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世紀大閲兵

(1999年文獻記錄電影)

鎖定
1999年10月1日北京舉行了盛大的國慶閲兵,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五十週年。這是人民軍隊在天安門廣場舉行的第十三次國慶大閲兵。這次國慶閲兵是對新中國成立五十年來人民解放軍在黨的三代領導核心的領導下、在革命化、現代化、正規化建設上取得輝煌成就的一次全面檢閲。五十年來我軍實現了由單一兵種向諸軍兵種合成軍隊的轉變。實現了軍隊指導思想的戰略性轉變。實現了軍事鬥爭由應付一般條件下的局部戰爭向打贏現代技術特別是高技術條件下的局部戰爭的轉變。人民解放軍逐漸由人民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的轉變。走上了一條有中國特色的精兵之路。
中文名
世紀大閲兵
外文名
Parade of the Century
類    型
紀錄片
出品公司
八一電影製片廠
製片地區
中國大陸
拍攝日期
1999年
發行公司
中國人民解放軍八一電影製片廠、中國三環音像社
導    演
滕安慶顏品,劉鳳玉
編    劇
滕安慶
片    長
73 分鐘
上映時間
1999年
對白語言
普通話
色    彩
彩色
主要獎項
1999年中國電影“華表獎”評委會獎
解放軍文藝獎、“五個一工程”入選作品、廣電部優秀影片特別獎
2000年第十一屆羅馬國際軍事電影節評委會獎 [1] 
在線播放平台
愛奇藝,搜狐
出品時間
1999年
解    説
吳俊全,饒立羣

世紀大閲兵影片簡介

世紀大閲兵
世紀大閲兵(9張)
公元1999年10月1日,是中華民族歷史上輝煌的曠世大典,來自陸海空三軍,人民武裝警察部隊,民兵預備隊的11000名官兵組成的17個徒步方陣,由400多台裝甲,火炮,導彈等戰車組成的25個車輛方陣,由空軍航空兵,海軍航空兵,陸軍航空兵的132架戰鷹構成的10個空軍梯隊,以規模空前的閲兵式,把中國展現給世界。 這是新中國50年來陣容最強,規模最大,受閲場面最為氣勢恢宏的一次大閲兵。 [2] 

世紀大閲兵攝製體會

世紀大閲兵 世紀大閲兵
50年,對於我們這個有着五千年文化的文明古國來説,只不過是短暫的一瞬;50年,對於我們年輕的共和國來講,卻是不可磨滅的輝煌歷史;50年,人民軍隊伴隨着共和國成長而不斷壯大。時間和空間交匯在那個最激動人心的時刻,1999年10月1日上午10時,在中華民族歷史上輝煌的曠世大典上,人民解放軍以規模空前的閲兵式,把中國展現給世界。這是新中國50年來陣容最強,規模最大,受閲場面最為氣勢恢宏的一次大閲兵。
15年前,剛剛穿上軍裝的我作為一名觀眾在電視機前觀看了改革開放之初的建國35週年的閲兵式;15年後,我又有幸作為導演之一參加建國50週年紀錄影片《世紀大閲兵》攝製工作,心情異常激動,又深感責任重大。我與總導演滕安慶、導演劉鳳玉提前幾個月開始構思影片結構,以閲兵為主線,將國家與軍隊、歷史與未來、戰爭與和平等主題融為一體,充分表達了人民解放軍維護祖國安全與統一、促進世界和平與發展的堅強決心和強大力量,充分展示了共和國的滄桑鉅變,人民軍隊的輝煌歷史,特別是改革開放20年來取得的偉大成就。在影片解説上採用男女兩個聲部,或高亢嘹亮,或婉轉抒情,或氣宇軒昂;在音樂處理上,主要採用進行曲,影片的序幕和尾聲採用的是《解放軍進行曲》主題變奏,在長達80分鐘的長片中,觀眾不會感到疲勞;同時,還充分調動電影各種手段充實影片創作,根據影片聲源豐富的特點,將鏗鏘的腳步,隆隆的戰車,轟鳴的戰機,用數字立體聲進行製作,給人以心潮迭宕,熱血沸騰,帶給人強烈的震撼,令人產生生動逼真的現場感受和波瀾壯闊的恢宏氣勢,這樣將立體聲製作運用於紀錄影片在國內還屬首次。紀錄影片獲得1999年度中國電影“華表獎”評委會獎,2000年第十一屆羅馬國際軍事電影節評委會獎,隨後又入選中宣部“五個一工程” 。 [3] 

