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世外桃源

(漢語成語)

鎖定
世外桃源,是漢語的一則成語,出自東晉·陶淵明桃花源記》。 [2] 
這則成語原指與現實社會隔絕、生活安樂的理想境界。後也指環境幽靜生活安逸的地方。用以比喻一種空想的、與世隔絕的、脱離現實社會的地方。其本身結構為偏正式,在句子中通常作主語、賓語、定語,含貶義。 [2]  [5] 
中文名
世外桃源
拼    音
shì wài táo yuán
近義詞
洞天福地
反義詞
人間地獄
出    處
《桃花源記》
注    音
ㄕㄧˋ ㄨㄞˋ ㄊㄠˊ ㄧㄨㄢˊ
語法功能
作主語、賓語、定語

世外桃源成語出處

東晉·陶淵明《桃花源記》: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其中往來種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見漁人,乃大驚,問所從來。具答之。便要還家,設酒殺雞作食。村中聞有此人,鹹來問訊。自雲先世避秦時亂,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不復出焉,遂與外人間隔。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此人一一為具言所聞,皆嘆惋。餘人各復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數日,辭去。此中人語云:“不足為外人道也。”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處處志之。及郡下,詣太守,説如此。太守即遣人隨其往,尋向所志,遂迷,不復得路。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後遂無問津者。 [1] 
後人根據此文提煉出“世外桃源”這則成語。 [2] 

世外桃源成語故事

陶淵明是東晉文學家,他性情豁達,不貪求功名利祿。陶淵明早年曾做過彭澤令,但因不滿官場的黑暗,棄官回家過起了閒逸的隱居生活。《桃花源記》是陶淵明的散文代表作,在這篇文章裏,他講了這樣一個故事:
東晉孝武帝太元年間,武陵郡有個以打魚為生的人。一天,他外出捕魚,划着船兒順流而下,忽然望見了一片茂密的桃花林。漁人從未見過這麼美麗的風景,心裏十分驚喜,就繼續搖櫓沿着桃花林向前劃。不一會兒,小船劃到了林子的盡頭,前方出現了一座青山。只見山腳下有一個狹窄的山口,從裏面透出來一絲光亮,漁人便系舟登岸,從山口向裏走去。剛走沒幾步,一片平坦寬闊的田野就映入他的眼簾。田野上,些男女穿着奇異的裝束在忙碌地耕作;田壟上,老人和孩子在無憂無慮地玩樂。漁人正看得如痴如醉時,桃花源的人發現了他,忙問他是從哪裏來的。漁人如實地告訴了他們。桃花源的人熱情地把漁人邀請到村子裏,殺雞擺酒款待他。村裏人全跑來看漁人,打聽這打聽那,並把自己的情況告訴了漁人。原來,桃花源人的祖輩為逃避秦朝的戰亂,攜帶妻子兒女躲到了這個誰也不知道的地方,從此再也沒出去過。漁人在桃花源住了幾天,就告辭了。臨走之前,村裏人再三叮囑他:“千萬不要把這裏的情況對外人講啊!”漁人走到山外,划船順原路返回。一路上,他細心地做下了記號。一回到家,他就把這件事稟報了太守。太守派人隨漁人去找桃花源,可他們迷了路,再也沒能找到那個美麗無比的世外桃源。 [3] 

世外桃源成語寓意

世外桃源這一成語反映了封建社會中一些文人逃避現實的消極思想。其積極的一面表現了陶淵明對黑暗社會現實的不滿。但在階級社會中,桃花源式的生活模式只能是一種空想,桃花源實際上只是一個無法企及的“神界”,這一“神界”和黑暗現實的對抗是軟弱的,它很容易把人引向逃避現實的道路上去,這是它消極的一面。 [4] 

世外桃源成語運用

成文用法
世外桃源這個成語在句子中可作主語、賓語、定語,含貶義,用以借指一種空想的脱離現實鬥爭的美好世界。 [2] 
運用示例
近代·吳趼人痛史》第十回:“左右沒事,就叫她們做些女紅,我這山中便是個世外桃源了。” [5] 
現代·楊沫青春之歌》第一部第三章:“在這兒,在這世外桃源的仙境中,有了人世喧囂的聲音。” [2] 
參考資料
  • 1.    陶淵明.陶淵明集.北京:中華書局,1979:163-166
  • 2.    世外桃源的解釋|世外桃源的意思  .漢典網[引用日期2019-11-18]
  • 3.    崔鍾雷主編.成語典故大全.哈爾濱:哈爾濱出版社,2018:283-284
  • 4.    李新建 羅新芳 樊鳳珍.成語和諺語.鄭州:大象出版社,1997:76
  • 5.    李一華 呂德申.漢語成語詞典.成都:四川辭書出版社,1985:7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