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不降其志,不辱其身

鎖定
各有自己立身處世的原則和志向,這一點卻是相同的。但原則和志向的具體內容各有不同,這是很清楚。
中文名
不降其志,不辱其身
性    質
詞語
來    源
《論語·微子》
相關故事
窮達行藏各有志

目錄

不降其志,不辱其身簡介

不降其志,不辱其身--《論語·微子》
相關故事:
窮達行藏各有志

不降其志,不辱其身出處

《不降其志,不辱其身》選自《論語·第十八章·微子篇》。
論語》是記載中國古代著名思想家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語錄,共四十卷,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寫,是我國古代儒家經典著作之一,是首創語錄體。漢語文章的典範性也源於此,儒家(在春秋戰國時期與墨家對立)創始人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是“仁”、“禮”和“中庸”。《論語》是記錄孔子主要弟子及其再傳弟子關於孔子言行的一部書。
《論語》是孔子及其弟子的對話,以記言為主,“論”是論纂的意思,“語”是話語。《論語》成書於眾手,記述者有孔子的弟子,有孔子的再傳弟子,也有孔門以外的人,但以孔門弟子為主,《論語》是記錄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書。
作為一部優秀的語錄體散文集,它以言簡意賅、含蓄雋永的語言,記述了孔子的言論。《論語》中所記孔子循循善誘的教誨之言,或簡單應答,點到即止;或啓發論辯,侃侃而談;富於變化,娓娓動人。
論語》是名列世界十大歷史名人之首的中國古代思想家孔子的門人記錄孔子言行的一部集子,成書於戰國初期。因秦始皇-焚書坑儒(雖説是焚書坑儒,但是活埋的其實是一些方士及一些書本),到西漢時期僅有口頭傳授及從孔子住宅夾壁中所得的本子,計有:魯人口頭傳授的《魯論語》20篇,齊人口頭傳授的《齊論語》22篇,從孔子住宅夾壁中發現的《古論語》21篇。西漢末年,帝師張禹精治《論語》,並根據《魯論語》,參照《齊論語》,另成一論,稱為《張侯論》。此本成為當時的權威讀本,據《漢書·張禹傳》記載:“諸儒為之語曰:‘欲為《論》,念張文。’由是學者多從張氏,餘家寢微。”《齊論語》《古論語》不久亡佚。現存《論語》20篇,492章,其中記錄孔子與弟子及時人談論之語約444章,記孔門弟子相互談論之語48章。 [1] 

不降其志,不辱其身原文

逸民①:伯夷、叔齊、虞仲、夷逸、朱張、柳下惠、少連②。子曰:“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齊與?”謂:“柳下惠、少連,降志辱身矣;言中③倫,行中慮,其斯而已矣。”謂:“虞仲、夷逸,隱居放言,身中清,廢中權。我則異於是,無可無不可。” [1] 

不降其志,不辱其身註釋

①逸民:遺落於世而無官位的賢人。②虞仲、夷逸、朱張、少連這四個人的身世言行已不可確考。③中:合乎。 [1] 

不降其志,不辱其身譯文

古今被遺落的賢人有伯夷、叔齊、虞仲、夷逸、朱張、柳下 惠、少連。孔子説:“不降低自己的志向,不辱沒自己的身份,是伯夷、叔齊吧?”又説:“柳下惠、少連降低了自己的志向,辱沒了自己的身份;但他們言語合乎法度,行為合乎思慮。他們不過如此罷了。”又説:“虞仲、夷逸避世隱居,放肆直言,修身合乎清高,棄官合乎權變。我則跟這些人都不同,沒有什麼是非這樣不可的,也沒有什麼是非不這樣不可的。” [1] 

不降其志,不辱其身讀解

一般説來,逸民隱士是指那些志向高潔,確立了一個信念就抱定不放,不肯和現實妥協的人。
比如説伯夷、叔齊,由於不滿於周武王用武力推翻殷朝的做法,“義不食周粟”,餓死於首陽山而不肯苟且偷生。所以,孔子 説他們是“不降其志,不辱其身”。是典型的逸民風範。
但也有次一等的情況,比如説柳下惠和少連。少連的情況今天已不可考證,但柳下惠的情況卻是清楚的。他三次做法官,又三次被罷免。當有人勸他離開魯國時,他卻不以為然,還是要堅持下去。在孔子看來,他和少連已不像伯夷、叔齊那樣“不降其志,不辱其身”,而是“降志辱身”了,不過,他們的言語合乎法度,行為合乎思慮,具有中正的精神。雖然忍辱負重,但其內心志節還是沒有改變的。
還有一種情況是像虞仲、夷逸那樣,完全避世隱居,放言高論孔子認為他們的特點是做到了清高,捨棄做官也符合通權達變的思想。
至於孔子自己,則是與上面這些逸民都有所不同,主張以積極用世為前提的靈活態度,“無可無不可”,沒有什麼是非這樣不可的也沒有什麼是非不這樣不可的,當然並不是不講原則,在《里仁》篇裏他已説過一次:“君子之於天下也,無適也,無莫也, 義之與比。”“無適也,無莫也”就是“無可無不可”,衡量標準只 有一個,那就是“義之與比”,只要是符合正義的就行。説得具體 一點,也就是“用之則行,舍之則藏”。或者用孟子的話來説, “應該做官就做官,應該罷官就罷官,應該做得久就久做,應該馬 上走就馬上走。”(《孟子·公孫丑上》)所以孟子稱孔子為“聖之 時”,聖人中的識時務者。
總起來説,逸民隱士也罷,聖人也罷,雖然他們窮達行藏各 有不同,但都有自己立身處世的原則和志向,這一點卻是相同的。他們的原則和志向的具體內容各有不同,這是在上面已看得很清楚,因而不言而喻的了。 [1] 

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作者

論語》是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編撰而成。它以語錄體和對話文體為主,記錄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體現了孔子的政治主張、論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
與《大學》、《中庸》、《孟子》、《詩經》、《尚書》、《禮記》、《易經》、《春秋》並稱“四書五經”。通行本《論語》共二十篇。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