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不遺餘力

鎖定
不遺餘力(拼音:bù yí yú lì)是一個成語,最早出自於西漢·劉向戰國策·趙策三》。 [1] 
不遺餘力指把所有的力量都使出來,一點也不保留。在句中一般作謂語、定語、狀語。 [3] 
中文名
不遺餘力
拼    音
bù yí yú lì
近義詞
全力以赴傾巢而出
反義詞
三心二意留有餘地
出    處
戰國策·趙策三》
注音字母
ㄅㄨˋㄧˊㄒㄩˊㄌㄧ
語法結構
動賓式
語法屬性
作謂語、定語、狀語

不遺餘力成語出處

西漢·劉向《戰國策·趙策三》:“秦之攻我也,不遺餘力矣,必以倦而歸也。” [1] 
後世據此典故引申出成語“不遺餘力”。 [1] 

不遺餘力成語故事

戰國時,秦國發兵攻打趙國,趙軍抵擋不住秦兵,連連潰敗。趙王召來大臣樓昌和虞卿商議對策。趙王説:“長平戰事,我們不勝,新近又戰死一員都尉。我想再增派軍隊增援長平,你們的看法如何?”樓昌説:“再增派軍隊也沒有用,我看不如派使者到秦國去求和。不然,我們的軍隊將會徹底被秦兵消滅。” [2] 
但虞卿不同意樓昌的見解。他説:“我看現在不必去求和。大王您説,秦國攻打我們,是不是一定要消滅我們趙國軍隊呢?”趙王説:“是啊!秦國不遺餘力,看來是定要消滅我們才甘心啊!” [2] 
虞卿説:“既然如此,請聽我的話,先派使者帶着寶物去贈送給楚國和魏國。楚王和魏王要是得到了趙國的寶物,一定會高興地接納我們的使者。一旦我們的使者進入楚國和魏國,秦王必定會懷疑天下人要聯合起來抗秦,因而感到惶恐。那時,和談就容易進行了。” [2] 
可是趙王不以為然,最終沒有接受虞卿的意見。不久,趙王派鄭朱為特使,到秦國去求和,鄭朱走後,趙王又召來虞卿,問道:“我已派鄭朱到秦國去和談,您對這件事有什麼看法呀?”虞卿回答説:“和談非但不會成功,而且趙國的軍隊很可能為秦國所滅。因為鄭朱是趙國的顯貴人物,他到了秦國,秦王以及應侯范雎一定會藉機宣揚他們的勝利,天下的諸侯一定會向秦國祝賀。而楚、魏兩國會以為我們跟秦國和談了,也就不會派兵來援助了。在這種情況下向秦國求和,他們的條件一定開得很高,而且不會讓步。所以我説,和談不一定能成功。”果然,鄭朱一到秦國,秦王和應侯范雎便借鄭朱的到來向天下揚言説他們攻打趙國取得了勝利,而且最終也不肯與趙國和談。 [2] 
隨後,長平之戰爆發,趙國潰不成軍,趙都邯鄲也被秦兵包圍了。結果,趙王割了六座城送給秦國,作為求和的條件,秦兵才解除了對邯鄲的圍攻。事後,虞卿問趙王説:“秦兵不圍困邯鄲了,您以為是秦兵疲倦了才撤退的呢?還是因我們割地給他們才撤退的呢?” [2] 
趙王説:“秦國部隊攻打我們是不遺餘力的,我看也許是因為兵卒疲倦才撤退的吧。” [2] 
虞卿説:“是的,秦軍攻打自己力不能及的目標,結果搞得疲憊不堪而退兵;可是您又將它力所難及的東西奉送給它,這無疑是幫助敵人來攻擊自己啊!我看明年秦國還會再來攻打我們的。到那個時候,我們也許就真的無藥可救了。”虞卿一席話,引起了趙王的深思。 [2] 

不遺餘力成語寓意

歷史上,虞卿確實是一位非常睿智的賢臣,當強大的秦國兵發趙國的時候,虞卿認清了形勢,先後兩次提出了藉助外力的計策。即使是求和也要講求策略,不能一味滿足對方的無理需求,容忍敵人的步步緊逼。一個是盡力地攻,一個是用力地守,最終的結局是最盡力的一方會成功。成語告訴人們,為了成功,可以不顧後路;為了成功,可以不惜犧牲;為了成功,可以不擇手段。有時候,成功就是這種“不遺餘力”情緒激發的結果。 [2] 

不遺餘力成語運用

  • 成文用法
“不遺餘力”指把所有的力量都使出來,一點也不保留。 [3] 
在句中一般作謂語、定語、狀語。 [3] 
  • 運用示例
明·沈德符《野獲編補遺·偽畫致禍》:“時鄢懋卿以總鹺使江淮,胡宗憲、趙文華以督兵使吳越,各承奉意旨,搜取古玩不遺餘力。” [1] 
近代·趙爾巽清史稿·戴鴻慈傳》:“禮成返國。奏言:‘道經東三省,目擊日、俄二國之經營殖民地不遺餘力。” [3] 
老舍《話劇的語言》:在作詩的時候,不管本領大小,我們總是罄其所有,不遺餘力,一個字要琢磨推敲多少次。 [4] 
王火《戰爭和人》(三)卷二:“聽説鄧宣德下了台並不死心,仍在重慶上下活動,攻擊你不遺餘力。” [5] 

不遺餘力成語辨析

不遺餘力—盡心竭力
“不遺餘力”與“盡心竭力”意義相近,兩者都包含“把所擁有的一切力量全部使出來”的含義;區別在於“盡心竭力”主要為“盡心”之意;“不遺餘力”則沒有這層意義。 [3] 
不遺餘力—竭盡全力
“竭盡全力”指用盡全部力量,“不遺餘力”指不留下一點剩餘的力量。兩個成語都有“把全部力量都使出來”的意思,都是動賓結構。其中“竭盡全力”強調“用盡”,“竭、盡”都是“盡”的意思,如“我們要為早日實現四化而竭盡全力”。“不遺餘力”則側重“不留下”,如“他無論在什麼崗位上,都是勤勤懇懇,不遺餘力的”。 [6] 
參考資料
  • 1.    王濤主編. 中國成語大辭典[M].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2008.04:101
  • 2.    文心,李廣主編. 邯鄲成語典故 故事大全集[M]. 石家莊:河北美術出版社, 2018.06:108-110
  • 3.    王俊編著. 讀成語·識天下 走進中國傳統文化 做事篇 1[M]. 北京:開明出版社, 2015.07:18-21
  • 4.    倪元寶著.《成語辨析(正續合編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第296頁
  • 5.    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編.《新華成語詞典》:商務印書館,2002年:第80頁
  • 6.    王問漁 饒傑騰 主編.《常用成語近義反義辨析詞典》:北京工業大學出版社,1995年:第229-23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