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世博經濟

鎖定
“世博經濟”是指舉辦城市在籌備和舉辦世博會期間,以及世博會後的一段時間內,利用世博會帶來的商業契機,推動和發展本地區經濟,實現經濟、文化持續成長的一系列活動,是一種能為舉辦城市和國家的經濟帶來階段性加速發展的特殊經濟現象。有專家預計上海世博會的經濟產出效益是北京奧運會的3.49倍。
中文名
世博經濟
契    機
利用世博會帶來的商業契機
目    的
推動和發展本地區經濟
時    期
舉辦城市在籌備和舉辦世博會期間

世博經濟組成部分

上海世博會建設
一是直接為舉辦世博會而產生的經濟活動。如會展場館及相關基礎設施的投資及投資拉動等;
二是圍繞開發世博會資源進行的經濟活動,如世博會資源的市場開發、投融資改革的各項內容等;
三是主辦城市借世博會契機,改善區域經濟發展環境,促進經濟建設的各種相關活動。 [1] 

世博經濟運行規律

世博經濟多元性

從參與世博經濟的對象看,不僅舉辦城市本身參與其中,而且周邊區域和整個國家,甚至世界各國和相關國際組織都有不同程度的參與;從參與世博經濟的要素看,不僅有勞動力、資本、土地等有形要素,而且涉及管理、技術、信息等無形要素,具有多要素流動與配置的特點。

世博經濟階段性

在世博會的籌辦、舉辦和會後各個不同階段,世博會對經濟的影響具有不同的特點。在籌辦階段,經濟影響主要表現在大規模投資對經濟的拉動;在舉辦階段,主要表現在迅猛增長的旅遊、會展和消費對經濟的拉動;在會後階段,則主要表現在投資與消費需求的回落和場館設施的後續利用對經濟的影響。

世博經濟帶動性

世博經濟作為一個開放的系統,其影響波及周邊地區乃至全國。能夠對地區和全國經濟的發展起到一定的刺激作用,促進舉辦城市與周邊區域形成緊密聯繫的經濟帶,提升整個區域的發展水平和競爭力。

世博經濟非均衡性

世博會對產業的影響具有明顯的非均衡性,對旅遊交通等第三產業影響和推動最大,對工業和建築業的推動次之,而對農業等第一產業的影響和推動相對較小。

世博經濟長效性

世博經濟對經濟的推動和影響作用通常會在會後延續5~10年,其收益具有長期性、綜合性和潛在性的特點。 [1] 

