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世俗音樂

鎖定
世俗音樂是一個西方音樂的名詞,專指在歐洲中世紀文藝復興時期與聖樂宗教音樂)相對的音樂創作。在文藝復興時期的音樂家寫了不少世俗音樂,與當時的教會透過普通法法規要求專注於聖樂創作的指引相違背。世俗音樂的內容包括了情歌、政治諷刺、舞曲及戲曲。相對於聖樂的各種大型樂器,世俗音樂採用了鼓、豎琴手風琴風笛等各種更方便攜帶的小型樂器,以使樂師能夠攜帶樂器作巡迴演奏。
中世紀的世俗音樂與宗教音樂是相互影響的。中世紀世俗音樂從11世紀拉丁歌曲開始發展,繼起的是各地的方言歌曲的鼎盛,以法國遊吟詩人和德國戀詩歌手為主。同時器樂也是中世紀世俗音樂的重要組成部分。
中文名
世俗音樂
外文名
Secular Music
起    源
西方中世紀
演奏方式
巡迴演奏

世俗音樂歷史發展

中世紀時期,宗教音樂與世俗音樂是並行發展的,從早期的相互分離到後期的碰撞融合。世俗音樂不斷地從宗教音樂中汲取技術營養,在結構、織體記譜法等方面都受到宗教音樂的深刻影響從而促進自身發展。
從11世紀起,世俗音樂的發展首先是拉丁歌曲的興起,以孔杜克圖斯和戈利亞德為代表。戈利亞德是由一羣不守規矩的修士創作的拉丁歌曲,內容以愛情和諷刺為主。《布依倫之歌》是保存戈利亞德最著名的手稿。
同時,由於歐洲各地的地方語言和方言詩歌的發展,促成了法、德、意、英的世俗歌曲的繁盛。這個過程中,除了最早以法國《羅蘭詩歌》為代表的英雄業績歌和演唱它們的流浪藝人外,主要代表便是法國遊吟詩人和德國戀詩歌手。
中世紀紮根於宗教聖詠的禮拜復調音樂得到很大的發展,而與此同時,非禮儀性的單聲部世俗音樂也一直存在於人們的生活中,由於他的表演和流傳都是即興性的,因而並沒有宗教音樂那樣的系統、規矩和受人重視,但這時出現的一些世俗音樂形式卻成為日後與正統的宗教音樂相抗衡的強大力量。

世俗音樂不同流派

世俗音樂拉丁歌曲

拉丁歌曲是以拉丁語詩歌為歌詞的歌曲,它是現存最古老的世俗音樂。
單聲部孔杜克圖斯屬於拉丁歌曲的一種,它最初用於禮拜儀式的行進中,作為過渡,11世紀以後,統指使用格律歌詞,嚴肅性的非禮儀拉丁歌曲。它的特點是旋律為自由創作,不依附於聖詠曲調,內容有宗教的,也有世俗的,後來,逐漸喪失與禮拜活動的聯繫,成為供人們自由創作的體裁。
二、戈利亞德歌曲
拉丁歌曲中最早的當屬戈利亞德歌曲,這些歌曲由自稱為“戈利亞德”學生和神職人員創作,“戈利亞德”意為遊蕩詩人,雲遊者,都是些不安心學習的學生和放蕩不羈的僧侶,他們過着浪跡天涯生活,生活中全是娛樂,享受型。他們的生活方式是所謂的“體面人”看不起的,但他們創作的歌曲還是被一部分人所喜愛的。歌曲中有三大主題:酒、女人和諷刺(這是男人的象徵)。戈利亞德著名的手稿(詩歌部分)是《卡爾米納·布拉納》(Carmina Burana),又稱《布蘭詩歌》(它曾被20世紀音樂家,教育家德國的奧爾夫譜寫成大型聲樂作品——清唱劇,聽)

