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世界如此危機

鎖定
《世界如此危機》是2013年上海三聯書店出版的圖書,作者是高連奎。
作    者
高連奎
出版社
上海三聯書店
出版時間
2013年4月
頁    數
314 頁
定    價
38.8 元
ISBN
9787542641250

世界如此危機內容介紹

【內容簡介】
德國為何國富民強?北歐為什麼幸福合諧,美國是如何建成“偉大社會”的,世界為何又陷入長期性危機?中國應對的方法在哪裏?大危機就需要大變革。只有放棄舊思維,才能找到新出路!
澄清謊言:批判了目前流行的對經濟危機種種錯誤陳舊、似是而非、利近害遠的歸因,總結了與福利有關的七大謊言。
分析時局:分析了德國“社會國”模式、北歐“合作主義”模式、美國“偉大社會”模式、吉登斯“第三條道路”等之優劣利弊。內容翔實,理論紮實。
指出道路:中國的未來在於“新福利社會”,是繼自由主義和福利主義之後的第三種模式,高連奎將之稱為世界模式3.0,是一種市場化的福利社會。

世界如此危機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高連奎,經濟學家,香港睿庫研究院副院長,經濟所所長,上海交通大學研究員,中國金融智庫研究員、中國專家學者協會理事、新加坡《聯合早報》和香港《信報》等多家一線媒體撰稿人,其思想、觀點在中國具有廣泛的影響力,看過高連奎作品的讀者很多都會發出“難得的學術清晰的學者”,“這才是真正的經濟學家”之類的感嘆。為此,高連奎的研究成果得到中央政策研究室重視。
代表性著作有:《中國大形勢》《中國大趨勢4:中國經濟未來十年》《看懂中國經濟的第一本書》。其中《中國大形勢》得到了柳斌杰的特別推薦;《中國大趨勢4:中國經濟未來十年》一書得到了中國國家最高智囊機構,中央政策研究室經濟局局長李連仲的高度讚譽,成為中國政府部署未來十年的重要參考。

世界如此危機作品目錄

【目錄】
前 言 世界的模式困局 1
第一章 你不知道的經濟現實:世界與你想的不一樣! 1
美國真的實現“民富”了嗎? 3
希臘真的是“高福利國家”嗎? 7
福利國家真的效率很低嗎? 13
國家干預的混合經濟發展模式該不該受到重視? 14
用富人慈善取代國家福利可行嗎? 18
直接慈善比間接慈善好? 21
金融保險能取代社會保障嗎? 22
中國錢多?中國人為什麼不安? 25
窮人信貸能取代社會保障嗎? 29
關於福利社會的七大謊言彙總 34
第二章 五大發展模式:20世紀的資本主義是否適合21世紀?
為什麼德國能夠國富民強? 45
為什麼北歐能夠幸福和諧? 55
合作主義社會是怎麼回事? 59
美國是如何建設成“偉大社會”的? 63
大滯脹:人類社會的分水嶺? 67
社會投資型國家與第三條道路為何失敗? 73
小布什模式:壓倒美國的最後一根稻草? 82
如何才能拯救盎格魯-撒克遜模式? 86
比爾? 蓋茨的新型資本主義創想能成功嗎? 88
為什麼日本模式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 90
為什麼“亞洲四小龍”只有新加坡建成了中產階級社會? 94
第三章 問題在哪裏:是“藏富於民”還是“藏富於精英”? 105
中國現在是”富國”嗎? 107
中國是“藏富於民”還是“藏富於精英”? 111
為什麼血汗工廠是錯的? 117
中國有些經濟學家為何缺乏良知? 119
中國社會失序的源頭是什麼? 144
文粹主義——影響社會進步的另一股力量? 146
為什麼政府決策必須繞開精英階層? 150
第四章 世界主要國家福利模式:微觀體現於比較 159
美國社保體系是怎麼建立起來的? 161
英國是如何率先建立福利國家的? 175
日本的養老體系是如何構成的? 184
北歐國家的社會保障制度和做法 192
德國的養老和社會保障制度206
世界主要國家的典型醫療保障模式比較 210
世界主要國家的教育福利制度比較 221
世界主要國家的家庭保障和福利一般有哪些? 223
第五章 中國應學習:避免福利社會的弊端 231
如何避免其他國家的弊端? 233
為什麼説福利社會是必要的? 235
社保模式的種類與比較 240
為什麼福利社會難實行? 245
現在的福利社會還有哪些缺陷? 250
第六章 世界模式3.0:低生存成本型社會模式 255
為什麼“大同社會”和“理想國”並不理想? 257
低生存成本型社會是怎麼回事? 260
如何建立低生存成本型社會? 264
低生存成本型社會有什麼好處? 268
低生存成本型社會適用於中國與世界 270
第七章 我們該以什麼態度研究中國問題 273
中國改革不分“左右”,只分“好壞” 275
中國改革的阻力與動力有哪些? 278
2030年中國創造人類福祉的奇蹟 279
研究中國要用“大經濟觀” 284
研究中國如何避免偏激 287
影響中國經濟研究的兩股因素 290
當代中國應該“多談些模式,少談些價值” 293
美國“進步運動”如何改變美國 295
中國學者需重拾墨家情懷 307
附錄 311
後記:時代需要經濟學精神 313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