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鎖定
下,現代漢語規範一級字(常用字),讀作xià。最早見於甲骨文 [1]  六書屬指事字。甲骨文和金文的“下”字上面是一長橫,下面是一短橫。長橫是基準線,短橫在基準線下,指低於基準線,也就是下邊。其本義為位置在低處的,跟“”相反;引申為低,又引申為由高處到低處,還引申為降下、落下等。 [2] 
中文名
拼    音
xià
部    首
五    筆
ghi [3] 
倉    頡
MY [3] 
鄭    碼
AID
字    級
一級字(0030) [4] 
注    音
ㄒㄧㄚˋ [3] 
總筆畫
3
筆順編號
124 [3] 
四角碼
10230 [3] 
統一碼
U+4E0B [3] 
平水韻部
上聲二十一馬 [5] 
結    構
單一結構(獨體字 [3] 

文字源流

“下”,指事字。甲骨文、金文的“下”字作“𠄟”,上面是一長橫,下面是一短橫。長橫是基準線,短橫在基準線下,指低於基準線,也就是下邊。金文承襲甲骨文作“𠄟”。春秋文字或添一豎畫作“下”,為篆隸所本。戰國文字大多沿襲春秋文字作“下”,或上添一短橫為飾筆;或作“丅”,省去下面一短橫。秦代文字沿用戰國時期作“下”的寫法,只是豎畫作彎曲狀。漢代文字則又將彎曲的豎筆改回為直筆。小篆把小橫豎起來與長橫垂直。隸書在豎畫的右邊加點。楷書筆畫化。現代漢語統一規範簡化為“下”。
“下”字的本義是下面、下邊,即位置處於低處。引申為低;又引申為由高處到低處;還引申為降下、落下。又用作量詞 [1]  [6-7] 
“下”字體演變圖

詳細字義

詞性
釋義
英譯
例詞
例句
名詞
下面,位置在下
below;under;underneath
下元;下溜頭;下江先生;下眼相看;下路人
在南山之下。——《詩經·召南·殷其靁
下聲肆。——《周禮·典同》
ground
下鬼;下世;下土;下都
西南四百里,曰崑崙之丘,是實為帝之下都。——《山海經·西山經》
指下巴
the lower jaw
下吧;下嗑子

臣下;百姓;羣眾
the masses;inferior
全國上下;下民;下比
於是乎下陵上替,能無亂乎?——《左傳·昭公十八年》
方面
side
兩下里
忽然見林南下有一股子黑氣,骨都都的冒將上來。——《西遊記
下一次
the next time
下不為例

特指湖澤
lake

帝曰:“疇若予上下草木鳥獸”。——《尚書·舜典》
地表之下
underground

夫子疾,莫養於下,請以殉葬。——《禮記》
裏面
inside

眾軍心下大亂,不敢交戰,各自奔走。——《三國演義
舊時時間單位,相當於“點”
o’clock

三下一刻了。——《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
指時間、處所、範圍
time;place;area;scope;field

及郡下。——晉·陶淵明《桃花源記
位在下的人
subordinate
與其羣下
不恥下問。——《論語》
不忍為之下。——漢·司馬遷《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
動詞
下來
descend
下世;下山;下樓;下凡;下帷
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左傳》
落下;降下
fall
下火;下雨;下雪;下雹子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唐·李白《望廬山瀑布
離開
get out
下榻;下翻;下席;下番;下餉

彎屈
bow
下頭;下腰
魏延平日恃功務高,人皆之下。——《三國演義》
卸下
take off
下門
下擔捋髭鬚。——《樂府詩集·陌上桑》
放入;投入
put in
下采;下埽;下釀

施行;使用
apply;use
下火文

完成;結束
finish;end
下架;下稍頭

遞送
send;deliver
下插定;下小茶;下究;下話

發表、宣告
issue
諭旨將下;下指示;下令;下戰書
令初下。——《戰國策·齊策》
去;到
go to
水陸俱下
順江東下。——宋·司馬光《資治通鑑》
常指從北到南、從上游到下游、從城市到鄉下、從上層到基層

下番;下坂走丸

做飯
cook
下餃子;下麪條;下湯圓
等我裏頭趕着給你老炸點兒鍋渣麪筋,下點兒素面你吃。——《兒女英雄傳》
指某些動物生產;養;生
lay
下仔;下小豬;下一窩狗崽

從事棋類活動時,舉手着子
play
下着

奪得、攻取、佔領或攻佔
capture
連下數城
皆下之。——《史記·陳涉世家》
歇宿;收留
stay]
下人;下處;下店
徐孺下陳蕃之榻。——唐·王勃《滕王閣序》
官人要下呵,俺這裏有乾淨店房。——元·王實甫《西廂記》
以菜餚佐食
go with
下飯;下口;下酒物

投降
surrender
下氣;下腰
吾恐不能守矣,欲以城下,何國之可下?——《韓非子》
居人之下;謙讓
modestly decline
下人;下顧;下氣
寇恂相下之義,以濟國事。——《三國志》
安扎
camp

