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不姓

鎖定
,讀作fōu(《通志·氏族略》)或biāo(《正字通》),讀作其他均誤。
中文名
外文名
fou、Biao

不姓姓氏起源

①、系自子姓。春秋時宋微子之後有不更氏(或作不苐、不夷、不茅,不讀作fōu或biāo,更讀láng)。後簡稱不氏。
②、系自嬴姓不羹(fōu,láng),春秋時小國,嬴姓,其後以國名為氏。分為東不羹以及西不羹。東不羹在今河南舞陽西北;西不羹在今河南襄城東南。後簡稱不氏。
③、系自姬姓。春秋時魏侯之裔有不雨氏。後簡稱不氏。
④、源於羌族。羌姓有不蒙(不夢、夫蒙)氏,後簡稱不氏。 [1] 

不姓姓氏始祖

宋微子
微子,子姓,名啓,殷商貴族,殷商帝乙的長子,殷商最後一個帝辛(紂王)的庶兄,周朝初年被周成王封於商丘,建立宋國,成為周朝宋國的始祖,後世因之稱為宋微子(漢代因避漢景帝劉啓之諱,改啓為開)。
殷商末年,紂王無道,窮奢極欲,暴虐嗜殺,導致眾叛親離,國勢日衰。微子屢諫,不被採納,於是懼禍出走。周武王姬發滅商,微子自縛銜璧乞降。周公旦平定管蔡武庚叛亂後,周成王封微子於商族發祥地商丘,以示不絕殷商之祀,國號為宋,爵位為公,準用天子禮樂祭祀祖先。
微子是個勤政的君主,為殷民所愛戴。因其在商代時封國名微,姓為子,故稱微子。微子是商王帝乙之長子,紂王庶兄。微子多次親諫紂王,見“紂終不可諫”,便謀於太師箕子少師比干。箕子認為“今誠得治國,國治身死不恨;為死,終不得治,不如去”。微子便遠離紂王逃到微。“微”是微子的封國,原在今山西省潞城縣東北,後微子又遷到山東梁山西北,所以那裏也稱為“微”。周武王滅商後,微子持祭器造於武王軍門,肉袒面縛,左牽羊,右把矛、膝行而前,向武王説明自己遠離紂王的情況。周武王很受感動,乃釋其縛,“復其位如故”,仍為卿士。周公以成王命封微子國於宋,即今商丘一帶,微子成為宋國國君、始祖。
武王滅商後,微子持商王室宗廟禮器,來到武王軍營前,表示投降。他袒露上身,雙手捆縛於背後,跪地膝進,左邊有人牽羊,右邊有人秉茅,向武王請罪。武王將他釋放,恢復他原有爵位,以示寬厚為懷。
周武王去世後,周成王年少,周公旦代行當國。管國、蔡國疑之,跟武庚一起作亂,打算襲擊周成王、周公。周公奉周成王之命誅武庚,殺管叔,釋放蔡叔,仍然命微子開代殷後,奉其先祀,作微子之命以申之,國於宋。微子故能仁賢,乃代武庚,故殷之餘民甚戴愛之。
微子壽終後,葬於宋國國都商丘西南,在商丘建有微子祠
微子去世後,弟弟衍為王,就是微仲。微仲去世,兒子宋公稽立。宋公稽卒,子丁公申立。丁公申卒,子湣公共立。湣公共卒,弟煬公熙立。煬公即位,湣公子鮒祀弒煬公而自立,曰“我當立”,是為厲公。厲公卒,子釐公舉立。 [2] 

不姓姓氏郡望

汲郡,西晉泰始二年(266年)置,治所在汲縣(今河南衞輝市西南),屬司州。
北魏道武帝登國元年(386),遷郡治於枋頭(今河南浚縣枋城),孝文帝太和二年(488),郡治復遷汲縣。
北周武帝宣政元年(578),廢汲郡。
隋朝初年廢。煬帝大業三年(607),改衞州為汲郡,郡治衞縣(今河南浚縣衞賢),唐天寶至德時曾改衞州為汲郡。
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廢,地屬為義州、衞州分領。
殷末,王子比干,為紂王的兄長,因勸諫紂王被殺,葬於汲郡,其子孫居其地以守陵墓。
轄境相當今河南省衞輝、新鄉輝縣、獲嘉、修武等市縣地。其後治所、轄境屢有變遷。隋朝初年廢。大業及唐天寶至德時曾改衞州為汲郡。

不姓姓氏分佈

浙江安吉、河北邱縣、廣東茂名、河南西平、上海、甘肅玉門、台灣花蓮、新疆塔城等地均有此姓。 [1] 

不姓姓氏名人

不準:晉時汲郡人,盜掘戰國魏襄王冢,得古文竹書一車,謂之汲冢書
不雄:唐時徐州人,任防禦使朔方刺史,佐劉沔雲州
不蒙世:後秦安遠將軍。
不蒙令卿:唐武后末年河源軍大使。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