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世界花樣滑冰錦標賽

鎖定
世界花樣滑冰錦標賽由國際滑冰總會(ISU)主辦,各成員國(或地區)的業餘運動員參加的花樣滑冰比賽,每年舉辦一次(常在三月)。世界花樣滑冰錦標賽包含四個單項:男子單人滑、女子單人滑、雙人滑、冰舞。各單項的第一名享有該年度“世界冠軍”的頭銜。
本賽事與冬奧滑冰比賽、歐洲花樣滑冰錦標賽、四大洲花樣滑冰錦標賽為國際滑冰總會主辦的四大世界頂級花樣滑冰賽事。
2023花滑世錦賽將於3月20日—3月26日在日本琦玉舉行。 [29] 
中文名
世界花樣滑冰錦標賽
外文名
World Figure Skating Championships
主辦方
國際滑冰聯盟(ISU)
週    期
每年舉辦一次
成立於
1892年

世界花樣滑冰錦標賽簡介

花樣滑冰比賽按選手水平高低與參賽範圍,分為不同的級別(從初學者到奧運會)與不同的規模(從地區賽、全國賽到國際賽)。成立於1892年的世界性滑冰運動管理機構國際滑冰聯盟(International Skating Union,簡稱國際滑聯或ISU),負責為國際比賽制訂規則、進行評判。國際滑聯認可的國際大賽包括:冬季奧林匹克運動會(Winter Olympics)、世界花樣滑冰錦標賽(World Figure Skating Championships)、世界青少年花樣滑冰錦標賽(World Junior Figure Skating Championships)、歐洲花樣滑冰錦標賽(European Figure Skating Championships)、四大洲花樣滑冰錦標賽(Four Continents Figure Skating Championships)、以及國際滑聯花樣滑冰大獎賽(ISU Grand Prix of Figure Skating)。

世界花樣滑冰錦標賽賽事起源

花樣滑冰(figure skating) 起源於18世紀的英國,後相繼在德國、美國、加拿大等歐美國家迅速開展。1772年英國皇家炮兵中尉約翰遜(Robert Johnson)撰寫的《論滑冰》在倫敦出版,這是世界上出版的第一部涉及到花樣滑冰的書籍。1863年美國芭蕾舞表演藝術家海因斯(Jackson Haines)將滑冰運動與舞蹈藝術融為一體,在歐洲巡迴表演,豐富了花樣滑冰的內容和形式。1868年美國的丹尼爾·梅伊(Daniel Mey)和喬治·梅伊(George Mey)首次表演雙人滑,這是世界上有記載的最早的花樣滑冰表演。1872年奧地利首次舉辦花樣滑冰比賽。1896年在俄國彼得堡舉行首次世界男子單人花樣滑冰錦標賽,1906年在瑞士達沃斯舉行首屆世界女子單人花樣滑冰錦標賽,1952年在法國巴黎舉行第一次世界冰上舞蹈錦標賽。花樣滑冰的冰場長56~61米,寬26~30米,冰的厚度不少於3~5釐米。1924年被列為首屆冬奧會比賽項目。有男、女單人滑(1924年列入),男女雙人滑(1924年列入)和冰上舞蹈(1976年列入)4個比賽項目。每個國家和地區每項限報3人(隊)。 [1] 

