格、延伸……再現了華中魯藝血染的崢嶸歲月,謳歌了華中魯藝師生浴血青春、無怨無悔的愛國情懷,塑造了中華兒女的藝魂、軍魂、民族魂。 [15] 
大型原創音樂劇《華中魯藝記》 大型原創音樂劇《華中魯藝記》 [15]
  • 圖書出版
如今,丘東平辭世已經七十多年了,但他身後留下文學作品始終沒有被忘記。1949年以後,上海新文藝出版社曾於1953年出版過《東平選集》,收17篇中、短篇小説,作家柏山作“序”,算是對早逝的丘東平烈士的一種懷念。改革開放以後,出版他的文學作品的各家出版機構更是馬不停蹄,他們看中的是他作品的文學價值,如上海文藝出版社再版的《東平選集》、華夏出版社出版的《丘東平文集》、中國戲劇出版社出版的《中國現代名家名作文庫·丘東平卷》、大眾文藝出版社出版的《中國現代小説經典文庫·丘東平卷》、寧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丘東平文存》、線裝書局出版的《丘東平文集》、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的《海上文學百家文庫·丘東平卷》等等。 [8]  [12] 
丘東平的作品大多發表在胡風主編的《七月》雜誌上,解放後,因為胡風冤案事件,丘東平長期被冷落,作品很少出版,現代文學史不再提及。丘東平犧牲後,他的妻子在家鄉和和丘東平母親同住,土改時分到兩畝地,兩女性難以耕種乃僱一人耕種,被視為地主婆而批鬥,丘東平妻子受不了這個委曲而自殺。胡風冤案平反後,丘東平才有所介紹,這位英勇的天才逐漸被人們認識。。2010年,廣東海豐縣舉行了丘東平百年誕辰紀念會。(《文匯讀書週報》2011年3月25日第七版,彭小蓮文章)
為紀念丘東平,北秦莊當時曾命名東平鄉、東平村,該地中學改名為東平中學,他犧牲前站立的那座橋命名為東平橋。生前好友編輯其文集各有胡風編的《東平短篇小説集》《第七連》、周而復編的《茅山下》、彭柏山編的《東平選集》、於逢編的《沉鬱的梅冷城》等。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