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不求形似

鎖定
不求形似是中國古代一種繪畫美學理論。北宋歐陽修已有這一思想,他主張“忘形得意”,認為“古畫畫意不畫形”(《盤車圖》)。蘇軾也説:“論畫以形似,見與兒童鄰”(《書鄢陵王主簿所畫折枝二首》),“觀士入畫如閲天下馬,取其意氣所到”(《跋宋漢傑畫山》)。沈括主張畫應“造理入神”,“不必拘泥形似”,認為“書畫之妙,當以神會,難可以形器求也”(《夢溪筆談·書畫》)。 [1] 
中文名
不求形似
類    別
繪畫美學理論
元倪瓚繼承和發展了歷代繪畫理論中關於形神問題的論述。明確提出“不求形似”。“僕之所謂畫者,不過逸筆草草,不求形似,聊以自娛耳。”《答張藻仲書》認為繪畫的美學價值不在於追求形態的逼真,而在於以簡煉的筆墨寫出事物的神韻,表現出作者的思想感情,從而達到借景抒情的目的。
參考資料
  • 1.    朱立元.美學大辭典:上海辭書出版社,20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