世博經濟經濟影響

作用
舉辦世博會不但標誌着經濟的強勁發展,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推動了舉辦國家、特別是舉辦城市的經濟發展,其主要表現是促進了舉辦城市的經濟增長,推動產業升級和創新,推進城市建設和發展,強化周邊經濟合作,提高了主辦城市的聲譽和知名度。歷史上,世博會提高了許多城市的知名度,使諾克斯威爾、新奧爾良斯波坎布里斯班大田等一批中小城市一躍成為著名的城市,成為全球關注的焦點,並由此吸引了眾多的投資者和國內外遊客,對於推動城市的經濟、社會、科技、文化發展和國際化起到了重要作用
促進經濟增長
大阪世博會 日本舉辦1970年大阪世博會期間,政府投入了大量的財政支持。財政規模的猛增顯然與世博會建設投資和世博會的舉辦有直接關係。
此外,1968~1970年日本政府還在阪神高速公路上給予1059億日元的鉅額投資,財政支出的帶動效應明顯,估計最後在整個日本產生的派生生產收入為15600億日元,日本1970年的GDP為73.3萬億日元,世博會的全國GDP效應約在2.1%左右,而且大阪世博會期間,日本各公司共簽訂了約20億美元的出口合同。
大阪世博會還創造了眾多的就業機會,大阪市和大阪府的就業人口比率分別達到64.14%和63.45%,比1965年增長14個百分點。大阪世博會從申辦、籌辦到舉辦,就業率一直上升,舉辦的1970年比申辦前的1960年的人口就業比重增長16個百分點,而此後10多年一直穩定在60%左右。
漢諾威世博會 德國漢諾威舉辦2000年世博會直接支出為102億德國馬克。其在當年德國GDP上產生的效應為170億馬克,而2000年德國的GDP約為39699.8億馬克,因此,漢諾威世博會在德國全國GDP的效應接近0.26%。漢諾威世博會還給當地政府帶來了20億馬克的財政税收。在漢諾威世博會準備和實施階段由巨大支出額造成的顯著效應來源於對“圍欄內外”的基礎設施的投資。
2000年世博會的準備和實施工作、下薩克森州的世博會世界項目以及參觀者與展會工作人員的旅遊支出對整體經濟一共產生了112億德國馬克的原發推動。這種需求推動在國內帶來的增加值為134億德國馬克,而且為德國提供了10萬個工作機會(包括管理、直接參與、經營、安全保衞、文化娛樂等方面)。
此外,世博會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不能僅僅用展出期間的短期利益來衡量。例如,下薩克森州州長加布裏埃爾認為,德國世博會項目的財政赤字其實是一種“對未來的投資”。因為,“世博會將會對主辦城市乃至整個國家的投資、就業、城市發展、市政建設方面帶來巨大的促進作用。”事實確實如此,漢諾威世博會對德國的外商直接投資拉動效應巨大,到2000年創造了當時的歷史最高紀錄1891.8億歐元。
其他世博會 1985年筑波世博會,直接相關支出大約為11579億日元,派生生產收入達到23163億日元,是世博會直接支出的1.9倍,而這些對日本1985年GDP的效應約為0.75%,當年日本GDP為320.4萬億日元。
韓國舉辦1993年大田世博會的直接支出為2000億韓元,而大田世博會帶來的GDP收入為30000億韓元,韓國當年的GDP為27.8萬億韓元,世博會的GDP效應達到0.72%左右。大田世博會還為韓國創造了20萬人以上的就業機會。
加拿大舉辦1986年温哥華世博會直接支出為11.2億加元(8億美元),增加產值28億加元,聯邦和所在省(哥倫比亞)財政收入分別增加5.7億加元和1.7億加元。同時,該屆世博會加拿大提供了6.3萬個就業機會,工資總額達到13.4億加元。
推進城市建設和發展
世博園區內的許多建築是傳世名作,其中一些成為舉辦城市的標誌性建築,成為豐富的旅遊和文化資源。如最早的1851年倫敦世博會留下了水晶宮;1889年巴黎世博會留下了艾菲爾鐵塔,以後1867年、1878年、1889年、1900年和1937年舉辦的世博會,又留下了亞歷山大三世橋、夏樂宮、巴黎工業宮、國民廣場、奧德賽宮,以及塞納河邊一系列標誌性建築;1962年西雅圖世博會留下了著名的宇宙塔等。