世紀大閲兵攝影師回憶

世紀大閲兵
世紀大閲兵(2張)
《世紀大閲兵》的總攝影師王建國回憶:“那真是如同一場戰鬥,每個攝影師都是士兵,時刻經受着考驗。那年遇到了騰安慶這樣一個好導演是我們攝影人的福氣,他很有魄力,很能張羅,既有親和力,又有聰明的頭腦和領導魅力。當時廠裏的要求只有一句話:拍攝一部讓觀眾喜歡且震撼的紀錄片。説起來容易,做起來可想而知有多難。為尋找《世紀大閲兵》的創新點,騰導絞盡腦汁地先從紀錄片的片頭開始尋求變化。他事先領着攝影師們跑遍了北京城,拍下了許多展示國威軍威的精彩鏡頭:故宮的大門在威武的鑼鼓聲中打開,寓意國門打開,中國人走向世界。還有黃河的壺口瀑布、清華的納米技術、國防大學的上將和中將們在現代化電教室的沙盤前作業、碩士生和博士生從清華大學的大門一擁而出……儘管有些鏡頭最終在審查時被拿掉了,但片頭還是一改過去從天安門拉開的固定模式。”
世紀大閲兵 世紀大閲兵
對於拍攝中遇到的艱難,王建國更是記憶猶新。他説:“最揪心的是下雨。沒想到,9月30日那天真就下起了雨,讓所有在場的人心焦不安。據説氣象專家們早在一年前就開始對50週年慶典活動當日的天氣進行過預測和分析,並準備在必要時人工驅雲,但到了那天就是雨下個不停,誰也説不好何時才能多雲散去見晴天。製片部門買來了雨衣、雨布,攝影師們帶上了‘快片’(一種適宜陰雨天使用的膠片),準備打持久戰。冷雨伴着秋的寒意陣陣襲來,冰涼沁骨。攝影組在金水橋等多處設了器材集散點,器材箱下墊一層雨布,上面再蓋一層,看守的幾個人則穿着雨衣打着傘在雨夜裏站着。這一夜,天安門廣場的各個方向,都有《世紀大閲兵》攝影組人員在徹夜值班看守機器。”
八一電影製片廠是一支部隊,命令一下,所有人就必須到位,每位同志必須保證完成任務。導演部門事先繪製了完整精確的機位圖、統籌圖,寫出了每一台攝影機的分鏡頭,所有內容都同時有3至6台攝影機做不同景別、不同角度的拍攝。除完成各自的分鏡頭外,攝影師還根據現場變化,不失時機地抓拍一些精彩內容。王建國説:“按閲兵指揮部的要求,我們的機位由58個一次次遞減到最後的29個,機位圖也反覆畫了許多張,每一張都很細緻,不厭其煩地標出攝影機和小汽車等實物圖像。當機位圖拿到閲兵指揮部時,審查者都豎起拇指誇獎:‘到底是八一廠,真是正規、嚴格!’騰安慶對全廠的攝影師瞭如指掌,他按照每個人的特長進行了分工,力保每個鏡頭都盡善盡美。”
世紀大閲兵 世紀大閲兵
“負責拍攝中央領導人講話的王保權,在閲兵式即將開始前試機時,電瓶突然短路起火,一股白煙騰起,瞬間燒焦的膠皮味瀰漫了全場。安保人員怕出危險,索性把他給趕了下來。好在我們事先有預案,下面有專人接應,趕緊給他換個備用電瓶,又給安保人員做了一番工作,才再一次進入現場。當時嚇出我一身冷汗,軍委主席的講話差點拍不到了。王保權拍完之後,整個人癱在地上,也不知道是累的還是嚇的。”王建國今天説起這些,仍然心有餘悸。
最難辦的是一個人跟拍,常常手忙腳亂。王建國記得,當時王迎軍扛着攝影機,從紀念碑後面出來,一路小跑跟拍到升旗的地方時,一卷膠片就用完了,他只好跑到軍樂團指揮平台旁,將事先隱藏好的另一台機器扛起來繼續拍。膠片拍完了,再回來給兩個機子同時換片。多次反覆,閲兵式快結束時,他已累得端不動機器了,只能趴在地上拍。
王總對他指揮的兵的表現,異常滿意,他説:“大家都很賣力啊!董亞春拍攝閲兵村時,一會兒趴在地上,一會兒爬上高台,只為拍出好鏡頭,顧不得自己的形象。站在歷史博物館頂上的桑華,臨場發揮的很出色,他用長鏡頭把海軍在進入東華表之前的7步走,拍得相當漂亮,加之,海軍服裝是白褲子藍上衣,飄帶隨風而動,像波浪滾滾而來。我安排兩台攝影機拍攝主席檢閲部隊時的一舉一動。給我們開紅旗轎車的司機叫辛亦農,他的技術很好,為保持車距,他一邊要隨時盯着駛在前面的中央電視台攝影車,一邊還要在反光鏡中瞄着主席的檢閲車。他完全專注於自己手中的方向盤,以至於他像是根本沒聽到檢閲部隊驚天動地的吼聲。”
世紀大閲兵 世紀大閲兵
《世紀大閲兵》紀錄片完成了,王建國長長地舒了口氣。坐在剪片室的平台前,看着一個個精彩的鏡頭,他心裏樂開了花。他説:“這部紀錄片拍出了軍人的剛強和氣勢,也拍出了人民武裝力量對黨、對祖國、對人民的一片忠誠。不論哪一支方隊,不論你橫看、豎看、斜看,每一個排面都整齊如一人;每一條頭線、胸線、臂線、腳線都筆直如刀割。我從沒見過這麼整齊的畫面!”
如今,《世紀大閲兵》已被視為經典,凡天安門城樓開放時,都在不間斷地播放。上到省部級領導,下至青少年學生,無不因它而慷慨激昂。為此,王建國謙虛地説“我也是一個兵,和閲兵村的官兵們一樣,自受領了任務,就把自己的全部感情和最佳狀態投入進去。如果説,戰士的美來自烈日下黝黑的皮膚、雙腿上沉重的沙袋,那麼,攝影師的美就在於對偉大祖國的忠誠,對這支軍隊的崇敬,對攝影事業的熱愛。” [4] 

世紀大閲兵閲兵之最

世紀大閲兵 世紀大閲兵
受閲兵種最多。涵蓋了陸、海、空軍、二炮、武警等。陸軍航空兵、海軍陸戰隊、武警特警、預備役等部隊首次亮相。
受閲方隊最多。共有42個地面方隊,10個空中方隊;其中25個車輛方隊由陸軍、海軍、空軍、第二炮兵四大軍種400多台車輛組成,方隊數量和車輛數量都創造了新中國曆次國慶閲兵之最。
裝甲陣容最大。坦克方隊、步戰車方隊、裝甲車方隊共100多輛戰車受閲,是歷次閲兵中最大裝甲陣容。
此外,此次閲兵方隊橫排面為二十五人,創造了世界之最。 [5]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