各依本方下營。——三國·諸葛亮《兵要》
beat;clap

撫尺一下。——《虞初新志·秋聲詩自序》
薄暮下管鍵。——清·方苞《獄中雜記》
形容詞
身分、地位低
lower]
下役;下作;下番;下人
吾羞,不忍為之下。——《史記》
幼小
young
上下

次序或時間在後
latter;next
下稍頭;下古;下半世;下回
上下同欲。——《孫子·謀攻》
低於,少於
inferior
下節;下中;下考

量詞
表示動作的次數

下子;敲了幾下門;搖了幾下旗

表時間的單位,猶言點

下子

[2-3] 

古籍解釋

説文解字

【卷一】【丄部】
底也。指事。下,篆文丅。胡雅切。注:(古文二)𠄟(下)二(上)。 文四,重七 [3] 

説文解字注

底也。底當作氐。广部曰:底者,山凥也。一曰下也。許氏解字多用轉註。轉註者,互訓也。底雲下也,故下雲底也。此之謂轉註。全書皆當以此求之。抑此底字當作氐。广部“一曰下也”四字,疑後人所綴。何者?許書無低字。日部昏下曰從氐省。氐者,下也。正與此下者氐也為轉註。上,高也。下,氐也。高氐亦正相反相對。今本氐篆解雲至也,亦當本作下也。如是正之,乃見許氏發揮轉註之恉。有好學深思者,當能心知其意也。從反𠄞為𠄟。有物在一之下也,此古文下本如此。如字從古文下是也。後人改為丅,謂之古文,則不得不改丅為下,謂之小篆文矣。胡雅、胡駕二切,古音在第五部。
(丅)篆文下。今各本篆文作丅。後人所改。 [3] 

康熙字典

【子集上】【一字部】下 ·康熙筆畫:3 ·部外筆畫:2
〔古文〕丅𠄟。《廣韻》:胡雅切。《集韻》《韻會》《正韻》:亥雅切,𡘋遐上聲。在下之下,對上之稱。《易·乾·文言》:本乎地者親下。
又《説文》:底也。《玉篇》:後也。
又賤也。
又《儀禮·士相見禮》:始見於君,執摯至下。鄭注:下謂君所。賈疏:不言所而言下者。凡臣視袷已下,故言下也。
又《集韻》《韻會》:𡘋亥駕切,遐去聲。《正韻》:降也,自上而下也。《易·屯卦》:以貴下賤。《詩序》:君能下下。
又《爾雅·釋詁》:下,落也。郉疏:下者,自上而落也。草曰零,木曰落。
又去也。《周禮·夏官·司士》:歲登,下其損益之數。
又《韻補》:葉後五切,音户。《詩·召南》:於以奠之,宗室牖下。與女葉。吳棫曰:毛詩下字一十有七,陸德明皆此讀。《𨻰第·古音考》:與吳同。
又葉胡佐切,音賀。曹丕《寡婦賦》:風至兮淸厲,隂雲曀兮雨未下。伏枕兮忘寐,逮乎朝兮起坐。
考證:《爾雅·釋訓》:下,落也。謹照原書釋訓改釋詁。 [3] 

方言音韻

◎贛語:hra5
◎客家話:[梅縣腔] ha1 ha3 ha5 [寶安腔] ha3 | ha1 [客英字典] ha5 ha1 [東莞腔] ha3 ha5 [沙頭角腔] ha5 ka1 ha1 [陸豐腔] ha6 [海陸腔] ha1 ha6 [台灣四縣腔] ha1 ha5 [客語拼音字彙] ha1 ha4 ka1
◎粵語:haa5 haa6
◎潮州話:hia6 ê6
◎韓語:HA 하
◎越南語:hạ [8]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中國大陸——中國台灣——中國香港——日本——韓國字形對比 中國大陸——中國台灣——中國香港——日本——韓國字形對比

書寫演示

“下”字書寫筆順:橫、豎、點 “下”字書寫筆順:橫、豎、點

書法欣賞

“下”字各體書法

音韻彙集

字頭
韻書
小韻
聲調
韻目
字母
韻部
聲類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擬音
廣韻


開口呼
全濁
胡雅切/胡駕切
ɣa


開口呼
全濁
胡駕切/胡雅切
ɣa
集韻



合口呼
全濁
後五切
ɣo



開口呼
全濁
亥雅切
ɣɪa



開口呼
全濁
亥駕切
ɣɪa



開口呼
全清
居迓切
kɪa
韻略








亥雅切









亥駕切

增韻








侯古切









亥雅切









胡駕切

中原音韻

去聲
家麻
家麻



全清

xia
中州音韻


去聲
家麻






奚價切

洪武正韻



全濁
侯古切
ɣu



全濁
亥雅切
ɣa



全濁
胡駕切
ɣa
分韻撮要

陽去
第二十六家賈嫁






[9-10]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