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不遇詠

鎖定
《不遇詠》是唐代詩人王維的詩作。此詩以第一人稱的口吻,描述了主人公的不幸遭遇,深刻地表達了作者懷才不遇的憤慨和內心的痛苦與矛盾。開頭四句用典,形象地點明瞭自己“不遇”的主題;中間四句主要描寫主人公不遇失意後漂泊困窘的生活;最後四句向友人陳述他對世俗的態度和自己的人生理想。全詩章法謹嚴,自然而有風骨。
作品名稱
不遇詠
作    者
王維
創作年代
盛唐
作品出處
全唐詩
文學體裁
七言古詩

不遇詠作品原文

不遇詠
北闕獻書寢不報,南山種田時不登
百人會中身不預,五侯門前心不能
身投河朔飲君酒,家在茂陵平安否
且共登山復臨水,莫問春風動楊柳
今人作人多自私,我心不説君應知
濟人然後拂衣去,肯作徒爾一男兒 [1] 

不遇詠註釋譯文

不遇詠詞句註釋

⑴不遇:不得志,不被賞識。
⑵北闕:古代宮殿北面的門樓,是臣子等候朝見或上書奏事之處。獻書:奉上書札,上書。多指向有地位者陳述意見。這裏用來表示向皇帝上書。不報:不批覆;不答覆。
⑶南山:終南山,屬秦嶺山脈,在今陝西省西安市南。此泛指所隱山居。時不登:到收穫時節沒有收成。不登,歉收。
⑷百人會:眾多重臣被召的盛會。語出南朝宋劉義慶世説新語·寵禮》:“孝武在西堂會,伏滔預坐。還,下車呼其兒,語之曰:‘百人高會,臨坐未得他語,先問:“伏滔何在,在此不?”此故未易得。為人作父如此,何如?’”不預:沒有參加。預,“遇”也。
⑸五侯:泛指權貴豪門。漢成帝封其舅王譚平阿侯、王商成都侯、王立紅陽侯、王根曲陽侯、王逢時高平侯。據《漢書》載:“是時王氏方盛,賓客滿門,五侯兄弟爭名,其客各有所厚,不得左右,唯護盡入其門,鹹得其歡心。”五位國舅侯爺熱衷於結交賓客,拉攏人心。王維此處意在説明自己不願投靠權貴之志。
⑹河朔:地區名,古代泛指黃河以北的地區。唐代河朔三鎮大致位於今天河北省及山東省北部地區。
⑺茂陵:在今陝西省興平縣東北。漢武帝築茂陵以為陵寢。此處意在説明詩人家在長安附近區域。
⑻春風動楊柳:指引起家中妻子的思念。語出《子夜四時歌·春歌》:“陌頭楊柳枝,已被春風吹。妾心正斷絕,君懷那得知。”
⑼説(yuè):同“悦”,高興。
⑽濟人:救助別人。拂衣:振衣而去。謂歸隱。
⑾徒爾:僅能如此。 [2]  [3] 

不遇詠白話譯文

向朝廷上書沒有得到答覆,躬耕退隱卻天時不順沒得到好收成。
晉武帝那樣的百人會無緣參與,又不願到權貴的門前阿諛奉承。
來到河朔之地與您一起飲酒,不知我茂陵的家中是否平安無事。
姑且趁此機會登山臨水遊玩,不要管春風吹動楊柳之類的事情。
今天的人和昨天的人差不多自私,我對此心裏不高興您應知道。
我希望先濟世致用然後拂衣而去,哪裏肯白白地做一個男子漢! [2]  [3] 

不遇詠創作背景

此詩是王維前期的作品,大約作於唐玄宗開元十四年(726)或十五年(727)詩人被貶濟州到開元二十二年(734)拜右拾遺期間,比較真實地反映了詩人這一時期的生活情況和人生追求。 [4] 