世界花樣滑冰錦標賽賽事歷史

首屆世界花樣滑冰錦標賽於1896年在俄羅斯聖彼得堡舉辦,只有男子單人滑比賽。從1906年起,世錦賽增加了女子單人滑比賽。1908年,世錦賽又增加了雙人滑比賽。直到1952年,冰上舞蹈才成為世錦賽的正式比賽項目。
世界花樣滑冰錦標賽一共中斷過三次。1915年至1921年連續7屆世錦賽因第一次世界大戰而停辦。1940年至1946年連續7屆世錦賽因第二次世界大戰而停辦。1961年,美國國家花樣滑冰隊全體18名運動員和16名隨行人員在前往捷克斯洛伐克布拉格參加當年世錦賽途中遭遇空難不幸全軍覆沒,震驚花樣滑冰界,國際滑冰聯盟執行委員會在慎重討論和投票後決定取消當年的世錦賽,以示悼念。2020年3月12日,加拿大魁北克政府通知國際滑聯和加拿大滑冰協會,受疫情影響,原定3月16-22日在蒙特利爾舉行的2020年世界花樣滑冰錦標賽取消。國際滑聯表示將與相關方面合作,評估是否可以在2020年晚些時候舉行世界花樣滑冰錦標賽,但無論如何不會早於十月。 [2] 

世界花樣滑冰錦標賽參賽資格

運動員必須首先獲得他們國家滑冰協會的許可,才能以國家隊員的身份代表國家參加世界花樣滑冰錦標賽。為了推動花樣滑冰運動的普及和促進其發展,國際滑冰聯盟規定:
每個國際滑冰聯盟的成員國(或地區)都擁有參加世錦賽所有四個單項的參賽名額,即該成員國(或地區)可派出兩名運動員分別參加男子單人滑和女子單人滑比賽,同時派出兩對運動員分別參加雙人滑和冰舞比賽。如果某成員國(或地區)的選手在前一年世錦賽某個單項比賽中取得了優秀的成績,則可派出兩至三名(對)選手參加次年世錦賽該單項的比賽。 [3] 

世界花樣滑冰錦標賽名次轉換成分數的規則

- 如果某名(對)參賽選手進入了世錦賽的自由滑階段並取得前15名,所獲得的分數等於其名次,即第一名得1分,第二名得2分,以此類推,第15名得15分。
- 如果某名(對)參賽選手進入了世錦賽的自由滑階段但未取得前15名,所獲得的分數為16分。
- 如果某名(對)參賽選手未進入世錦賽的自由滑階段,但進入了短節目階段,所獲得的分數為18分。
- 如果某名(對)參賽選手未進入世錦賽的短節目階段,所獲得的分數為20分。

世界花樣滑冰錦標賽根據分數分配參賽名額的規則

- 如果前一年某成員國(或地區)只有一名(對)選手參加了世錦賽某個單項,且:
得分不大於2分,則該成員國(或地區)次年可以派出三名(對)選手參加世錦賽該單項。
得分大於2分但不大於10分,則該成員國(或地區)次年可以派出兩名(對)選手參加世錦賽該單項。
得分大於10分,則該成員國(或地區)次年只能派出一名(對)選手參加世錦賽該單項。
- 如果前一年某成員國(或地區)有兩名(對)選手參加了世錦賽某個單項,且:
得分之和不大於13分,則該成員國(或地區)次年可以派出三名(對)選手參加世錦賽該單項。
得分之和大於13分但不大於28分,則該成員國(或地區)次年可以派出兩名(對)選手參加世錦賽該單項。
得分之和大於28分,則該成員國(或地區)次年只能派出一名(對)選手參加世錦賽該單項。
- 如果前一年某成員國(或地區)有三名(對)選手參加了世錦賽某個單項,則取名次最好的兩名(對)選手的得分,按照上面的有兩名(對)選手參加的規則計算。 [4] 

世界花樣滑冰錦標賽競賽規則

1、國際比賽由裁判組對運動員的動作完成情況以藝術印象和技術水平來裁判。
2、單人滑和雙人滑首先進行短節目比賽,然後是自由滑比賽,兩者不能在同一天。冰上舞蹈包括韻律舞和自由舞。
3、花樣滑冰共有6種常見跳躍,難度從低到高依次是:後外點冰跳、後內結環跳、後外結環跳、後內點冰跳、勾手跳和阿克塞爾跳。每種跳躍分為一週、兩週、三週、四周。空中旋轉的圈數越多,難度就越大。阿克塞爾跳不同於其他5種跳法,它是唯一一種向前起跳、向後落冰的跳躍動作,所以它比其他跳躍動作多跳半周,被認為是旋轉週數相同的情況下6種跳躍裏難度最大的。 [5] 
4、雙人滑的一些特殊動作包括:拋跳,捻轉,螺旋線,阿爾塞託舉,分腿託舉和燕式旋轉等。
5、雙人滑和冰上舞蹈區別有:冰上舞蹈不允許用託舉動作。冰上舞蹈的編排不是隨意的,冰上舞蹈必須完成規定的各種舞蹈。冰上舞蹈的一些基本連貫動作是:夏塞步側步快滑,喬克塔步和莫霍步。 [4] 

