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不如意事常八九

鎖定
不如意事常八九是一個漢語成語,拼音是bù rú yì shì cháng bā jiǔ,指不合心意的事情是經常發生的,語出《晉書·羊祜傳》。 [1] 
中文名
不如意事常八九
拼    音
bù rú yì shì cháng bā jiǔ
釋    義
指不符合心願的事情經常發生
出    自
《晉書·羊祜傳》
注    音
ㄅㄨˋ ㄖㄨˊ ㄧˋ ㄕㄧˋ ㄔㄤˊ ㄅㄚ ㄐㄧㄨˇ
示    例
不如意事常八九,可與人言無二三。★《白雪遺音·南詞·十二時》

目錄

不如意事常八九解釋

指不合心意的事情是經常發生的

不如意事常八九出處

語出《晉書·羊祜傳》:“會秦、涼屢敗,祜復表曰:‘吳平,則胡自定,但當速濟大功耳。’而議者多不同。祜嘆曰:‘天下不如意,恆十居七八,故有當斷不斷。’”
西晉武帝司馬炎於公元265年即位後,三國時吳國皇帝孫皓仍佔據長江下游、福建、兩廣地區。晉武帝為了滅吳,派尚書左僕射羊祜(221——278年)都督荊州諸軍事,以決定平吳之策。
羊祜赴任後,首先推行睦邊政策,取得江漢一帶民心,隨後提出伐吳之計。羊祜分析了敵我雙方形勢,認為:如果能以梁州(今陝西)、益州(今四川)之師水陸並進,以荊楚(今湖南湖北)之兵進夏口,徐、揚、青、兗(今江蘇、山東)四州之兵進秣陵以為疑兵,一旦突破,吳內部必生離散之心,很快即可平吳。
司馬炎很贊成他的作戰方略。可是當時北方邊界時常受到侵擾、屢吃敗仗。由於有後顧之憂,朝中一時還下不了南進伐吳的決心。羊祜又上表陳述意見,認為:南平則北必定,應速決伐吳之計。對羊祜的主張,朝中議論紛紛,武帝也動搖不定,致使計劃擱淺。為此,羊祜嘆道:“天下不如意,恆十居七八,故有當斷不斷。天與不取,豈非更事者恨於後時哉!”
“天下不如意,恆十居七八”,後漸變成“不如意事常八九”,又加了“可與人言無二三”,含義發生了變化,表示不稱心如意的事不少,但能與人講的卻是不多。形容有難言之隱。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