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世俗化

鎖定
世俗化(Secularization)是西方宗教社會學提出來的理論概念,拼音是shì sú huà。主要用來形容在現代社會發生的一種變化,即宗教逐漸由在現實生活中無處不在的地位和深遠影響退縮到一個相對獨立的宗教領域裏,政治經濟文化等層面逐漸去除宗教色彩。
德國社會學家韋伯(Max Weber)用除魅(disenchantment)來形容現代生活的理性化法國社會學家涂爾幹也在他不同的作品中一再提出現代社會世俗化的趨勢,他認為神聖性機械連帶的社會控制機制在現代工業為主、個人主義盛行的社會中正遭受到侵蝕挑戰,必須尋找新的社會共識與神聖性。
中文名
世俗化
外文名
secularization
拉丁語
saeculum
含    義
政治、經濟、文化等去除宗教色彩

目錄

世俗化來源

世俗化(secularization)一詞的拉丁語詞根saeculum本身就有一種含糊的意思。它既表示一段長距離的時間跨度,又可用指魔鬼撒旦統治下的此世。

世俗化發展

世俗化一詞的使用,也曾有一個變化的歷史。它最初用於宗教戰爭結束之時,表示原被教會控制的領土或財產從教會手中的轉移。在羅馬教會法規中,這個詞又表示有教職的人迴歸世俗社會。後來,在反教權主義的圈子裏,它開始被用來表示現代人脱離宗教保護而獲得自由,而在與傳統教會有關的圈子裏,它則作為異教化、非基督教化的代名詞因此受到攻擊。

世俗化定義

世俗化席納爾

世俗化一詞的這種語義學上的歧義和使用史上的正反含義,似乎為當今學者們的眾説紛雲增加一種有趣的證詞,當然,也為人們的探討帶來一些有益的啓迪。以對象化因果主體間性為核心的科學理性成為人類思想基石,導致世俗化來臨。世俗化是現代社會的一個重要特徵,是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轉型的重要標誌。拒絕世俗化,除了導致現代化危機、中斷自身文明發展進程之外,不會有其他結果。在對世俗化的討論中,美國學者拉里·席納爾(Shiner,Larry)的理解大概最為全面細緻。

世俗化含義

席納爾在題為經驗研究中的世俗化概念一文中,認為世俗化具有六種含義。
第一表示宗教的衰退,即指宗教思想、宗教行為、宗教組織失去其社會意義。
第二,表示宗教團體的價值取向從彼世向此世的變化,即宗教從內容到形式都變得適合現代社會的市場經濟
第三,表示宗教與社會的分離,宗教失去其公共性與社會職能,變成純私人的事務。
第四,表示信仰和行為的轉變,即在世俗化過程中,各種主義發揮過去由宗教團體承擔的職能,扮演宗教代理人的角色。
第五,表示世界漸漸擺脱其神聖特徵,即社會的超自然成分減少,神秘性減退。
第六,表示神聖社會向世俗社會的變化。
席納爾的理解概括世俗化的全部含義。但如果考慮到世俗化一詞詞根的含義和其使用史,如果再概括提煉一下席納爾定義的六種含義,似可認為,世俗化就是非神聖化,它意指一個漫長的社會變化過程。伴隨現代化產生,成為現代化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 [1]  這個過程涉及兩個方面,一是社會的變化,即指人類社會各個領域逐漸擺脱宗教之羈絆,社會種種制度日益理性化,要求人們在從事社會生產和一切社會活動時,在評判各種社會現象時運用的主導思維方式,要遵從現代理性而不是宗教教義。個人宗教信仰不能干擾現代社會理性。不能根據宗教教義、戒律和過時的舊道德説教阻礙政治、思想、理論、經濟、科學技術、文化藝術和社會生活發展。任何宗教都應當以寬容之心對待現代文化依託現代經濟、現代意識形態和現代科技獲得自由和充分發展。 [6]  二是宗教本身的變化,即傳統宗教不斷調節自身以適應社會世俗化。

世俗化考慮

這個定義有三方面的考慮。
首先是強調世俗化的時間跨度。儘管世俗化源於何時並無定論,但世俗化並非一日之寒,它是人類發展史上一個漫長的歷程,這一點大概不會引起任何歧義。
其次是社會的世俗化,這個考慮是以人類發展的史實為前提的。人類的歷史也是宗教的發生發展史。以西方社會為例,基督教自4世紀成為羅馬帝國國教之後,西方社會在後來的一千多年中,一直處於它的統治之下,雖然時有世俗王權與教權的紛爭,但還是教權佔上風。基督教統治的鼎盛時期稱為信仰黃金時代。當人類社會進入近代後,隨着文藝復興運動的出現 [2]  ,科學理性的建立,人格獨立和人性迴歸。人的本體意識甦醒自我意識上升 [3]  ,人們的思想從宗教的彼岸世界返回塵世,從而發現自然,也發現人自身,開始追求知識,渴望個人自由 [5]  科學技術突飛猛進、國家政教分離(包括教育司法同宗教分離)、現代化價值取向成為國家主流意識形態,重要發明發現不斷湧現,傳統宗教的勢力範圍在日益縮小,失去在神道至上時代的那種控制力,迴歸社會倫理本位。社會從神本向人本、神道向人道轉變。 [1] 
第三是傳統宗教自身的世俗化,即宗教從內容到形式,從組織到禮儀的一系列變化。這種變化的特點,一言以蔽之,即傳統宗教神學教義中的神聖性質、宗教組織的神聖成分、宗教禮儀的神聖氣氛越來越少。

世俗化基礎

當然,對世俗化定義的任何一種思考,都以對宗教的定義有關。
筆者認為,宗教是一種以對超自然、超人間的力量或神靈之信仰與崇拜為核心的社會意識,是通過特定的組織制度和行為活動來體現這種意識的一種社會體系。
作為一種社會意識,社會是宗教存在的基礎,宗教必然隨着社會的變化而變化。
作為一種社會體系,宗教只是社會總體系中的一個組成部分,總體系的變動也必然牽動宗教的變動。反之,宗教的變化也會影響到社會的變化。這是對世俗化定義之思考的基礎。

世俗化當代情況

當今世界非現代性分析家們所預言的世俗化世界,世俗化交織着去世俗化的宗教復興現象,人們在生活方式上的宗教情調並沒有失去。另一方面, [4]  科學的發展,模糊科學和宗教之間的界線,導致宗教在當代世界的存在狀況複雜,宗教構成的神聖帷幕四分五裂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