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不可公度性

鎖定
不可公度性,又譯“不可通約性”。從數學概念中借用過來,指不同的理論之間不存在超歷史、超文化、超傳統的共同語言。認為不同的科學理論之間“説着不同的語言”,不同的理論語言反映了我們居住的世界的不同;因而沒有一種共同的語言,具有不可通約性。 [1] 
中文名
不可公度性
定    義
不同的理論之間不存在超歷史、超文化、超傳統的共同語言
別    名
不可通約性

目錄

不可公度性簡介

“不可公度性”一詞譯自英文incommensurabili-ty,也有譯作“不可通約性”的,英文的這個詞16世紀中葉來自拉丁文。這本是一個數學概念,意思是説兩個以上的數不能被同一個有理數整除,則它們就是不可公度的。後泛指比較沒有共同的基礎、尺度和標準。

不可公度性應用

1962年,美國科學史家托馬斯·庫恩出版了他的《科學革命的結構》一書,借用這個詞來指稱他所理解的科學革命。據他説,一場科學革命的前後,兩個科學家羣體各自擁有的“範式”(paradigms)之間是不可公度的。“範式改變的確使科學家對他們研究所及的世界的看法變了”,科學家世界轉變的基本原型類似於視覺格式塔轉換,“在革命之後,科學家們所面對的是一個不同的世界”,“革命之前科學家世界中的鴨子到革命之後就成了兔子”。到2008年,庫恩的這部著作已經有了27種語言的譯本,發行逾百萬冊,他的這個觀點在全世界產生了廣泛而持久的影響。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