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不寐

(中醫病名)

鎖定
不寐,中醫病名。是以經常不能獲得正常睡眠為特徵的一類病證。多為情志所傷、飲食不節勞逸失調、久病體虛等因素引起臟腑機能紊亂,氣血失和,陰陽失調,陽不入陰而發病。病位主要在心,涉及肝膽脾胃腎,病性有虛有實,且虛多實少。治療以補虛瀉實,調整臟腑陰陽為原則。
中醫學名
不寐
常見發病部位
相關西醫疾病
神經官能症等
多發羣體
所有人
疾病分類
內科-心繫疾病
傳染性

不寐名詞解釋

不寐是以經常不能獲得正常睡眠為特徵的一類病證。主要表現為睡眠時間、深度的不足,輕者入睡困難,或寐而不酣,時寐時醒,或醒後不能再寐,重則徹夜不寐,常影響人們的正常工作、生活、學習和健康。

不寐歷史沿革

1.不寐在《內經》稱為“不得卧”、“目不瞑”。
2.《素問·逆調論》記載有“胃不和則卧不安。”
3.《傷寒論》及《金匱要略》認為其病因分為外感和內傷兩類,提出“虛勞虛煩不得眠”的論述。
4.《景嶽全書》中將不寐病機概括為有邪、無邪兩種類型。
5.明·李中梓提出:“不寐之故,大約有五:一曰氣虛,一曰陰虛,一曰痰滯,一曰水停,一曰胃不和。”
6.戴元禮《證治要訣》又提出“年高人陽衰不寐”之論。

不寐不寐與西醫病名的關係

西醫學神經官能症更年期綜合徵、慢性消化不良貧血動脈粥樣硬化症等以不寐為主要臨牀表現時,可參考本篇內容辨證論治。

不寐病因

1. 情志失常
喜怒哀樂等情志過極均可導致臟腑功能失調,而發生不寐病證。 或由情志不遂,肝氣鬱結,肝鬱化火,邪火擾動心神,心神不安而不寐。或由五志過極心火內熾,擾動心神而不寐。或由喜笑無度,心神激動,神魂不安而不寐;或由暴受驚恐,導致心虛膽怯,神魂不安,夜不能寐。
2.飲食不節
暴飲暴食,宿食停滯,脾胃受損,釀生痰熱,壅遏於中,痰熱上擾,胃氣失和,可致失眠。此外,濃茶、咖啡、酒之類飲料也是造成不寐的因素。
勞倦太過則傷脾,過逸少動亦致脾虛氣弱,運化不健,氣血生化無源,不能上奉於心,而致心神失養而失眠。或因思慮過度,傷及心脾,心傷則陰血暗耗,神不守舍;脾傷則食少,納呆,生化之源不足,營血虧虛,心失所養,而致心神不安。
4.病後體虛
久病血虛,年邁血少,引起心血不足,心失所養,心神不安而不寐。正如《景嶽全書,不寐》所説:“無邪而不寐者,必營氣之不足也,營主血,血虛則無以養心,心虛則神不守舍。”亦可因年邁體虛,陰陽虧虛而致不寐。

不寐病機

不寐的病位主要在心,與肝脾腎有關。基本病機陽盛陰衰,陰陽失交。一為陰虛不能納陽,一為陽盛不得入於陰。病理性質有虛實兩面,肝鬱化火、痰熱內擾,心神不安為實;心脾兩虛、心膽氣虛、心腎不交,心神失養為虛,但久病可表現為虛實兼夾,或為瘀血所致。

不寐診查要點

不寐診斷依據

1.輕者入寐困難或寐而易醒,醒後不寐,連續3周以上,重者徹夜難眠。
2.常伴有頭痛頭昏心悸、健忘、神疲乏力、心神不寧、多夢等症。
3.本病證常有飲食不節,情志失常,勞倦、思慮過度,病後,體虛等病史。

