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不辨菽麥

鎖定
不辨菽麥(拼音:bù biàn shū mài)是一個成語,最早出自於春秋·左丘明《左傳·成公十八年》。 [1] 
不辨菽麥(辯:辨別;菽:豆子)指分不清哪是豆子,哪是麥子。形容脱離勞動,缺乏實際知識。動賓式結構,含貶義;在句中一般作謂語、定語、賓語。 [4] 
中文名
不辨菽麥
拼    音
bù biàn shū mài
近義詞
愚昧無知目不識丁五穀不分
反義詞
博學多才學富五車
出    處
左傳·成公十八年》
注音字母
ㄅㄨˋ ㄅㄧㄢˋ ㄕㄨ ㄇㄞˋ
語法結構
動賓式
語法屬性
作謂語、定語、賓語

不辨菽麥成語出處

春秋·左丘明《左傳·成公十八年》:“周子有兄而無慧,不能辨菽麥。” [1] 
後世據此典故引申出成語“不辨菽麥”。 [1] 

不辨菽麥成語典故

春秋時期晉國晉厲公奢侈、淫亂,甚至外出打獵也把女人帶在身旁、一邊飲酒作樂,一邊打殺獵物。大夫們只能跟在他們後邊陪着。因此,有些大夫很不滿意。 [2] 
晉國的大夫們互相之間爭權奪利,鬧得很厲害,都想借助晉厲公的名義打敗對手。晉厲公也想利用他們之間的矛盾除掉他認為不稱心的大夫。 [2] 
晉厲公喜歡奉承,一凡對他諂媚的大夫,他都視為親信。胥重、夷羊五、長魚矯等人是最受晉厲公寵信的大夫,為了鞏固自己的權勢,他們勸國君剷除郤至、郤錡、郤犨。 [2] 
胥童説:“三郤是最大勢力大族,只有消滅他們,您的君位才牢靠。我們應當先下手為強。”晉厲公非常贊同,並派給他們一支軍隊,用以討伐三郤。這件事被郤錡發覺了,他忙找到郤至,準備刺殺晉厲公。郤至不同意説:“弒罪是大罪,不能魯莽。一個人安身立命要靠信用、明智和勇敢,信用就是忠於君王,明智就是愛護百姓,勇敢就是不叛亂。如果這三項丟棄了,我們就會孤立,活着也沒有意義。我們還是安心等待吧!”“那我們只有死路一條了。”郤錡哀傷地説,聽從了郤至的決定。 [2] 
幾天後,胥童和夷羊五指揮800兵士包圍了郤氏家族。一番混戰,郤氏三傑皆被殺死。三郤被除掉後,胥童又帶兵到朝廷上劫持了大夫欒書和中行偃。長魚矯惡狠狠地説:“不殺掉這兩個人,災禍必將會落到國君和我們頭上。” [2] 
晉厲公不同意殺害欒書和中行偃,他説:“一天之內已經殺死了三個大夫,我不忍心再殺人啦!”晉厲公釋放了欒書和中行偃,並安慰二人説:“寡人討伐郤氏,他們三人已經伏誅,你們可以官復原職,忘記這件事,別把它當成一件恥辱。” [2] 
欒書和中行偃給晉厲公叩頭拜謝,説:“君王討伐有罪之人,而赦免下臣一死,我們感激君王的大恩,即使死了也不敢忘記呀!”兩人拜別晉厲公,回家後就密謀報仇,準備殺掉晉厲公和胥童等人。 [2] 
不久,晉厲公在匠麗氏那裏飲酒作樂,正玩得高興,欒書、中行偃突然出現,抓住了他。接着又捉住胥童,把他們殺死,埋在東門外邊。 [2] 
欒書和中行偃把晉襄公的後代周子請出來,讓他當國君。周子這時只有14歲。他説:“立廢國君都由你們擺佈,説立就立,説殺就殺,我如今當國君,大概是天意吧。” [2] 
大夫們勸慰説:“您作國君是我們大家的願望,對您的命令我們不敢不從。”這年的二月初一,周子即位,稱為晉悼公。他年少有才,大大強過晉厲公。其實,周子有個哥哥,是個痴呆,連豆子、麥子都辨別不清,所以無法當國君。 [2] 

不辨菽麥成語寓意

民以食為天、無糧不穩都是説的糧食的重要性,食物鏈中離開糧食是不能成鏈的,人類的文明進步與糧食的改良緊密相連。因此,古人用“不辨菽麥”來比喻愚昧無知,缺乏基本的實際常識。雖然説術業有專攻,但對於生活中基本的常識,人們還是需要簡單的瞭解,避免因常識性問題鬧出笑話。 [2]  [3] 

不辨菽麥成語運用

  • 成文用法
“不辨菽麥”指分不清哪是豆子,哪是麥子。形容缺乏實際知識。動賓式結構,含貶義;在句中一般作謂語、定語、賓語。 [1]  [4] 
  • 運用示例
晉·葛洪《抱朴子·窮達》:“庸俗之夫,暗於別物,不分朱紫,不辨菽麥。” [1] 
宋·呂本中《客居書懷奉寄介然若谷才仲兼簡信民》詩:“出言輒周孔,而不辨菽麥。” [1] 
明·祝允明《與都穆論卻飯書》:“夫飯不可卻也,今天下有至愚不辨菽麥者,然未嘗卻飯也。” [1] 
王西林《虛構失真,不辨菽麥》:“最近,讀了新發表的一些歷史題材的文藝作品,頗為欣賞,確有佳作。但也有個別作品的個別情節,虛構失真,不辨菽麥,與歷史生活面貌大相徑庭。”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