世俗音樂方言歌曲

拉丁文使用的普遍性到了12世紀已隨着各地區世俗文化生活的逐步繁榮而有所改變,各地如法國、德國、意大利等都開始產生各自的世俗歌曲。
一、早期的方言歌曲
方言歌曲能最清楚的反映出中世紀的世俗精神。現所知最早的方言歌曲是“英雄業績歌”(英雄業績尚松),它是以頌揚英雄為內容的史詩性長篇敍事詩,著名的作品是《羅蘭之歌》(即是音樂作品,又是文學作品),是具有代表性的法國民族史詩。演唱英雄業績尚松和其它世俗歌曲的歌手,被稱為戎格勒,他和戈利亞德不同的是,他們雖然也是流浪藝人(遊吟藝人),但卻是以職業樂師的身份出現,他們靠表演、演唱,甚至雜耍來謀生,後來他們組織成樂師行會,提供專業訓練,類似現代的音樂學院。戎格勒的傳統和技藝推動了遊吟詩人(或吟唱詩人)音樂的發展。
二、法國遊吟詩人
遊吟詩人音樂的繁榮首先在法國,它成為西方世俗音樂的開拓者,是中世紀方言歌曲的重要部分。但説道遊吟詩人不能不提到“騎士”這一中世紀出現的特殊階層。從字面上理解,騎士就是騎馬的士兵,其實他有兩重身份,在參加軍事作戰時,是騎馬打仗的騎兵武士,而在和平時期,他卻是土地所有者(屬貴族階級),只有出身上層,有財產的人才能授封騎士,他們出征都是自備武器、戰馬和裝備。騎士是十字軍東征的重要成員。他們的生活就是以參加戰爭和比武大會來鍛鍊身體,對婦女誇張的尊敬,舉行豪華壯觀的盛宴(通常不許外人蔘加),把追逐物質享受視為頭等大事。在這樣的氛圍下,產生了遊吟詩人音樂。當然遊吟詩人中不僅僅包括騎士,還有一些宮廷貴族,底層詩人音樂家,甚至有帝王。
法國遊吟詩人以歌詞所用語言的不同可分為南部遊吟詩人(Troubadour)和北部遊吟詩人(Trouvere)。名字意為“發明者”或“創造者”,可能是指詩人們優秀的創作才能和想像力。遊吟詩人的音樂藝術起源於法國南部普羅旺斯,11世紀末,南部遊吟詩人以古普羅旺斯方言(或奧克語)寫詞並作曲。最早的南部著名遊吟詩人是阿奎丹公爵威廉九世,1102年第一次十字軍東征歸來後,他就熱衷於為貴族聽眾表演英雄業績歌。另一位非常著名的南部遊吟詩人的文塔多恩,他保存的最後的歌曲中有一首《我看見雲雀撲打着翅膀》當時比較流行,共八節,每節有八行,每詩節有各自的音樂,內容描寫對一位貴婦的相思之情。
對已婚貴婦的愛情,特別是騎士對已婚貴婦的愛情是遊吟詩人歌曲的中心主題。它是騎士精神非常重要的特點,騎士渴望獲得赫赫戰功,並不是想統率大軍四處征戰,也不是夢想獲得多大權利,而只是想在戰場上充分表現個人的勇敢,由此而獲得女人的芳心。在他們看來,能取得貴婦人的芳心,能在歷險中取得勝利,便是騎士的最高榮譽。如果主觀的從我們現代人來看,男人可能認為這種思想太沒出息了;女人會自豪於這些壯士豪傑拜倒在石榴裙下。但從歷史客觀角度來看,騎士對貴婦人的愛並非一般意義上的性愛和愛情,它並不實際地導致婚姻,它更像柏拉圖式的精神之愛(幻想的對象)。基督教傳統中對聖母瑪麗亞的敬奉也直接或間接地影響了騎士對貴婦人的鐘愛。瑪麗亞是母愛偉大的象徵,是理想婦女的典範,瑪麗亞崇拜為騎士把婦女理想化提供了一種宗教上的例證,騎士對貴婦人的崇拜很可能便是聖母崇拜在世俗的反映。
法國南部遊吟詩人的大部分歌曲都是以吟唱騎士對婦女的愛慕和崇拜為內容的愛情歌曲。歌詞內容並非關於女人的魅力和姣好,而是關於情人及其思念,注重的是內心的情感。在當時很流行。
法國南部遊吟詩人的主要體裁有:表達愛情類——康佐(canso or canzo);晨歌(alba);田園歌(pastorela),他後來發展成田園劇;其它類——西爾旺特,悲歌,辯論歌等。都是非常短小的歌曲類型。
南部遊吟詩人的藝術發展到相當成熟的階段時,第一批北部遊吟詩人才開始歌曲的創作。北方遊吟詩人似乎不像南部遊吟詩人那樣受宗教因素影響,音樂上沒有根本區別,只是使用的語言不同,北部遊吟詩人使用奧依語即古法語寫詞,內容比南部遊吟詩人更優雅和世故。
法國北部遊吟詩人的主要體裁都為長大的敍事體有:傳奇(romance),敍事歌曲(chanson d’histoire),萊歌(lai)。在13世紀起,他們創造出了三種帶有疊歌(詩歌中重複出現的詩句所配的相同的音樂)的“固定形式”(fixed forms):維勒萊(virelai),敍事歌(ballade),迴旋歌(rondeau)。新藝術時期法國作曲家馬肖以這三種形式寫了大量的世俗歌曲。
著名的北方遊吟詩人是亞當·德·拉·阿萊,民間傳説他的祖先是阿拉斯人有“駝背”之稱,他的綽號為“阿拉斯的駝背”,作品中非常著名的是田園劇《羅賓和瑪里昂》,作品樸素、幽默,幷包含一定的情節,因此有“第一部喜歌劇“的稱號。(《羅班和馬裏翁的遊戲》 格勞特P79 聽,《羅賓我之所愛》屬於迴旋歌)
三、其他地區的方言歌曲
在法國遊吟詩人藝術的影響下,德國的騎士和貴族們也在創造着自己的世俗音樂,出現了一批戀詩歌手minnesinger),他們從事的音樂活動與遊吟詩人相似,親自創作和表演,他們唱的歌曲成為“戀歌”(minesang),嚴格是指表現騎士如何向他心上的貴婦人效忠的詩歌,但一般泛指12至13世紀德國抒情詩的整體,內容包括愛情,宗教和政治。德國的戀歌即不是對法國遊吟詩人詩歌的依樣畫葫蘆的模仿,其來源也不是僅限於法國,包括最古老的格里高利聖詠拉丁文學和有均整節奏形式的詩歌也是影響它的因素。戀詩歌手的歌曲體裁主要是巴體歌曲(bar),書上的譜例中可能看的十分清楚(小單二)。戀詩歌手進一步延續,就出現了名歌手(Meistersinger),瓦格納有一部歌劇叫《紐倫堡的名歌手》就描寫了那時的世俗藝人,而且劇中的名歌手有其原型,叫做漢斯·薩克斯,非常著名。我們在文藝復興一編中會講到他。
除此之外,還有意大利的世俗音樂也開始繁榮,來自與舞蹈的巴拉塔(ballata),後來出現復調的形式,意大利新藝術時期的音樂家蘭迪尼擅長寫作此體裁。還有勞達讚歌(lauda),是非禮儀性宗教歌曲,直至文藝復興時期還很流行。西班牙出現了稱為坎蒂加(cantiga,即讚美聖母的歌曲)的歌曲,13世紀時由西班牙國王所主持編匯的手抄本中就保存了400多首坎蒂加。 [1] 

