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不似似之

鎖定
不似似之,中國美學史用語。
中文名
不似似之
類    型
中國美學史用語
定    義
藝術形象表現生活形象的特點
例句
南朝謝赫在繪畫“六法”中已提出“應物象形”,認為藝術形象應依存於事物形象。明沈琢最早提出“似而不似,不似而似”(《畫座》)説。清石濤進一步認為,“名山許遊未許畫,畫必似之山必怪。變幻神奇懵懂間,不似似之當下拜。”(《大滁子題畫詩跋》卷一)以畫山為例,認為畫山應似此山,又不盡似此山,“遺貌取神”而達到“不似似之”。這一理論反映了他們對藝術的本質特點的認識。 [1] 
參考資料
  • 1.    金炳華等編,哲學大辭典(修訂本) (上、下冊),上海辭書出版社,2001年06月第1版,第12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