世界花樣滑冰錦標賽歷屆舉辦城市

1896
1897
1898
1899
1900
1901
1902
1903
1904
1905
1906
1907
1908
1909
1910
1911
1912
1913
1914


1915-1921
1922
1923
1924
1925
1926
1927
1928
1929
1930
1931
1932
1933
1934
1935
1936
1937
1938
1939




1940-1946
1947
1948
1949
1950
1951
1952
1953
1954
1955
1956
1957
1958
1959
1960
1961
(因比利時空難事故取消)
1962
1963
1964
1965
1966
1967
1968
1969
1970
1971
1972
1973
1974
1975
1976
1977
1978
1979
1980
1981
1982
1983
1984
1985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原定(長野縣日本)因地震海嘯更改為 莫斯科 俄羅斯
2012
2013
2014
2015
2016
2017
2018
2019
2020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賽事取消)
2021
2022
蒙彼利埃 法國
2023
日本埼玉 [28] 




注:由於當時的保守主義,1906年世界花樣滑冰錦標賽女子單人滑項目是在瑞士達沃斯舉行。次年起,女子單人滑比賽與男子單人滑比賽在同一地點舉辦。

世界花樣滑冰錦標賽歷屆世錦賽冠軍(不含雙人滑,冰舞)

年份
男單
女單
1896
吉爾伯特·福克斯(德國)
-
1897
Gustav Hügel
-
1898
亨寧·格雷南德(瑞典)
-
1899
Gustav Hügel
-
1900
Gustav Hügel
-
1901
烏爾裏希•扎爾肖(瑞典)
-
1902
烏爾裏希•扎爾肖(瑞典)
-
1903
烏爾裏希•扎爾肖(瑞典)
-
1904
烏爾裏希•扎爾肖(瑞典)
-
1905
烏爾裏希•扎爾肖(瑞典)
-
1906
吉爾伯特·福克斯(德國)
西爾斯·卡維(英國)
1907
烏爾裏希•扎爾肖(瑞典)
西爾斯•卡維(英國)
1908
烏爾裏希•扎爾肖(瑞典)
莉莉•科隆博格
1909
烏爾裏希•扎爾肖(瑞典)
莉莉•科隆博格
1910
烏爾裏希•扎爾肖(瑞典)
莉莉•科隆博格
1911
烏爾裏希•扎爾肖(瑞典)
莉莉•科隆博格
1912
Fritz Kachler
瑪蕾•霍瓦特
1913
Fritz Kachler
瑪蕾•霍瓦特
1914
戈斯塔·桑達爾(瑞典)
瑪蕾•霍瓦特
1922
吉利斯·格拉夫斯特羅姆(瑞典)
赫爾瑪•薩博
1923
弗裏茨·卡克勒(奧地利)
赫爾瑪•薩博
1924
吉利斯·格拉夫斯特羅姆(瑞典)
赫爾瑪•薩博
1925
