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不韙

鎖定
不韙是漢語詞彙,拼音bù wěi,釋義為不是,過錯;不善;即不若,傳説中害人之怪物。 [1]  出自《文選·張衡》。
中文名
不韙
拼    音
bù wěi
注    音
ㄅㄨˋ ㄨㄟˇ
釋    義
不是,過錯
出    處
《左傳·隱公十一年》

目錄

不韙出處

《左傳·隱公十一年》:“不度德,不量力,不親親,不徵辭,不察有罪:犯五不韙以伐人,其喪師也,不亦宜乎?”
《魏書·蕭寶夤傳》:“皇朝綿基累葉,恩均四海,自北徂南,要荒仰澤,能言革化,無思不韙。”
宋·趙時庚《金漳蘭譜·品蘭高下》:“雖有不韙之謂,毋乃地邇而氣殊,葉萎而花蠹,或不能得培植之三昧者耶?”
清·吳趼人《俏皮話·銅訟》:“然而世風不古,往往有功於人世者,反冒不韙之名;其有令譽者,皆粉飾昇平、徒有其表之輩耳。”
黃人《序》:“然亦因其不幸而重犯不韙,又不得志,其文乃雄奇變化,隨其一生之歷史而自為風氣,領袖兩朝,要無愧色。” [2] 
《文選·張衡<東京賦>》:“京室密清,罔有不韙。”薛綜注:“韙,善也。謂無復疫癘,皆得安善也。”

不韙解釋

1、不是;過錯。
2.不善。 [1] 
3.即不若,傳説中害人之怪物。 [2] 
參考資料
  • 1.    不韙  .在線漢語字典[引用日期2019-07-09]
  • 2.    不韙  .百度漢語[引用日期2019-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