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不管三七二十一

鎖定
不管三七二十一(拼音:bùguǎn sān qī èrshíyī)是一則漢語熟語,一般認為,這則熟語來源於《戰國策·齊策一》的一則故事;此外也有人認為來源於計數方法、民間故事等。 [3] 
“不管三七二十一”意思是不顧一切,不問是非情由 [1]  ;在句中一般充當作謂語、狀語;中性。 [2] 
中文名
不管三七二十一
外文名
casting all caution to the winds [4] 
拼    音
bùguǎn sān qī èrshíyī
近義詞
不分青紅皂白
同義詞
不管四六二十四
語法結構
複句式
成文用法
作謂語、狀語

不管三七二十一成語出處

“不管三七二十一”語源説法不一,主要有以下幾種:
一、源於原始時期先民的計數方法
那時人們像孩子一樣扳着手指頭數數,一個人有兩隻手,每隻手有五個手指,兩隻手有十個手指。因此人們對“二”“五”“十”這三個數特別熟悉。口語中的“一五一十”,就是和以手計數有關係的。五減二得三,五加二得七。在人們印象中,三是少,七是多。數三隻要一隻手,數七需要兩隻手。三代表吉利,七象徵兇險。因此,人們説“不管三七”,意思是“不管多少”“不管好歹”。後來,人們在這種説法後面加上了“三七”的乘積,“不管三七二十一”這句俗語就流傳開了。 [3]  [5] 
二、源於數字和文字的搭配
在古漢語裏,“三”往往泛指多數、多次,如“三番五次”“舉一反三”等。“七”和“切”諧音。“切”和“一”相配,成“一切”,表示概括全部,沒有例外。用表示多數、多次的“三”和“切(七)”相配,則成了“三切(七)”,當然比“一切(七)”表示的語氣、情感程度更強烈。“三切”演變成“三七”,按乘法口訣自然是“二十一”了。 [3] 
三、源於歷史故事
《戰國策·齊策一》:“臨淄之中七萬户,臣竊度之,下户三男子,三七二十一萬,不待發殺遠縣,而臨淄之卒,固以二十一萬矣。”這是蘇秦對齊宣王説的一段話,蘇秦的計算脱離了實際,後人便把“不管三七二十一”當成不顧一切,不問是非緣由的同義語了。 [3]  [6] 
四、源於不祥之數
三七相乘的積為不祥之數,最早可能是讖(chèn)緯家、陰陽家的用語,爾後經過長期演變,才成為“不管三七二十一”這樣的口語。如《漢書·路温舒傳》記載,路温舒跟他祖父學習歷數天文的時候,他祖父就説過漢朝的“厄運”在“三七之間”。後來,張晏説這是指的“三七二百一十歲”,意思是説從漢初到漢哀帝、平帝要衰落了。其實,其間並不到210年。三國時代的陳琳作《神女賦》又有“漢三七之建安,荊野蠢而作仇”的話,意思是説,東漢建立210年,到建安時期要遭厄運了。雖然實際上這段時間不足200年,湊不成“三七”之數,但由此可以確知,那時人們已認為“三七”之積是不祥的數字。太平天國起義發佈《奉天討胡檄》,也有“三七之妖運告終”的話。這一看法經過長期演變,人們逐漸總結出“不管三七二十一”這一口頭語。 [3] 

不管三七二十一成語故事

戰國時期,有齊、楚、燕、趙、韓、魏、秦七個國家,號稱“戰國七雄”。原本落後的秦國經過商鞅變法漸漸強盛起來,其他六國為了自己的利益,就聯合起來抵抗秦國。
蘇秦是戰國時期著名的縱橫家,為了實現聯合楚、齊、趙、韓、魏、燕共同抗擊秦國的“合縱”主張,蘇秦受趙肅侯的委託,去齊國遊説。
蘇秦對齊宣王説:“齊國的土地廣闊,物產豐富,兵精糧足,可以與秦國對抗。況且,臨淄城中有七萬户人家。我私下估計,每户不會少於三個男子,這樣三七就是二十一萬人。假如徵兵的話,不用到別的縣城去,單是一個臨淄城就可以徵到二十一萬人了。”
齊宣王聽了蘇秦這一番話後,很贊同他的“合縱”主張,願意聯合諸侯國一起抗秦。
蘇秦的這種算法,顯然是如意算盤,因為臨淄城不可能每户都能達到出三個男子當兵,這裏有各種情況,有的是鰥寡孤獨,有的有女無男,有的只是老弱病殘,所謂臨淄二十一萬雄兵僅僅是紙上談兵而已。 [6] 