世俗音樂中世紀器樂

中世紀器樂
中世紀器樂(5張)
在世俗音樂發展的推動下,器樂開始在民間廣為流傳。主要的樂器有:絃樂和管樂兩類,其中:絃樂分為撥絃和弓弦。撥絃樂器豎琴、索爾特里琴、琉特琴和吉他。索爾特里琴是扁平音箱上張弦進行彈撥,琴身為有角的形狀;琉特琴是來自阿拉伯的樂器,文藝復興時期是琉特琴音樂最為繁盛的時期。弓弦樂器也就是拉弦類,主要是輪擦提琴(或稱維埃爾,是古提琴),它是文藝復興時期維奧爾琴和現代小提琴的的前身。它是世俗民間歌手戎格勒經常使用的樂器。管樂器有笛類(豎笛橫笛),雙簧管類肖姆管。
基督教教會從最初就極力反對在禮拜儀式中使用樂器,而最先有所突破的是管風琴,中世紀開始,管風琴在教堂使用。類型有:大型管風琴,非常笨重,很大,演奏時需要很多人來鼓風以保持彈奏時聲音的洪亮。另外,還有兩種小型的:便攜式管風琴(可用皮帶掛到脖子上,行走着演奏,雙手操作,左手拉風箱,右手按鍵——似手風琴)和固定式管風琴(也可攜帶,但演奏時必須放於桌子上,還要有一個助手拉風箱)。管風琴在巴羅克時期(17-18世紀)是其樂器和器樂音樂發展的黃金時代。

世俗音樂代表作品

《羅蘭之歌》
法國英雄史詩,中世紀武功歌的代表作品。全詩共分為291節,長4002行 ,以當時民間語言羅曼語寫成。
英雄史詩是法國最古老的文學。英雄史詩主要分為帝王系、紀堯姆·德·奧郎日系和敦·德·梅央斯系。《羅蘭之歌》是帝王系的主要作品。以帝王將相武功為內容的敍事詩,在歐洲稱為紀功歌,跟《奧德賽》、《伊利亞特》一樣,起初都是吟遊詩人在深宅大院、通衢大道吟唱的歌謠,後來才編寫成書
《紐倫堡的名歌手》
紐倫堡的名歌手》(德文:Die Meistersinger von Nürnberg,又譯紐倫堡的工匠歌手)是由理察·華格納所作之三幕歌劇,亦是當今世上最流行及最長的樂劇劇目,通常需時五小時完成。該劇於1868年6月21日於慕尼黑市作首演,並由漢斯·馮·彪羅作指揮。
故事發生於十六世紀中葉日耳曼地區的紐倫堡。當時,紐倫堡是一個自由城市,亦是北歐文藝復興運動的重鎮之一。故事主題圍繞着一個由業餘詩人與作曲家組成的“名歌手”(Mastersinger)協會。“名歌手”們都愛以花巧的手法表現音樂,在作曲及演唱方面,他們亦會依循頗多複雜的規則。這首作品最令人陶醉的,是它描繪了紐倫堡當時的特色,以及“名歌手”協會的傳統。劇中的主角之一,“名歌手”鞋匠漢斯·薩克斯,更是取材自一位真實的歷史人物漢斯·薩克斯──歷史上最知名的“名歌手”。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