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不求聞達

鎖定
不求聞達(拼音:bù qiú wén dá)是一個成語,最早出自於三國·蜀·諸葛亮《出師表》。 [5] 
不求聞達(聞:有名望。達:顯貴)指不追求顯赫的名聲和地位。動賓式結構,在句中一般作謂語、主語。 [5-6] 
中文名
不求聞達
拼    音
bù qiú wén dá
近義詞
與世無爭
反義詞
追名逐利沽名釣譽
出    處
《出師表》
注音字母
ㄅㄨˋ ㄑㄧㄡˊ ㄨㄣˊ ㄉㄚˊ
語法結構
動賓式
語法屬性
作謂語、主語

不求聞達成語出處

三國·蜀·諸葛亮《出師表》:“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 [1] 
後世據此典故引申出成語“不求聞達”。 [1] 

不求聞達成語故事

諸葛亮,字孔明,三國蜀漢政治家、軍事家。東漢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劉備客居荊州時,曾求賢於隆中,三顧草廬,他向劉備提出佔據荊(今湖南、湖北)、益(今四川)兩州,謀取西南各族統治者的支持,聯合孫權,北伐曹操,以統一全國的建議。從那時起,諸葛亮就成為劉備的主要謀士。後來,劉備根據他的建議,聯孫攻曹,佔領了荊益兩州,建立了蜀漢政權。公元221年,劉備稱帝后,諸葛亮被拜為丞相。 [2]  [4] 
公元223年,劉備病死,劉禪繼位,諸葛亮被封為武鄉侯,領益州牧。政事無論大小,都由他決定。在他當政期間,勵精圖治,賞罰嚴明,積極改善和西南各族的關係;與此同時,他東聯孫吳,北伐曹魏,力圖復興漢室。公元227年(後主劉禪建興五年),諸葛亮率軍離開成都進駐漢中,出師伐魏。臨行前他深知後主劉禪昏庸,頗有後顧之憂,故上表進行懇切的勸誡。 [2]  [4] 
在出師表裏,諸葛亮對形勢作了精闢的分析,從用人處事到勵精圖治、賞罰嚴明等都向劉禪提出了懇切的規勸。在出師表裏,諸葛亮還簡述了自己的身世、經歷,稱自己本是一個平民,親身耕種於南陽這個地方,只想在這亂世裏保住性命,並不想在諸侯中謀求名譽和高官顯爵(不求聞達)。然而先帝劉備卻不因為地位低下,見識淺陋,竟親自屈就,三次到草廬裏來訪問,徵詢對當時的大事的意見,因此諸葛亮深為感激,答應為先帝奔走效勞。 [2]  [4] 

不求聞達成語寓意

慾望產生時,得到再多都不會滿足,只會變得越來越貪婪。淡泊名利,就不會浮躁,不會焦灼,不會被慾望腐蝕,更不會讓靈魂擱淺在無氧的空間裏。人生沒有真正的輸贏,萬事萬物都是互為因果、互相轉變的。今日的富翁,説不定就是明天的乞丐。保持一顆淡泊名利的平常心就擁有了一份自我超脱、自我肯定的信心和勇氣,不會高估自己,更不會自甘墮落,不會只追求物質上的奢華,而把自己的靈魂淹沒在如潮的塵海中。因為更多時候,生活不是讓我們去追求外在的虛華,而是尋求內心的平靜與安寧。在人生長河中,功名利祿、榮華富貴都如同過眼雲煙。沒有真正的輸贏人生,保持一顆淡泊名利的平常心才是快樂人生的真諦。 [3-4] 

不求聞達成語運用

成文用法
“不求聞達”指不追求顯赫的名聲和地位。動賓式結構,在句中一般作謂語、主語。 [5]  [6] 
運用示例
唐·李白《為宋中丞自薦表》:“臣伏見前翰林供奉李白,年五十有七,天寶初五府交闢,不求聞達。” [5] 
元·高文秀《襄陽會》三折:“我不求聞達,不望功名,我守清貧修真養性,侍老母孝養展昏。” [5] 
王火《戰爭和人》卷八:“懷南賦閒在家,本不求聞達,但往昔宦途挫折,常有嗟嘆,遭遇不公,能無怨尤?思前顧後,遂有不甘寂寞之想。” [5] 
參考資料
  • 1.    邵勳潛,張丹琴編著. 名句故事[M]. 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 2014.09:40-41
  • 2.    彭朝丞,王秀芬著. 中華成語故事 1[M]. 北京:線裝書局, 2016.08:142-143
  • 3.    謝普編著. 舍與得 取捨之間,便是人生[M]. 南京:南京出版社, 2016.12:98
  • 4.    莊恆愷編著. 廉吏傳[M]. 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 2021.07:58
  • 5.    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編. 新華成語大詞典[M]. 北京:商務印書館, 2013.01:125-126
  • 6.    不求聞達的解釋|不求聞達的意思|漢典“不求聞達”詞語的解釋  .漢典[引用日期2023-0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