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世界空手道聯合會

鎖定
世界空手道聯合會(World Karate Federation,WKF)是最大的競技空手道 [1]  (Sport Karate)國際理事機構。它在1990年成立,是惟一的由國際奧委會承認的空手道組織並且有超過1千萬成員 [2]  。世界空手道聯盟每兩年組織空手道世界錦標賽。世界空手道聯盟的主席是Antonio Espinos,總部設在西班牙的馬德里。所有流派的空手道都被世界空手道聯盟認可 [3] 
中文名
世界空手道聯合會
外文名
World Karate Federation,WKF
成立時間
1970年11月
總    部
日本
性    質
組織

目錄

世界空手道聯合會發展歷史

“空手”原稱“唐手”,本意為“從中國傳入的拳法”。在日本,有人認為空手道是中國明朝時期由陳元贇傳入日本的,也有人認為是14世紀閩人36姓遷入琉球羣島時帶去的,還有人認為是幾百年前到中國福建謀生的沖繩人,在福建習得中國拳法後帶回日本的。但也有人認為,空手道並非來自中國,因為凡有人羣居住的地方,在原始發展時期必定有人與人,人與獸的搏鬥,這種搏鬥就是日本空手道的萌芽。本世紀初,日本沖繩空手道人士出於民族自尊,將“唐手”改為“空手”。
到20世紀30年代,這種改法得到了較大範圍的承認.而作為這種廣泛默許的歷史背景是中日甲午戰爭後,中國被視為敵對國,帶“中國”,“唐”名稱的東西都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在日文中,“唐”字的發音與“空”字相同,均為“KARA”,而“空”字的含義恰好與“赤手空拳”吻合。加上一個“道”字,就與“劍道”,“茶道”等一樣,不單是一門技術,而是一種人生修煉之道了。
空手道原是在沖繩民間秘密流傳的一種徒手自衞術,是沖繩人船越義珍於1916年在東京武德殿公開表演之後,才以現代形式在日本本土迅速發展起來的。其二,現代日本空手道四大流派之一“剛柔流”,承認本們宗師東恩納寬量曾在中國學拳數年,是東恩納寬量發展了剛柔流.剛柔流代表團幾番跨海入閩,尋找昔日祖師的遺蹟。1989年,他們在中國福建省體育中心設立了“顯彰碑”,紀念他們在中國的老師.沖繩剛柔流訪華團1992年6月訪問中國福建體育學院時,表演了“三戰”“十八”,“一百零八”等空手道“型”,其技法結構與發力方式與福建南拳類似,其型的名稱仍保持福建方言的發音法。
1916年,以沖繩人船越義珍的公開表演為契機,許多衝繩的空手道家到東京等地,致力於空手道的推廣工作。由於師承,流派之間的戒心,這些空手道家從不橫向聯絡;而空手道的猛烈踢打,直接對抗容易造成傷害事故,不便以競技比賽的方式進行交流提高。這樣,就形成了以套路為中心,各自為政的普及推廣方式。
1930年,宮城長順首先使用“剛柔流”作為自己流派的名稱,隨後自立名稱的空手道團體達300餘個。最大的四個流派除剛柔流外,還有松濤館,和道會,糸東流。這四大流派成為當今日本空手道許多流派的母體。
1949年,以松濤館為主,聯合成立了“日本空手道協會”。但該協會尚未具備領導全日本空手道界的實力。50年代,以全日本錦標賽為名義舉辦的比賽,每年有20餘個。但有名無實,參賽選手沒有經過逐級選拔,缺乏全國錦標賽之權威。
1964年,成立了“全日本空手道聯盟”,空手道協會也加入其中,並開始了有許多流派參加的“寸止”是對抗的比賽大會。1970年11月,全日本空手道聯盟主持了第一次世界空手道錦標賽,併成立了“世界空手道聯合會”。
世界空手道聯合會旨在吸引全世界的空手道運動員參加國際空手道活動,促進其身心健康,在其協會會員間和運動員間建立良好的關係。該組織的協會會員根據其管理的空手道的種類,分為KT、K和T三種類別,各類會員地位平等。

