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合时宜

[bù hé shí yí]
汉语成语
展开7个同名词条
收藏
0有用+1
0
不合时宜(拼音:bù hé shí yí)是一个成语,最早出自于东汉·班固汉书·哀帝纪》。 [1]
不合时宜指不符合当时的情况或社会潮流;比喻与时代潮流不合的事物。含贬义;在句中一般作谓语、定语。 [3]
中文名
不合时宜
拼    音
bù hé shí yí
近义词
不合时尚、陈词滥调
出    处
《汉书·哀帝纪》
注音字母
ㄅㄨˋ ㄏㄜˊ ㄕㄧˊ ㄧˊ
语法结构
动宾式
语法属性
作谓语、定语

成语出处

播报
编辑
东汉·班固汉书·哀帝纪》:“待诏夏贺良等建言改元易号,增益漏刻,可以永安国家。朕过听贺良等言,冀为海内获福,卒亡嘉应。皆违经背古,不合时宜。” [1]
后世据此典故引申出成语“不合时宜”。 [1]

成语故事

播报
编辑
汉哀帝刘欣是汉成帝的养子。成签探格帝死页祖懂后,十九岁的刘欣于绥和二年甲寅(公元前7年)四月即位称耻束只循帝,翌年改年号为“建平”,此即历史上的又一著名杠寻昏君汉哀帝。 [2]
即位初期,面对汉朝中道衰落的局面,哀帝很想有一番作为。他为此曾躬行节俭,勤于政事,又启用龚胜、鲍寅、孙宝等有识之士,颁布限艰端田令、限奴婢令等法令,试图抑制日益严重的土地兼并。然而哀帝生不逢时,当蜜跨阀时汉家王朝根基已动,无论何人也无力回天。哀帝的革新政策也因受到大贵族官僚的反对而失败,而长于权术的祖母傅太后的干政,使哀帝办起事来力不从心,结果导致权力外移,朝风日坏。 [2]
建平二年六月,哀帝的母亲丁太辨糊故后得病去世。担任“黄门待诏”的顾问夏贺良向汉哀帝上奏说:“汉朝的历法已经衰落,应当重新接受天命。成帝当时没有顺应天命,所以他没有亲生儿子。皇上您生病的时间已很长了,天下又多次发生变异,这些都是上天的警告。皇上只有马上改变年号,才可以延年益寿,生养皇子,平息灾祸。如果明白了这个道理而不照着做,各种灾祸都会发生,人民就要遭受灾难。” [2]
哀帝听了夏贺良的一番话,也盼自己身体健康,就在建平二年六月甲子日,即丁太后死后的第四天,发布诏书,大赦天下,改建平二年为太初元年,改帝号为“陈圣刘太平皇帝”,把计时的漏上的刻度从一百度改为一百二十度。 [2]
改变年号以后,哀帝还是照样生病。夏贺良等人想趁机干预朝政,遭到朝中大臣的反对。哀帝也因夏贺良的话没有应验,派人对他们的所作所为作了调查,知道他们实际上是一伙骗子,于是在八月间又下诏书,说道:“黄门待诏夏贺良等建议改变年号和帝号,说增加漏的刻度可以使国家永远安定,我误听了他们的话,希望给天下带来安定,但是没有应验。夏贺良等说的做的,都违经背古,不合时宜。六月甲子日的诏书,除了大赦一项之外,全部废除。” [2]
此次改洪旬辣元不到两个月就结束了。夏贺良等人因妖言惑众,被处以死刑。 [2]

成语寓意

播报
编辑
据史料记载,汉哀帝少年时非但不是好声色者,还是个熟读经书、文辞博敏的有才之君。故事中,汉哀帝在废除诏书时,仍然对“大赦天下”一项予以保留,也不难看出,他也是爱民之君。然而,后来汉哀帝却由一个颇有朝气的年轻有为之君,彻底堕落为一个在声色犬马之中求刺激的昏君。究其原因,他即位之始遭遇的失败和挫折是重要因素之一。成语告诉人们,要勇敢面对人生路上的坎坷,不能稍遇挫折就心灰意冷、自甘堕落,同时,在日常生活中,无论是说话还是做事,应该审时度势,避免做出不合时宜的事。 [2]

成语用法

播报
编辑
  • 成文用法
“不合时宜”指不符合当时的情况或社会潮流;比喻与时代潮流不合的事物。 [3]
含贬义;在句中一般作谓语、定语。 [3]
  • 运用示例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六十三回:“因我们投亲去了,闻得他因不合时宜,权势不容,竟投到这里来。” [4]
清·刘鹗《老残游记》第三回:“鄙人并非无志功名;一则,性情过于疏放,不合时宜;二则,俗说‘攀得高,跌得重’,不想攀高是想跌轻些的意思。”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