同時,因舉辦世博會導致的大量的投資,也極大改善了舉辦城市的基礎設施狀況,為城市經濟的提速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世博會也是改善舉辦城市環境、增強活力、提供更適宜人類居住條件的大好時機。1967年加拿大政府為籌辦1976年蒙特利爾世博會,加速建造了新的地鐵系統,擴充了城郊高速公路網,改建了聖勞倫斯河邊745公頃的廢地,使該市成為世界上公共交通系統最好、最適宜居住的城市之一;1970年大阪世博會全面改善了市內街道、公園、下水道、河流等環境;温哥華1986年世博會改造了海岸外觀景象,沿海建造了包括會展中心、遊艇碼頭等建築羣,形如帆船的“加拿大館”已經成為蒙特利爾的標誌性建築;1988年布里斯班世博會後,在世博園區內建設了南岸公園,佔地16公頃,形成了四大風景區;1998年裏斯本世博會,原先廢棄的場地被改造成為集遊樂和展示為一體的萬國公園、政府辦公中心和現代化的居住區,城市面貌煥然一新。
推動產業升級和創新
第三產業長足發展
2000年漢諾威世博會期間,該地第三產業發展比上年增長了3.2%,速度明顯快於整個德國第三產業同期的發展,超出達2.9個百分點。通過世博會,漢諾威的會展業得到了長足進步,成為名副其實的“國際會展之城”。
1984年新奧爾良世博會促進了美國路易斯安那州第三產業的發展。特別是旅遊、零售、房地產和其他服務業在整個州的GDP中份額得以提高。這些行業總的份額在1980年為25%,到舉辦世博會的1984年上升到29%,提高了4個百分點。
高科技產業趁勢起飛
有很多成功舉辦世博會的城市,在產業調整中比較突出的一個方面,是趁勢發展了高科技產業。例如:韓國大田世博會上集中展示了新一代的交通工具、宇航技術、電子通訊技術、環保科技、機器人技術、新材料新能源,科技立國的理念深入人心。世博會結束後,在原來的展覽園區內迅速聚集了大批全國最大的科學研究機構,包括韓國化學研究所、韓國標準研究所、韓國能源研究所、韓國機械研究所和韓國通訊研究所等100多家機構,形成了韓國科研機構最為集中的“大德科學園區”,大田的產業結構大幅提升,高科技產業成為經濟發展的主要源泉。
1992年塞維利亞世博會結束後,原來完好的基礎設施得以充分利用並建立了“塞維利亞科技園區”,吸引了西班牙和世界的高科技企業入駐。“塞維利亞科技園區”現已成為擁有200多家高科技企業(包括塞維利亞大學的工程學院)、近萬名科技從業人員的著名科技園區,總營業額在2001年接近10億歐元。
強化周邊經濟合作
1970年大阪世博會促進形成了以大阪為中心的關西經濟帶,帶動了關西地區經濟長期穩定增長,形成的經濟帶成了世界六大都市圈之一,預示了日本1970~1980年代在世界市場和科技文化發展中的重要地位:日本京阪神地區和大阪市旅客交通的流量在世博會舉辦當年和以後年份都有長足增長,尤其是1965~1970年時期增長尤為迅速。京阪神地區客流量從55.8億上升到75.6億,大阪市客流量從32.7億上升到41.4億。京阪神地區區域性客流量的增幅為35%,比大阪市27%的增幅高8個百分點。
從世博會帶動的收入來看,大阪世博會在全日本產生了15600億日元收入和5700億日元附加值,而大阪本身在其中佔了2000億和700億日元,即12.8%和12.3%,分別約有87.2%和87.7%的收入和增加值溢出到周邊地區。1970年大阪世博會後,形成了以大阪為中心、半徑約50公里的城市圈,以整個亞洲龐大的生產和消費市場為背景,開展貿易活動,形成了世界六大城市圈之一的關西經濟帶。區域合作為大阪地區以後從原先的重工業產業向高科技、信息、物流、商貿、會展、金融服務、環保和中介產業轉移打下了基礎。
同樣,為舉辦1992年塞維利亞世博會西班牙建設了馬德里塞維利亞高速火車,促進了發達的中部地區與南部地區的經濟合作,帶動了落後的南部地區的經濟增長,促進了全國經濟的平衡發展。
歷屆世博會的經驗證明,世博會給主辦城市創造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主要表現在:促進了城市的經濟增長,增加了就業機會;大大提前了城市設施建設和環境改善的進程;帶動第三產業的升級和結構優化,尤其是促進了高新技術產業的繁榮;強化周邊經濟合作、提升了主辦城市所在區域的經濟集聚力和輻射力;提高了主辦城市的聲譽、形象和知名度。 [1] 