威利·伯克爾(奧地利)
赫爾瑪•薩博
1926
威利·伯克爾(奧地利)
赫爾瑪•薩博
1927
威利·伯克爾(奧地利)
索尼婭·海妮 (挪威)
1928
威利·伯克爾(奧地利)
索尼婭·海妮 (挪威)
1929
吉利斯·格拉夫斯特羅姆(瑞典)
索尼婭·海妮 (挪威)
1930
費利克斯·卡斯帕(奧地利)
索尼婭·海妮 (挪威)
1931
費利克斯·卡斯帕(奧地利)
索尼婭·海妮 (挪威)
1932
費利克斯·卡斯帕(奧地利)
索尼婭·海妮 (挪威)
1933
費利克斯·卡斯帕(奧地利)
索尼婭·海妮 (挪威)
1934
費利克斯·卡斯帕(奧地利)
索尼婭·海妮 (挪威)
1935
費利克斯·卡斯帕(奧地利)
索尼婭·海妮 (挪威)
1936
費利克斯·卡斯帕(奧地利)
索尼婭·海妮 (挪威)
1937
費利克斯·卡斯帕(奧地利)
塞西莉婭•考利奇
1938
費利克斯·卡斯帕(奧地利)
梅甘•泰勒
1939
格雷厄姆·夏普(英國)
梅甘•泰勒
1947
Hans Gerschwiler(瑞士)
芭芭拉•斯科特
1948
迪克•拜坦(美國)
芭芭拉•斯科特
1949
迪克•拜坦(美國)
阿麗娜•沃爾贊諾娃
1950
迪克•拜坦(美國)
阿麗娜•沃爾贊諾娃
1951
迪克•拜坦(美國)
珍內特•奧特維格
1952
迪克•拜坦(美國)
亞克林•杜碧福
1953
海斯·艾倫·詹金斯(美國)
坦利•奧爾布萊特
1954
海斯·艾倫·詹金斯(美國)
岡地•布什
1955
海斯·艾倫·詹金斯(美國)
坦利•奧爾布萊特
1956
海斯·艾倫·詹金斯(美國)
卡羅·海斯 (美國)
1957
大衞·詹金斯(美國)
卡羅·海斯 (美國)
1958
大衞·詹金斯(美國)
卡羅·海斯 (美國)
1959
大衞·詹金斯(美國)
卡羅·海斯 (美國)
1960
阿蘭·卡爾馬特(法國)
卡羅·海斯 (美國)
1962
Donald McPherson
Sjoukje Dijkstra
1963
Donald McPherson
Sjoukje Dijkstra
1964
曼弗雷德·施內爾多夫(德國)
Sjoukje Dijkstra
1965
阿蘭·卡爾馬特(法國)
佩特拉•布爾卡
1966
艾默裏克·丹澤(奧地利)
佩姬•佛萊明(美國)
1967
艾默裏克·丹澤(奧地利)
佩姬·佛萊明 (美國)
1968
艾默裏克·丹澤(奧地利)
佩姬·佛萊明 (美國)
1969
蒂姆·伍德(美國)
加布裏埃爾·塞弗特
1970
蒂姆·伍德(美國)
加布裏埃爾·塞弗特
1971
奧德•內佩拉(捷克)
Beatrix Schuba
1972
奧德•內佩拉(捷克)
Beatrix Schuba
1973
奧德•內佩拉(捷克)
卡倫·馬格努森
1974
安·霍夫曼
克莉絲汀•艾拉斯
1975
Sergei Volkov
戴安娜•德勒烏
1976
約翰·庫裏(英國)
多蘿西•哈米爾
1977
Vladimir Kovalyov
琳達•弗拉蒂安
1978
查爾斯·蒂克納(美國)
阿內特·波茨奇
