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不毛之地

(漢語成語)

鎖定
不毛之地(拼音bù máo zhī dì),是一則來源於文人作品的漢語成語,該成語最早出自戰國·公羊高公羊傳·宣公十二年》。 [1] 
“不毛之地”原意是貧瘠荒涼不長莊稼的地方,廢棄的土地。毛:莊稼、草木。形容荒涼、貧瘠。在句中作主語、賓語。 [1] 
中文名
不毛之地
外文名
poor soil [1] 
sterile land [1] 
barren land [1] 
desert [1] 
拼    音
bù máo zhī dì
近義詞
不牧之地寸草不生窮山惡水窮鄉僻壤 [3-4] 
反義詞
膏腴之地魚米之鄉天府之國 [3-4] 
出    處
公羊傳·宣公十二年》
注    音
ㄅㄨˋ ㄇㄠˊ ㄓㄧ ㄉㄧˋ
結    構
偏正式
用    法
在句中作主語、賓語

不毛之地成語出處

戰國·公羊高公羊傳·宣公十二年》:“莊王伐鄭,勝乎皇門,放乎路衢。鄭伯肉袒,左執茅旌,右執鸞刀,以逆莊王。曰: ‘寡人無良邊垂之臣,以幹天禍,是以使君王沛焉,辱到敝邑。君若矜此喪人,錫之不毛之地,使帥一二耋老而綏焉,請唯君王之命。’莊王曰:‘君之不令臣,交易為言,是以使寡人得見君之玉面,而微至乎此。’莊王親自手旌,左右撝軍,退舍七里。”
後人由此提煉出成語“不毛之地”。 [3] 

不毛之地成語典故

春秋末年各個諸侯國之間不斷髮生爭霸戰爭,很多小的諸侯國了保住自己不得不向實力強大的諸侯國低頭。
當時,鄭國地處晉國和楚國兩個大國之間,鄭國的國君左右為難,他常常受到楚國和晉國兩個國家的要挾,不知道如何是好。最後,鄭國的國君想出了一個辦法,那就是在這兩個國家中選擇一個更厲害的,這樣,那個實力弱小的國家一旦欺負自己,自己也能得到實力強大的國家的保護。就這樣,公元前597年,鄭國和晉國結成了盟友,兩個國家站在一條戰線上。這件事很快就被楚國的國君知道了,他非常生氣,於是就派兵攻打鄭國。鄭國的國君看楚軍已經攻打過來了,急急忙忙讓人到晉國送信,請晉國出兵幫助自己。然後,鄭國的國君趕忙組織士兵抵抗楚國的進攻。
雙方的戰爭大概進行了三個月,晉國的救兵一直沒來,而楚軍也始終沒有撤退的意思。鄭國國君看了看軍中的情況,他發現已經有很多士兵戰死了,而城中也沒有能夠再派去戰鬥的士兵。鄭國國君又發現城中的糧食也要吃光了,如果這樣堅持下去,鄭國就會被楚國消滅的。為了保住自己的國家,無奈之下,鄭國的國君光着膀子,一手拿着投降的小旗,一手拿鸞刀走出城去,向楚軍投降。鄭國的國君見到楚國的國君就説道:“我願意把我的國家都獻給您,如果您願意可憐我,就給我一塊不毛之地吧,讓我和幾個老臣到那裏去度過晚年。”楚國國君一聽這話,就同意了鄭國國君的請求。 [3] 

不毛之地成語寓意

“不毛之地”是不適合人類居住的地方。特別是對於以土地為生活來源的農耕國家的民眾,土地的好與壞,是直接關係到生存的大事情。所謂“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也是建立在水與土好壞基礎之上的説法。如果土地貧瘩,種不了莊穆,沒有糧食就談不上“養人”的問題了。所以,對於不毛之地,除了進行水土改造外,也可以實行集體搬遷的方式加以解決。 [2] 

不毛之地成語用法

不毛之地成文用法

在句中作主語、賓語,形容荒涼或未開墾的土地。 [1] 

不毛之地運用示例

漢·劉向新序·雜事四》:“君如憐此喪人,錫之不毛之地,唯君王之命。” [7] 
三國·蜀·諸葛亮後出師表》:“臣受命之日,寢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征,宜先入南,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並日而食,臣非不自惜也。” [6]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南方不毛之地,瘴疫之鄉;丞相秉鈞衡之重任,而自遠征,非所宜也。” [4] 
現代·魯迅華蓋集續編·無花的薔薇之二》:“滅亡自然較遲,但他們要住最不適於居住的不毛之地,要做最深的礦洞的礦工,要操最下賤的生業……” [5] 
參考資料
  • 1.    不毛之地  .漢典[引用日期2022-11-08]
  • 2.    李子丹著,成語詩歌全集 上,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17.08,第310頁
  • 3.    李翰文主編,看故事學成語 別開生面背成語,萬卷出版公司,2013.09,第78-79頁
  • 4.    《畫説漢字》編輯部編著,畫説成語 一-二年級 小學版,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7.09,第27頁
  • 5.    魯歌等著,漢語常用成語手冊,內蒙古人民出版社,1978.09,第42頁
  • 6.    顏毓書主編,萬條成語詞典,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86.02,第152頁
  • 7.    蔡向陽,孫棟,艾家凱主編,漢語成語分類:大辭典,湖北辭書出版社,2008.05,第123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