不遇詠作品鑑賞

不遇詠整體賞析

此詩開頭四句,緊扣題旨,連用四個“不”字,反覆敍寫自己困頓失意,懷才不遇的情形。首句説自己向朝廷上書,陳述政見,表達用世的要求,卻沒有得到任何答覆。次句化用漢代楊惲拊缶歌》:“田彼南山,蕪穢不治。種一頃豆,落而為萁”的句子,説自己退隱躬耕,卻天時不順,沒有獲得好收成,衣食無着。第三句反用晉伏滔參加孝武帝召集的百人高會,受到孝武帝垂青的故事(《世説新語·寵禮》),借指自己不能掛名朝籍的不幸遭遇。最後一句運用漢成帝同日封其舅王譚等五人為侯的典故(《漢書·元后傳》)表達自己即使沉淪困頓,也不阿諛奉承。前四句,詩人用典,形象地點明瞭自己“不遇”的主題。
中間四句主要描寫主人公不遇失意後漂泊困窘的生活。落魄後的詩人,遠遊河朔,投靠一位朋友為生。但滯留他鄉,依附他人的生活,卻使他心中產生了深沉的鄉思。家人住在京城,風塵阻隔,音信全無,他們都平安無事吧?儘管心中牽掛,卻因為無法回鄉,只能暫且留在北地,登山臨水,排遣憂思。儘管春日穆穆,楊柳依依,總在不經意間引人鄉愁,卻只能全然不管。既思鄉懷人,又寧願繼續漂泊他鄉,詩人這一矛盾的心理,極深刻地反映了他失意以後悽楚、哀傷、悲憤的心情。
最後四句,主人公向友人陳述他對世俗的態度和自己的人生理想。他説:今天世上的人,只為自己着想,自私自利,我對這種現象大為不悦,內心十分鄙視。這一點,你是應當瞭解的。我希望先濟世致用,然後功成身退,去過閒適的隱逸生活,豈肯一輩子庸庸碌碌,毫無成就,枉做一個男子漢大丈夫。主人公在失意潦倒、棲遲零落的境遇下,仍然説出如此高亢激昂的誓言,表現出他仍然有強烈的用世要求。這四句的轉韻,詩意亦隨之轉換。值得一提的是,詩中所表現的雖失意不遇,仍然昂揚奮發的進取精神,是盛唐封建知識分子普遍的精神風貌和人生態度。 [4] 

不遇詠名家點評

明代陸時雍唐詩鏡》:快小結,作淺着色。 [5] 
明代鍾惺譚元春唐詩歸》:譚雲:真不堪(“百人會中”句下)。鍾雲:“心不能”,妙在“能”字,把不遇説得骯髒,不是窮愁(“五侯門前”句下)。鍾雲:四語直而婉,是高、岑絕妙歌行。譚雲:讀此方知右丞真簡寂,經濟人原躁不得(末四句下)。 [5] 
明代周珽唐詩選脈會通評林》:周珽曰:作不遇詩,輒多怨尤,語易腐。此獨破膽選聲,入雲出淵。 [5] 

不遇詠作者簡介

王維像 王維像
王維,唐代詩人。字摩詰。原籍祁(今屬山西),其父遷居蒲州(治今山西永濟西),遂為河東人。開元進士。累官至給事中。安祿山叛軍陷長安時曾受職,亂平後,降為太子中允。後官至尚書右丞,故亦稱王右丞。晚年居藍田輞川,過着亦官亦隱的優遊生活。詩與孟浩然齊名,並稱“王孟”。前期寫過一些以邊塞題材的詩篇,但其作品最主要的則為山水詩,通過田園山水的描繪,宣揚隱士生活和佛教禪理;體物精細,狀寫傳神,有獨特成就。兼通音樂,工書畫。有《王右丞集》。 [6] 
參考資料
  • 1.    彭定求 等.全唐詩(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290
  • 2.    鄧安生 等.王維詩選譯.成都:巴蜀書社,1990:90-92
  • 3.    張晨.王維詩全鑑.北京:中國紡織出版社,2020:82-84
  • 4.    周嘯天 等.唐詩鑑賞辭典補編.成都:四川文藝出版社,1990:108-109
  • 5.    陳伯海.唐詩匯評(上).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5:297-298
  • 6.    蕭滌非 等.唐詩鑑賞辭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3:1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