不寐病證鑑別

不寐應與一時性失眠、生理性少寐、它病痛苦引起的失眠相鑑別。不寐是以單純性的失眠為症狀,表現為持續的。嚴重的睡眠困難。若因一時性情志影響或生活環境改變引起的暫時性失眠不屬病態。至於老年人少寐早醒,亦多屬於生理狀態。若因其他疾病引起失眠者,則應以祛除有關病因為主。

不寐相關檢查

臨牀可檢查多導睡眠圖:1.測定其平均睡眠潛伏時間延長;2.測定實際睡眠時間減少;3.測定覺醒時間增多。

不寐辨證論治

不寐辨證要點

本病辨證首分虛實。虛證,多屬陰血不足,心失所養,臨牀特點為體質瘦弱,面色無華,神疲懶言,心悸健忘。實證為邪熱擾心,臨牀特點為心煩易怒,口苦咽乾,便秘溲赤。次辨病位,病位主要在心。由於心神的失養或不安,神不守舍而不寐,且與肝膽脾胃腎相關。如急躁易怒而不寐,多為肝火內擾;脘悶苔膩而不寐,多為胃腑宿食,痰熱內盛;心煩心悸,頭暈健忘而不寐,多為陰虛火旺心腎不交;面色少華、肢倦神疲而不寐,多屬脾虛不運,心神失養;心煩不寐,觸事易驚,多屬心膽氣虛等。

不寐治療原則

治療當以補虛瀉實,調整臟腑陰陽為原則。實證瀉其有餘,如疏肝瀉火,清化痰熱,消導和中;虛證補其不足,如益氣養血,健脾補肝益腎。在瀉實補虛的基礎上安神定志,如養血安神,鎮驚安神,清心安神。

不寐證治分類

1.肝火擾心
症狀:不寐多夢,甚則徹夜不眠,急躁易怒,伴頭暈頭脹目赤耳鳴口乾而苦,不思飲食,便秘溲赤,舌紅苔黃,脈弦而數。
治法:疏肝瀉火,鎮心安神。
常用藥:龍膽草、黃芩、梔子、澤瀉、車前子、當歸、生地、柴胡、甘草、生龍骨、生牡蠣、靈磁石
2.痰熱擾心
症狀:心煩不寐,胸悶脘痞泛惡噯氣,伴口苦,頭重,目眩,舌偏紅,苔黃膩,脈滑數。
治法:清化痰熱,和中安神。
常用藥:半夏、陳皮、茯苓、枳實、黃連、竹茹、龍齒、珍珠母、磁石。
症狀:不易入睡,多夢易醒,心悸健忘,神疲食少,伴頭暈目眩,四肢倦怠,腹脹便溏,面色少華,舌淡苔薄,脈細無力。
治法:補益心脾,養血安神。
方藥:歸脾湯加減
常用藥:人蔘、白朮、甘草、當歸、黃芪、遠志、酸棗仁、茯神龍眼肉、木香。
4.心腎不交
症狀:心煩不寐,入睡困難,心悸多夢,伴頭暈耳鳴腰膝痠軟潮熱盜汗,五心煩熱,咽乾少津,男子遺精,女子月經不調,舌紅少苔,脈細數
方藥:六味地黃丸交泰丸加減。
常用藥:熟地黃、山萸肉、山藥、澤瀉、茯苓、丹皮、黃連、肉桂。
5.心膽氣虛
症狀:虛煩不寐,觸事易驚,終日惕惕,膽怯心悸,伴氣短自汗,倦怠乏力,舌淡,脈弦細
治法:益氣鎮驚,安神定志。
方藥:安神定志丸合酸棗仁湯加減。
常用藥:人蔘、茯苓、甘草、茯神、遠志、龍齒、石菖蒲川芎、酸棗仁、知母。

不寐其他療法

不寐穴位外敷

吳茱萸9克,米醋適量,將藥搗爛後用醋調成糊狀。貼敷於兩足心的湧泉穴,24小時取下。

不寐針灸療法

(1)體針針刺神門三陰交穴位。心脾虧虛者可選加心俞厥陰俞脾俞;腎虧者選加心俞、腎俞太溪肝火上擾者選加肝俞間使、太沖;脾胃不和者選加胃俞足三里。針刺用平補平瀉,或針灸並用。
(2)耳針:穴位為皮質下、交感、心、脾、腎、內分泌、神門。每次選2—3穴,中強刺激,留針20分鐘。

