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漢語俗語)

鎖定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拼音:bù rù hǔxué,yān dé hǔzǐ)是一則來源於歷史故事的複句成語,該成語最早出自於《後漢書·班超傳》。 [1]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原義為不敢進入虎穴,就不能捉到小老虎。後比喻不親臨險境就不可能取得成功。也比喻不進行認真的實踐就不可能得到真相。該成語一般獨立成句,有時也作謂語、定語。 [1-2] 
中文名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外文名
Nothing venture, nothing gains [3] 
拼    音
bù rù hǔxué,yān dé hǔzǐ
近義詞
捨不得孩子套不住狼
反義詞
前怕狼,後怕虎膽小如鼠
出    處
《後漢書·班超傳》
語法結構
複句式
成文用法
獨立成句或作謂語定語分句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成語出處

《後漢書·班超傳》:“超曰:‘不入虎穴,不得虎子。當今之計,獨有因夜以火攻虜,使彼不知我多少,必大震怖,可殄盡也。’” [1]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成語故事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公元73年,東漢明帝之時,豐車都尉竇固奉命征伐匈奴,四十一歲的班超被任命為假司馬(即代理司馬之職)。在這次征伐中,班超立了戰功,深受竇固賞識,因此竇固派他和從事(參謀)郭恂一起出使西域。
班超帶了三十六名勇士,首先來到鄯(shàn)善國。鄯善國王開始時對他們非常尊敬,禮節也很周到,但是沒過幾天,就變得冷淡起來。班超對手下説:“這必定是北方匈奴的使者來了,鄯善國王態度搖擺不定,還在狐疑之中。”
於是班超把接待他們的人叫來,故意騙他們説:“匈奴使者已經來了幾天,此時住在哪裏?”那個人非常惶恐,不得不説出了實際情況,班超的判斷果然準確無誤。班超把這個人禁閉起來,然後把三十六名勇士全部召集在一起,跟他們一同喝酒,喝得暢快的時候,班超故意激怒他們,説道:“你們和我都在這極遠的地方,只有建立大功,才能求得富貴。現在匈奴使者來到這裏不過幾天,鄯善國王對我們的禮節和敬意就中止了。如果鄯善國王逮捕我們,並把我們送給匈奴,那麼我們連屍骨都會被豺狼吃掉。你們看,我們應當如何是好?”
那三十六名勇士都説:“現在處於危急關頭,我們無論是生是死,都聽從司馬您的命令。”於是班超下定決心,説道:“若不進入老虎洞,就不能捉到小老虎。事到如今,只有一計可行,我們趁着黑夜,用火攻擊匈奴使團,讓他們不知道我們有多少人,這樣他們必會非常震驚,我們也就可以把他們全部消滅。消滅了這些敵人,鄯善國王就會嚇破了膽,我們也就大功告成,功業也得以建立了。”
三十六位勇士説道:“這件事應與從事郭恂商量一下。”
班超憤怒地説:“是兇是吉就決定於今天。郭恂不過是個文弱而又庸俗的官員,聽到這個計劃必然害怕,從而泄露我們的計謀,這樣我們就會白白送命,這豈是大丈夫所為!”
於是眾人同意班超的看法。當天夜裏,班超率領眾人前往匈奴
使團所在地。當時恰好颳起大風,班超命令十個勇士拿着戰鼓,藏在匈奴使者的房舍後面,並和他們約定,只要看見火燒起來,就擂起戰鼓大聲呼喝。其餘的勇士則都拿着武器,埋伏在大門兩側。接着班超順着風勢把火燒起來,頃刻之間戰鼓齊鳴,殺聲四起。匈奴人驚慌失措,亂成一團。班超親手殺死三個敵人,勇士們殺了匈奴使者和隨從三十多人,其餘一百多人都被燒死。
第二天,班超把這件事告訴郭恂。郭恂聽後大驚失色,隨後又有一些心動,不由得在臉上流露出來。班超察言觀色,馬上對他説:“從事雖然沒有參加行動,但我怎會獨佔功勞呢?”郭恂聽了這話非常高興。
接着,班超召見鄯善國王,並把匈奴使者的頭顱給他看,鄯善國王及其臣民為之震驚。班超曉諭並且撫慰他們,於是國王終於決定靠向漢朝一邊,並把自己的兒子送到漢朝去當人質。
班超返回之後,將這一切告知竇固,竇固大為驚喜,如實彙報給明帝。明帝非常欣賞班超的膽色氣節,詔告竇固:“既然有班超這樣的官吏,為何不派遣他而還要尋找其他人呢?現在以班超為軍司馬,讓他再接再厲,繼續未竟的功業。”於是班超再次接受出使西域的命令,竇固想要增加他的隨從兵士,班超卻説:“我只願意率領本部三十餘人,就足夠了。如果發生了什麼事,隨從太多,反而會成為負累。”就這樣,班超再次踏上征途,走向西域。 [4]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成語寓意

不經歷最艱苦的實踐,就不能取得真知,不能認識事物或取得重大的成就。只有勇敢地親臨危險的境地,經歷與眾不同艱苦的生活體驗,才有機會得到別人所不能得到的東西,積累不同凡響的經驗。有的人雖很想成功,但沒有勇氣和決心去經歷艱苦的實踐經驗,去親臨危險境地,所以,他錯過了很多可以幫助他成功地從危險境地裏吸取的經驗,他也只能停留在想要成功的渴望上。成功是留給有勇氣有冒險精神的敢於付出行動的人,要想得“虎子”就得勇敢的“入虎穴”。 [5]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成語運用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成文用法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比喻不經歷艱險,就不能取得成功。也比喻不大膽實踐,就不能認識事物。該成語多用為俗語、名句被引用,置於“常言道”“俗話説”一類話後面。常獨立成句,也作謂語、定語、分句。 [1-2]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運用示例

唐·皎然《詩式·取境》:“夫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取境之時,須至難、至險,始見奇句。” [1]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七〇回:“劉封曰:‘軍上力困,可以暫歇。’忠曰:‘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1] 
王火《戰爭和人》(二)卷六:“危險當然總是有的,但‘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不冒點險,怎能飛出‘孤島’去呢?” [1] 
葉永烈《科學福爾摩斯》:“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要揭開燈塔的秘密,就必須設法進入燈塔。” [1] 
參考資料
  • 1.    許振生主編;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編.新華成語詞典[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2.01:71
  • 2.    周宏溟編著.九用學生成語大詞典[M].上海:學林出版社,1999.08:606-607
  • 3.    喻家樓編著. 漢語成語英譯詞典[M]. 合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出版社, 1998.11:39
  • 4.    《國學典藏》叢書編委會編著.文字上的中國 成語[M].北京:中國鐵道出版社,2018.01:36-37
  • 5.    陳營編著.開闊閲讀 讓孩子更聰明的成語故事 中華成語故事[M].長春:北方婦女兒童出版社,2014:158-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