不管三七二十一成語寓意

“不管三七二十一”對規範現代人的言行舉止,具有較強的警示和指導作用。在現實生活中,因一時衝動而付出慘重代價,不僅自毀前程,還變成了社會的敗類和人民的罪人。這樣的案例並不鮮見。因此,對於我們每個人來説,在工作、生活等諸方面,都應一切從實際出發,遇事要冷靜,要進行客觀理性分析。對於青年學子而言,這一點尤為重要。青年學子正處於充滿激情和熱情、懷揣夢想、風華正茂、血氣方剛的人生階段,加之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尚不成熟,社會閲歷還很欠缺,所以遇事容易急躁、衝動,不假思索,僅憑感情用事,缺乏理性、冷靜的判斷,這樣就容易幹傻事,不僅無益於事情的解決,更會導致人際關係變得十分緊張,甚至釀成“一失足成千古恨”的遺憾和悲劇。中世紀波斯詩人薩迪曾經説過:“事業常成於堅忍,毀於急躁。”中國民間也常説:“衝動是魔鬼,冷靜是天使。”由此也昭示人們,無論是在幹事、創業,還是在交友、生活等方而,都應多一份理性謹慎,多一份深思熟慮,多一份剋制和寬容,多一份平心靜氣,少一點感情用事,少一點跟着感覺走,少一點斤斤計較,少一點急躁和衝動。 [6] 

不管三七二十一成語運用

  • 成文用法
“不管三七二十一”形容不顧一切,不問是非情由 [7]  ;在句中可充當謂語、賓語、狀語;中性。也説不管四六二十四。 [2] 
  • 運用示例
明·馮夢龍《警世通言》卷三十二:“若三日沒有銀時,老身也不管三七二十一,公子不公子,一頓孤拐,打那光棍出去。” [2] 
巴金《春》二九:“‘那麼我就到別地方去,我不管三七二十一跑出去再説!’淑華不假思索地毅然答道。” [7] 
魯迅《兩地書》十二:“我因為自己好作短文,好用反語,每逢辯論,輒~,就迎頭一擊,所以每見和我的辦法不同者便以為缺點。 ” [2] 

不管三七二十一成語辨析

不管三七二十一—不分青紅皂白
二者都含有“不問客觀情況如何”的意思。區別在於:第一,“不管三七二十一”是“什麼都不考慮,一切都不顧”的意思,“不分青紅皂白”是“不問事情的是非曲直”的意思。在表示態度堅決、決心很大或胡來蠻幹時宜用“不管三七二十一”,在涉及是非曲直時宜用“不分青紅皂白”。第二,“不管三七二十一”是中性成語,“不分青紅皂白”是貶義成語。 [8] 
參考資料
  • 1.    不管三七二十一  .知網[引用日期2017-08-18]
  • 2.    不管三七二十一  .漢典[引用日期2021-09-09]
  • 3.    王佔義編著.中外詞語溯源故事大辭典 精華版[M].呼和浩特:內蒙古人民出版社,2017.07:24-25
  • 4.    鄧乾德,江熙泰編著. 漢英常用成語詞典[M]. 昆明:雲南大學出版社, 2002.07:35
  • 5.    李莉. “不管三七二十一”的由來[J]. 百科知識, 2021, (13)
  • 6.    郭麗著.齊國成語典故今讀[M].北京:2018.01,九州出版社:203-204
  • 7.    許振生主編;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編. 新華成語詞典[M]. 北京:商務印書館, 2002.01:63
  • 8.    周宏溟編著.九用學生成語大詞典[M].上海:學林出版社,1999.08:4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