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不抵抗政策

鎖定
不抵抗政策,即國民政府對日本在“九一八”事變後竊據中國東北所採取的消極政策。
中文名
不抵抗政策
背    景
九一八事變
主要人物
蔣介石、張學良
提出時間
1931年11月以後
屬    性
政治軍事術語
1931年9月18日夜10時20分,日本關東軍南滿鐵路守備隊柳條湖分遣隊按預定計劃炸燬南滿鐵路瀋陽北郊柳條湖一段鐵軌,並誣為中國軍隊所為。隨後,關東軍炮擊北大營,並大舉進攻瀋陽,震驚中外的“九一八”事變發生。東北軍部隊多次接受張學良不準抵抗的訓令,在日軍突然襲擊面前,除小部分自發英勇抵抗外,其餘均不戰而退。1931年9月19日上午8時,日軍幾乎未受到抵抗便將瀋陽全城佔領。東北軍撤向錦州。
1931年11月以後,日本拒絕按國際聯盟要求退回事變前原地,並意欲奪取扼守入關通道的戰略要地錦州。在錦州問題上,南京國民政府與張學良之間反覆磋商逾月,蔣介石表示“錦州軍隊此時切勿撤退”,張學良也表示“對錦必盡力設法固守”,並前後3次致電南京請示戰和決策及尋求援助,但始終不見援助。張學良為了保存實力而放棄錦州。此後,東北各地的中國軍隊或宣佈“獨立”,或繼續執行張學良的不抵抗主義,使日軍得以迅速佔領遼寧、吉林、黑龍江3省大部分地區。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史學會彙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