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不其

(地理行政區劃)

鎖定
初為山名,即今嶗山,後又成為縣名、侯國名、社名、鄉名。秦始皇帝二十六年(公元前221),置不其縣(青島市城陽區城陽街道城陽、城子、寺西三村交匯處),屬琅琊郡。大致包括了今青島市市南區、市北區、李滄區、嶗山區、城陽區及即墨區南部。
中文名
不其縣
行政區類別
縣(市)
所屬地區
山東省,青島市
地理位置
青島市城陽區城陽街道城陽、城子、寺西三村交匯處
秦置不其縣。到漢呂雉七年(公元前181年),太后呂雉封宗親呂種為不其侯,歷史上開始出現不其侯國。
太始四年(公元前93年)夏四月,漢武帝巡幸不其縣。西漢將不其縣改屬琅琊郡。
東漢建武六年(公元30),復置不其侯國.。
東漢光和年間(178~183)至三國,不其縣屬東萊郡。
晉武帝咸寧三年(公元277年)置長廣郡,不其縣為郡治。
劉宋明帝泰始四年(公元467年),為東青州治。同年,北魏攻克不其,長廣郡屬光州。
北齊天保七年(公元556年)廢不其縣。
隋開皇十六年(596),復置不其縣,但當年便廢除,併入即墨縣。
唐、宋時期,城陽隸屬關係未變,仍屬萊州即墨縣。
明王朝建立後,域內城陽社、北曲社、不其社屬即墨縣裏仁鄉,温良社屬即墨縣仁化鄉。
1392年(明洪武二十五年),即墨縣裏仁鄉設軍屯5處,城陽社設軍屯1處置軍户,這是城陽地區居民和居民姓氏來源之一。明洪武(1368-1402)、永樂(1403-1425)年間,雲南等外地移民遷城陽立村者甚眾。
清襲明制,城陽社、北曲社、不其社、温良社隸屬關係未變。
1912年,中華民國建立後,改鄉社製為區鄉制,城陽鄉、不其鄉屬即墨縣裏仁區,温良鄉屬即墨縣仁化區。
1928年,城陽鄉改設城陽鎮
1943年7月,中共即墨縣委建立中共即墨縣第五區區委和區公所,城陽鎮、不其鄉、温良鄉屬五區民主政府。
1945年8月,城陽鎮、不其鄉、温良鄉改屬即墨縣城陽區民主政權。
1949年6月,城陽地區解放,中共即墨縣委建立中共城陽鎮委、鎮公所,城陽鎮成為即墨縣的建制鎮。
1950年10月,即墨縣城陽區撤銷建立即墨縣第七區,1955年10月又改稱即墨縣仲村區。
1956年3月,即墨縣城陽鎮和仲村區合併成立即墨縣城陽區,形成了現時的轄區範圍。
1958年9月,以城陽區轄區成立即墨城陽人民公社。
1961年3月,城陽人民公社由即墨劃歸青島市嶗山郊區,11月改稱嶗山縣城陽人民公社。
1984年6月,撤銷嶗山縣城陽人民公社設立嶗山縣城陽鎮。
1988年12月改稱嶗山區城陽鎮。
1994年5月,設立青島市城陽區,城陽鎮整建置劃歸城陽區。
2001年6月13日,撤銷城陽鎮,設立城陽區城陽街道辦事處。“不其”與許多青島市區內的老地名一樣,漸漸成為歷史名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