1979
Vladimir Kovalyov
琳達•弗拉蒂安
1980
安·霍夫曼
阿內特·波茨奇
1981
斯科特·漢密爾頓(美國)
丹尼斯·比爾曼
1982
斯科特·漢密爾頓(美國)
伊萊恩·扎亞克
1983
斯科特·漢密爾頓(美國)
羅莎琳·薩姆納斯
1984
斯科特·漢密爾頓(美國)
卡特琳娜•維特(德國)
1985
Alexander Fadeev
卡特琳娜•維特(德國)
1986
布萊恩·博伊塔諾(美國)
黛比•托馬斯(美國)
1987
布萊恩•奧瑟(加拿大)
卡特琳娜•維特(德國)
1988
布萊恩·博伊塔諾(美國)
科特琳娜•維特(德國)
1989
庫爾特•勃朗寧(加拿大)
伊藤綠(日本)
1990
庫爾特•勃朗寧(加拿大)
吉爾•特蘭納裏(美國)
1991
庫爾特•勃朗寧(加拿大)
克里斯蒂•山口(美國)
1992
Viktor Petrenko
克里斯蒂•山口(美國)
1993
庫爾特•勃朗寧(加拿大)
奧克薩娜•巴尤爾(烏克蘭)
1994
埃爾維斯·斯托伊科(加拿大)
佐藤有香(日本)
1995
埃爾維斯·斯托伊科(加拿大)
陳露(中國)
1996
託德·埃爾德里奇(美國)
關穎珊(美國)
1997
埃爾維斯·斯托伊科(加拿大)
塔拉•利平斯基(美國)
1998
阿列克謝•亞古丁(俄羅斯)
關穎珊(美國)
1999
阿列克謝•亞古丁(俄羅斯)
瑪麗亞•布特爾斯卡婭(俄羅斯)
2000
阿列克謝•亞古丁(俄羅斯)
關穎珊(美國)
2001
葉甫根尼•普魯申科(俄羅斯)
關穎珊(美國)
2002
阿列克謝•亞古丁(俄羅斯)
伊琳娜•斯魯斯卡婭(俄羅斯)
2003
葉甫根尼•普魯申科(俄羅斯)
關穎珊(美國)
2004
葉甫根尼•普魯申科(俄羅斯)
荒川靜香(日本)
2005
斯特凡·蘭比爾(瑞士)
伊琳娜•斯魯斯卡婭(俄羅斯)
2006
斯特凡·蘭比爾(瑞士)
金米•梅斯納爾(美國)
2007
布萊恩·茹伯特(法國)
安藤美姬(日本)
2008
傑弗裏夫·巴特爾(加拿大)
淺田真央(日本)
2009
埃文·呂薩切克(美國)
金妍兒(韓國)
2010
高橋大輔(日本)
淺田真央(日本)
2011
陳偉羣(加拿大)
安藤美姬(日本)
2012
陳偉羣(加拿大)
卡羅琳娜•科斯特娜(意大利)
2013
陳偉羣(加拿大)
金妍兒(韓國)
2014
羽生結弦(日本)
淺田真央(日本)
2015
哈維爾•費爾南德茲(西班牙)
伊涅扎維塔·圖克塔米舍娃(俄羅斯)
2016
哈維爾•費爾南德茲(西班牙)
葉甫根尼婭•梅德韋傑娃(俄羅斯)
2017
羽生結弦(日本)
葉甫根尼婭•梅德韋傑娃(俄羅斯)
2018
陳巍(美國)
凱特琳•奧斯蒙德(加拿大)
2019
陳巍(美國)
阿麗娜•扎吉託娃(俄羅斯)
2021
陳巍(美國)
安娜•謝爾巴科娃(俄羅斯)
2022
宇野昌磨(日本)
坂本花織(日本)
2023
宇野昌磨(日本)
坂本花織(日本) [27] 
2024
伊利亞·馬裏寧(美國) [36] 
坂本花織(日本) [33] 