世博經濟中國世博會

世博經濟説明

中國2010年上海世博會是繼北京奧運會之後,中國舉辦的又一世界盛事,也無疑將是世博會158年曆史上創造最多“之最”的一屆———發展中國家第一次主辦的世博會,目前吸引了242個國家和國際組織參展,預計全球來上海蔘觀的遊客將超過7000萬人……

世博經濟經濟

上海財經大學世博經濟研究院作為跟蹤世博會經濟研究多年的專業機構,完成了一系列課題研究,其中重點就包括世博會對上海經濟的影響。日前該院院長陳信康教授表示,根據研究預計,上海世博會的“產出影響”將達到794.77億元人民幣,其中“增量消費”468.64億元人民幣。
陳信康表示,旅遊產出的經濟效益將成為世博會舉辦過程中最直觀的收益。“根據聯合國編制的旅遊衞星賬户來計算,1名參觀者對當地的12個產業有推動作用,根據上海的實際情況,我們再加上了零售業,這樣包括酒店、交通、通信、餐飲等在內的13個產業都能從世博會中直接得益,增量消費主要來自於此。”陳信康分析説,根據這13個產業的產出效應,在上海世博會舉辦的半年時間裏,如遊客數量達到預計中的7000萬人次,直接收入就可以達到468.64億元人民幣。再依照相關產業的乘數效應,乘以1.7倍後,可產出794.77億元人民幣。具體來説,世博會遊客的購物規模有望達到175億元人民幣,據“保守估計”,世博會本地遊客平均每人消費80元、國內其他地區遊客平均每人消費88元、境外遊客平均每人消費157元。陳信康認為,這些收入一方面通過繳税可增加政府的財政收入,另一方面也增加了市民的個人收入,園區內外,更可帶動62.7萬人的就業。

世博經濟企業形象

上海世博會的舉辦,真正的目的是要帶動上海和中國的整體實力與形象的提升。世博園裏設有專門的企業館,一方面,中國企業可以通過參與企業館的建設,向全球展示企業的研發能力、先進理念、企業文化等等,提升品牌和產品的知名度和美譽度。另一方面,企業也可以通過其他方式參與世博會,把企業、品牌帶到各國觀眾和各國媒體的鏡頭下。

世博經濟周邊輻射

世博會不會侷限於5.28平方公里的世博園,而上海世博會不會僅限於上海一地,這已經是不爭的共識。説得大點,全中國都將分享世博紅利,縮小點範圍,長三角區域就是利好集聚的區域。也就是説,世博會在為上海經濟提供動力的同時,也將推進周邊地區經濟、社會與文化的發展。通過資源集聚,世博影響會全面輻射,長三角的概念將再次得到拓展。
隨着交通條件的不斷改善,長三角經濟圈逐漸成型,我們已經看到世博會籌辦以及舉辦期間,許多活動都會分散到長三角各地舉辦。可以説,長三角已經切切實實參與到了世博會當中,成為世博的主人翁和直接受益者。拿旅遊來説就更明確了。到上海來參觀世博會的遊客,不可能呆一天就回去,一般都會逗留三到四天,其中很大部分客流就會擴散到長三角其他城市。如果策劃好的話,藉助世博會將實現旅遊資源的一體化,陳信康建議,可以將世博會門票與長三角周邊景區的門票實行類似一票通的措施,以實現旅遊資源的集聚與輻射。這種互補、這種一體化,其結果就是雙贏。

世博經濟消費及收入

有專家算了一筆賬,世博期間國內外擁入長三角的新增遊客預計分別約為3300萬人和190萬人,乘以去年國內外遊客來滬人均消費,帶動的新增消費將分別超過483億元和102億元,而這近600億元的消費,有多少會溢出上海,湧向周邊城市,有人説很少,有人説三分之一,有人説無法預計。但不管怎樣,450億元人民幣的投資總額、長達184天的時間跨度,保守估計7000萬的人流量,這一系列龐大的數據都讓上海世博會這塊經濟蛋糕看起來格外誘人。而旅遊業會是這場盛宴的最大贏家。上海世博+蘇州園林+杭州西湖,這樣的組合看起來非常完美。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