世界空手道聯合會組織

聯合會的最高權力機構是全體代表大會,每2年召開一屆。每個協會會員可有2名代表出席。代表大會有權修改章程、選舉官員並對重大事務作出決定。大會授權指導委員會在其閉會期間行使其權力。指導委員會由聯合會主席、至少2名副主席、20名委員及當然委員(聯合會前主席、各大洲和地中海地區聯合會主席)組成。秘書長和司庫均由指導委員會委員擔任。執委會是指導委員會的辦事機構,並在指導委員會休會期間代表其進行決策。
聯合會設普通空手道委員會(GKC)和傳統空手道委員會(TKC)兩個常設委員會。聯合會還設有下列專門委員會處理各種專業問題:裁判委員會、技術委員會、醫務委員會、組織委員會、公共關係委員會、紀律委員會、財政委員會等。

世界空手道聯合會賽事

該組織自1970起舉辦世界空手道錦標賽,有33個國家(地區)參加。此後,每2年舉辦一次。

世界空手道聯合會會員

世界空手道聯合會會員有:阿富汗、孟加拉國、文萊、柬埔寨、中國香港地區、中華台北、中國大陸、印度、印度尼西亞、伊朗、伊拉克、日本、約旦、哈薩克斯坦、韓國、科威特、老撾、黎巴嫩、中國澳門地區、馬來西亞 、蒙古、緬甸、尼泊爾、巴基斯坦、巴勒斯坦、菲律賓、卡塔爾、沙特阿拉伯、新加坡、斯里蘭卡、敍利亞、塔吉克斯坦、泰國、東帝汶、阿聯酋、烏茲別克斯坦、越南、也門、安提瓜和巴布達、阿根廷、阿魯巴、巴哈馬、巴巴多斯、伯利茲、百慕大、玻利維亞、巴西加拿大、開曼羣島、智利、哥倫比亞、哥斯達黎加、古巴、多米尼加、厄瓜多爾、薩爾瓦多、格林納達、危地馬拉、圭亞那、海地、洪都拉斯、墨西哥、荷屬安的列斯、尼加拉瓜、巴拿馬、巴拉圭、秘魯、波多黎各、聖盧西亞、蘇里南、特里尼達和多巴哥、美國、烏拉圭、委內瑞拉、阿爾巴尼亞、安道爾、亞美尼亞、奧地利、阿塞拜疆、白俄羅斯、比利時、波黑、保加利亞、克羅地亞、塞浦路斯、捷克、丹麥、英格蘭、愛沙尼亞、芬蘭、法國、馬其頓、格魯吉亞、德國、希臘、匈牙利、冰島、愛爾蘭、以色列、意大利、拉脱維亞、立陶宛、列支敦士登、盧森堡、馬耳他、摩納哥、北愛爾蘭、荷蘭、挪威、波蘭、葡萄牙、羅馬尼亞、俄羅斯、聖馬力諾、蘇格蘭、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亞、西班牙、瑞典、瑞士、土庫曼斯坦、土耳其、烏克蘭、威爾士、塞黑、澳大利亞、庫克羣島、斐濟、關島、瑙魯、新西蘭、新喀里多尼亞、巴布亞新幾內亞、瓦努阿圖薩摩亞、塔希提、瓦利斯和富圖納羣島、阿爾及利亞、安哥拉、貝寧、博茨瓦納、博基納法索、喀麥隆、佛得角、中非、剛果 、吉布提、埃及、埃塞俄比亞、加蓬、岡比亞、加納、幾內亞比紹、科特迪瓦、肯尼亞、利比里亞、利比亞、馬達加斯加、馬裏、毛里塔尼亞、毛里求斯、摩洛哥、納米比亞、尼日爾、尼日利亞、剛果(金)、盧旺達、塞內加爾、塞舌爾、塞拉利昂、索馬里、南非、蘇丹、斯威士蘭、多哥、突尼斯、烏干達、贊比亞、津巴布韋。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