不寐轉歸預後

本病的預後,一般較好。但因病情不一,預後亦各異。 病程短,病情單純者,治療收效較快外,病程較長,病情複雜者,治療難以速效。且病因不除或治療失當,易使病情更加複雜,治療難度增加。

不寐預防調護

本病證屬心神病變,重視精神調攝和講究睡眠衞生對不寐患者來説具有實際的預防意義。積極進行心理情志調整,克服過度的緊張、興奮、焦慮、抑鬱、驚恐、憤怒等不良情緒,做到喜怒有節,保持精神舒暢,儘量以放鬆的、順其自然的心態對待,睡眠反而能較好地入睡。幫助患者建立有規律的作息制度,從事適當的體力活動體育健身活動。養成良好的睡眠習慣,晚餐要清淡,不宜過飽,更忌濃茶、咖啡及吸煙,睡前避免從事緊張和興奮的活動,養成定時就寢的習慣。另外要注意睡眠環境的安寧,牀鋪要舒適,卧室光線要柔和,減少噪音,去除各種可能影響睡眠的外在因素。

不寐文獻摘要

1.《素問·逆調論》:“陽明者胃脈也,胃者,六腑之海,其氣亦下行,陽明逆,不得從其道,故不得卧也。下經曰‘胃不和則卧不安’,此之謂也。”
2.《景嶽全書·不寐》:“如痰如火,如寒氣水氣,如飲食忿怒之不寐者,此皆內邪滯逆之擾也……。思慮勞倦,驚恐憂疑,及別無所累而常多不寐者,總屬真陰精血之不足,陰陽不交,而神有不安其室耳”。《景嶽全書.不寐》引徐東皋曰:“痰火擾亂,心神不寧,思慮過傷,火熾痰鬱而致不眠者多矣。有因腎水不足,真陰不升,而心陽獨亢者,亦不得眠。……有體氣素盛偶為痰火所致,不得眠者,宜先用滾痰丸,次用安神丸清心涼膈之類。有體素弱,或因過勞,或因病後,此為不足,宜用養血安神之類。凡病後及婦人產後不得眠者,此皆氣虛而心脾二髒不足,雖有痰火,亦不宜過於攻,治仍當以補養為君,或佐以清痰降火之藥。” [1] 
3.《類證治裁·不寐》:“陽氣自動而之靜,則寐;陰氣自靜而之動,則寤;不寐者,病在陽不交陰也。” [2] 
4.《靈樞·大惑論》:“黃帝曰:人之善忘者,何氣使然?岐伯曰:上氣不足,下氣有餘,腸胃實而心肺虛,虛則營衞留下,久之不以時上,故善忘也。”
5.《重訂嚴氏濟生方.驚悸怔忡健忘門》:“夫健忘者,常常喜忘也。蓋脾主意與思,心亦主思,思慮過度,意舍不精,神宮不職,使人健忘。治之之法,當理心脾,使神意清寧,思則得之矣。”
6.《丹溪心法.健忘》:“健忘,精神短少者多,亦有痰者。戴雲:健忘者,為事有始無終,言談不知首尾,此以為病名,非比生成之愚頑不知人事者。……此證皆由憂思過度,損其心胞,以致神舍不清,遇事多忘,乃思慮過度,病在心脾。治之以歸脾湯,須兼理心脾,神寧意定,其證自除也。” [3] 
[4] 
參考資料
  • 1.    張景嶽.《景嶽全書》: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11年08月
  • 2.    林佩琴.《類證治裁》:中國中醫藥出版社,中國中醫藥出版社
  • 3.    朱震亨.《丹溪心法》:人民衞生出版社,2005年08月
  • 4.    周仲瑛.《中醫內科學》: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7年0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