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不自量力

鎖定
不自量力(拼音是bù zì liàng lì)是一則來源於歷史典故的漢語成語,最早出自《左傳·隱公十一年》。 [3] 
“不自量力”意思是自己不估量自己的能力,比喻過高地估計自己的實力;該成語自身結構是動賓式,在句子當中一般充當謂語、定語、狀語;多含貶義。 [1]  [4] 
中文名
不自量力
拼    音
bù zì liàng lì
近義詞
自不量力、螳臂擋車蚍蜉撼樹
反義詞
妄自菲薄自知之明量力而行
注    音
ㄅㄨˋ ㄗㄧˋ ㄌㄧㄤˋ ㄌㄧˋ
出    處
《左傳·隱公十一年》
語    法
謂語、定語、狀語

不自量力成語出處

先秦·左氏《左傳·隱公十一年》:“不度德,不量力。” [3] 
後人據此概括出成語“不自量力”。

不自量力成語故事

春秋時,在現今河南省內有兩個諸侯國,一個叫鄭國,一個叫息國。公元前712年,息國向鄭國發起戰爭。雖然看上去鄭國和息國都是小國,但實際上,鄭國的人力和物力都要強於息國。在軍事實力上,息國也不是鄭國的對手。最終息國被打敗了,其國力也大為消耗,變得更加衰弱。 [3] 
此時,一些有真知灼見的人分析後認為:息國即將滅亡。他們的理由有這樣幾個:其一,息國不注重自己國家的德行;其二,息國過高地估量了自己國家的實力,無論是人力、物力還是軍事實力;其三,息國沒有處理好與自己親近的國家間的關係;其四,息國沒有闡明出兵鄭國的原因;其五,息國沒有弄清楚為什麼會失敗以及由誰負這個責任。息國犯了以上這五條錯誤,由此推斷它會面臨亡國的境地,難道不是合情合理的嗎? [3] 
這些人的預言果然變為現實。沒過多久,楚國向息國發起攻勢,一舉吞併了息國。 [3] 

不自量力成語寓意

不自量力者,往往會遭到失敗,所以人們要在進行某項決策時,首先要做到“知己知彼”,準確分析情況,然後根據“敵我”雙方的優劣勢做出有利於解決問題的決策方案並付諸實施,這樣才能“百戰不殆”。當然,人們也不能拘泥於凡事一定要做到有準備,有把握,確保勝券在握;事實上,這樣的情況是不多的;恰恰相反,什麼事都能做到知己知彼的情況是很不容易的,況且對方的情況也不是那麼輕易就讓去看得一清二楚的,其中有許多是真真假假、虛虛實實,在這種特殊情況下,只要有一線希望,人們就有必要去嘗試一下,爭取一下。也許這種大膽與嘗試也能給人們帶來意想不到的收穫。過於追求保險,過於強調穩重,過於恪守有把握,就容易落入畏首畏尾、患得患失的保守自封臼套,這就很難形成積極進取的精神風貌,沒有進取就沒有創新,這不符合時代與事業發展需要。 [2] 

不自量力成語用法

成文用法
“不自量力”意思是自己不估量自己的能力,比喻過高地估計自己的實力;該成語自身結構是動賓式,在句子當中一般充當謂語、定語、狀語;多含貶義。 [1]  [4] 
運用示例
唐·玄奘《大唐西域記》:“今諸外道不自量力,結黨連羣,敢聲論鼓,惟願大師摧諸異道。” [5] 
清·李汝珍《鏡花緣》:“我們殿試都是僥倖名列上等,並非真才實學,何敢自不量力,妄自談文。” [5] 
現代·豐子愷《豐子愷散文選集》:“這個叮憐的不自量力的妄人,我最初曾經斷定他是永遠不能入音樂之門的,不料他的毅力的奮鬥果然幫他入了音樂之門。” [5] 
當代·楊沫《不是日記的日記》:“它對一些美好事物的熱烈的憧憬、嚮往,常不自量力地奔撲過去。” [5] 
當代·杜鵬程《保衞延安·重印後記》:“寫着,寫着,有多少次,遇到難以跨越的困難,便不斷地反悔着,埋怨自己不自量力。” [5] 

不自量力成語辨析

不自量力——蚍蜉撼樹
“不自量力”和“蚍蜉撼樹”,都有不量力行事,自高自大的意思。“不自量力”是直陳性的,“蚍蜉撼樹”是比喻性 的,在對比中諷刺了蚍蜉的可笑。 [4] 
參考資料
  • 1.    不自量力  .漢典[引用日期2020-04-02]
  • 2.    高坊清.《戰國策》七彩人生.北京:現代出版社,2015.06:85-86
  • 3.    王俊.讀成語·識天下  走進中國傳統文化  做事篇.北京:開明出版社,2015.07:22
  • 4.    柯寶成.小學生成語詳解詞典.武漢市:湖北人民出版社,2001.04:67
  • 5.    倪寶元.成語範例大詞典.杭州:杭州大學出版社,1997.01:1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