世界花樣滑冰錦標賽歷屆獲獎

歷屆雙人滑獲獎
年份
冠軍
亞軍
季軍
2016
杜哈梅爾/拉德福德(231.99)加拿大 [23] 
隋文靜/韓聰(224.47)
薩維琴科/馬索特(216.17)德國
2017
隋文靜/韓聰(232.06) [15] 
薩維申科/馬索特 德國
塔拉索娃/莫羅佐夫 俄羅斯
2019
隋文靜韓聰 [6]  (234.84)
塔拉索娃/莫洛佐夫(228.47)俄羅斯
扎比亞科/恩伯特(217.98)俄羅斯
2021
米什娜/加利亞諾夫(227.59)俄羅斯 [9] 
隋文靜/韓聰(225.71)

2022
科尼姆/弗萊澤(221.09)美國 [19] 
三浦璃來/木原龍一(199.55)日本
詹姆斯/拉福德(197.32)加拿大
2023
三浦璃來/木原龍一(222.16分) [26] 
尼裏姆/弗雷澤(217.48)美國
孔蒂/馬西(208.08)意大利 [31] 
2024年
狄安娜·斯特拉託-杜迪克
馬克西姆·德尚
(加拿大)
三浦璃來
木原龍一
(日本)
米內爾娃·法比安娜·黑澤
尼基塔·沃羅登
(德國)
參考資料: [32] 
歷屆冰舞冠軍
年份
冠軍
亞軍
季軍
2016
帕帕達吉斯/西澤龍(194.46)法國 [24] 
涉谷兄妹(188.43)美國
喬克/貝茨(185.77)美國
2019
帕帕達吉斯/西澤龍
(222.65)法國 [8] 
斯尼特斯娜/卡薩拉波夫
(211.76) 俄羅斯
胡貝爾/多諾休
(210.40)美國
2022
帕帕達吉斯/西澤龍
(229.82分)法國 [18] 
哈貝爾/多諾霍 美國
喬克/貝茨 美國 [17] 
2023
喬克/貝茨(226.01分)美國
吉尼亞爾/法布里 意大利
吉勒斯/波里爾 意大利 [28] 
歷屆女單冠軍
年份
冠軍
亞軍
季軍
2016
梅德韋傑娃(223.86)俄羅斯 [25] 
瓦格納(215.38)美國
帕格日拉婭(213.69)俄羅斯
2017
梅德韋傑娃(233.41)俄羅斯 [14] 
奧斯蒙德(218.13)加拿大
達勒曼(213.52)加拿大
2018
奧斯蒙德(223.23)加拿大 [20] 
樋口新葉 日本
宮原知子(210.08)日本 [21] 
2019
扎吉託娃(237.50)俄羅斯 [7] 
圖爾塞巴耶娃(224.76)哈薩克斯坦
梅德韋傑娃(223.80)俄羅斯
2021
謝爾巴科娃(233.17)俄羅斯 [10] 
圖克塔米舍娃(220.46)俄羅斯
特魯索娃(220.46)俄羅斯
2022
坂本花織(236.09)日本 [16] 
亨德里克斯(217.7)比利時 [16] 
劉美賢(211.19)美國
2024
坂本花織(222.96)日本 [33-34] 
萊維託(212.16)美國 [34] 
金彩然(203.59)韓國 [34] 
歷屆男單冠軍
年份
冠軍
亞軍
季軍
2016
費爾南德茲(314.93)西班牙 [22] 
羽生結弦(295.17)日本
金博洋(270.99)
2017
羽生結弦(321.59)日本 [13] 
宇野昌磨(319.31)日本
金博洋(303.58)
2019
陳巍(323.42)美國 [12] 
羽生結弦(300.97)日本
周知方(281.16)美國
2021
陳巍(320.88)美國 [11] 
鍵山優真(291.77)日本
羽生結弦(289.18)日本
2022
宇野昌磨(312.48)日本 [17] 
鍵山優真(297.60)日本
周知方(277.38)美國
2023
宇野昌磨(301.14)日本 [30] 
車俊煥(韓國)
伊利亞·馬裏寧(美國)
2024
伊利亞·馬裏寧(333.76)美國 [35] 
鍵山優真(309.65)日本
蕭傳文(284.39)法國 [36] 
注:2022年世錦賽中國隊未參加賽事,俄羅斯隊則因集體禁賽而缺席,羽生結弦與陳巍等世界名將缺席 [19] 
參考資料
展開全部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