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下龍灣

鎖定
下龍灣(英語:Ha Long Bay,法語:Baie de Ha-Long,越南語:Vịnh Hạ Long)位於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廣寧省下龍市,毗鄰海防市錦普市與雲屯區,是典型的石灰岩喀斯特地貌海灣,佔地約1553平方千米,山海風光秀麗迷人,景色似桂林山水,聞名遐邇,為旅遊勝地,有“海上桂林”的美稱。主要景點有天堂島巡洲島吉婆島天宮洞鬥雞石 [7] 
下龍灣在地質歷史時期經歷了長期的地質地理變化,並在與當地熱帶濕潤季風氣候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了獨特的喀斯特地貌景觀並發展出了豐富的生物多樣性與繁榮的古代文化,後來成為越南古代興建商業港口與近代抗擊列強侵略的重要地點,在越南經濟社會與國防安寧的發展事業中有着重大戰略位置,至今還保留着其獨特豐富的文化本色 [7] 
1962年,越南文化通訊部將下龍灣評為國家級名勝古蹟。1994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下龍灣作為自然遺產列入《世界遺產名錄》。2000年,下龍灣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再次確認為世界自然遺產。2011年11月12日,下龍灣入選“世界新七大自然奇觀”榜單 [1] 
中文名
下龍灣
外文名
Ha Long Bay
Baie de Ha-Long
Vịnh Hạ Long
地理位置
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廣寧省下龍市
氣候條件
熱帶季風氣候
開放時間
全年全天開放 [4] 
景點級別
越南國家級名勝古蹟
佔地面積
約 1553 km²
著名景點
天堂島
巡洲島
吉婆島
天宮洞
鬥雞石等
地質地貌
喀斯特地貌 [3] 
岩石類型
石灰岩 [3] 
收錄時間
1994年 [1] 
拓展時間
2000年 [1] 
管理機構
下龍灣管理委員會、下龍市人民委員會 [6]  [8] 
景點稱譽
海上桂林 [7] 

下龍灣歷史沿革

下龍灣地質溯源

下龍灣喀斯特地貌 下龍灣喀斯特地貌
下龍灣是典型的石灰岩喀斯特地貌海灣,其經歷了至少5億年的造山、海進和海退等各種地質運動。最顯著的地質歷史事件發生在過去1000年中,包括海平面上升,灣區升高,以及形成珊瑚礁、純淨藍色高鹽海水的強烈侵蝕作用。海水的侵蝕作用對岩石有較好的雕刻效果,使其具有奇異的美麗。現今的下龍灣是漫長的地質演化過程的結果,它受到許多因素的影響,這使得參觀下龍灣的遊客不僅可以欣賞到世界自然奇觀之一,還可以欣賞到一座在過去3億年中一直露天自然保存的珍貴的地質博物館 [3] 
下龍灣所處地區不同時期地質歷史事件
時間
地質歷史階段
地質歷史事件
公元前5.7~5億年
寒武紀初期
下龍灣所處地區以大陸為主,受雨水侵蝕。
---
寒武紀末期
下龍灣所處地區被海水淹沒,下龍灣開始形成。
公元前5~4億年
奧陶紀與志留紀
下龍灣所處地區及整個越南東北部受強烈板塊運動變為深海。
---
志留紀末期
下龍灣所處地區經歷逆向運動形成水下山脈。
公元前4.2~3.4億年
志留紀末期至
泥盆紀全期
下龍灣所處地區為廣闊大陸,受炎熱乾燥氣候強烈侵蝕。
---
泥盆紀末期
下龍灣所處地區及整個越南東北部因板塊強烈運動隆起。
公元前3.4~2.4億年
石炭紀與二疊紀
下龍灣所處地區重新變為淺海,石灰岩岩層形成。
公元前6700萬年
白堊紀末期
下龍灣所處地區受強烈造山運動影響成為多山大陸內部地區。
---
古近紀中期
下龍灣所處地區造山運動保持連續穩定,強烈侵蝕過程開始,數百萬年後形成半高地地貌形態,海拔降至與今相近程度。
公元前2600-1000萬年
新近紀
下龍灣所處地區逐漸形成坳陷窪地。
公元前200萬~9000年
第四紀更新世
下龍灣所處地區石灰岩含量豐富地區侵蝕溶解活動加劇,石灰岩平原形成進入最活躍階段。
公元前6.8萬~9000年
更新世中後期
下龍灣所處地區逐漸形成溶洞和石窟。
---
早全新世
下龍灣所處地區山脈逐漸被海水淹沒形成現今島嶼,石灰岩侵蝕持續加大裂縫逐漸形成現今景觀。
公元前9000~5000年
全新世
下龍灣所處地區海平面明顯上升。
公元前5000~2000年
下龍灣所處地區海平面上升基本達到峯值,下龍灣現今狀態逐漸形成。
公元前2000~1000年
下龍灣所處地區海平面不再上升,當地人類文化開始發展。
---
晚全新世初期
下龍灣所處地區海平面再次升高,形成了由河道和溪流組成的沼澤地,並在岩石上形成現今可見水痕。
參考資料: [3] 

下龍灣古代文化

  • 綜述
下龍灣是越族古代人居住的搖籃之一。許多考古證據表明,從大約11000年前的全新世開始,吉婆島至下龍灣地區隨着海平面的變化催生出了賽洳文化、丐漂文化、下龍文化等豐富的古代文化 [3] 
  • 賽洳文化(Soi Nhu Culture)
賽洳文化大約存在於公元前16000~5000年的下龍灣及拜子龍灣地區,主要遺址存在於迷宮、仙翁、天龍等洞穴,主要遺物包括山螺螄、溪螺螄、其他淡水軟體動物化石及粗疏的勞動工具等。賽洳文化系居民的主要謀生方式為撈螺螄,摘拾野果,挖樹植根,捕捉魚類以及軟體動物。該系文物沉積層的構造物主要是山螺螄(Cyclophorur)、溪螺螄(Melania)以及一些其他淡水軟體動物的化石。相較越南同期其他地區如和平,北山等地的文化,賽洳文化處在濱海環境,居民可能對海洋更親近,更早接觸並更多更直接受其影響 [3] 
  • 丐漂文化(Cai Beo culture)
丐漂文化大約存在於公元前5000~3000年的下龍及吉婆島地區,是連接賽洳和下龍文化中間階段,主要遺址存在於甲口,何間等地。丐漂文化系居民的主要謀生方式除了打獵摘果以外還有向海洋進行一定的開發。丐漂文化的存在是肯定古越人祖先很早與海洋接觸的第一證據,並且該文化擁有一段發展繁盛時期,將各異的文化要素、色態匯聚到越南及東南亞區域的長久傳統文化體系之中 [3] 
  • 下龍文化(Ha Long Culture)
下龍文化大約存在於公元前2500~1500年前的下龍灣地區,其分為初期及後期兩階段。
下龍文化初期的發展是全新世中期,約公元前4000~3000年的發生的海進運動的直接結果。這次海進導致丐漂文化系居民的生活環境大幅改變,其居民羣體的主要部分沿着下龍灣及拜子龍灣的石島系統朝東北方向遷移,最終定居於海寧(今芒街市)的沿海地區,逐漸形成下龍文化系的初期類型。此階段當地居民的主要生活方式為打獵,摘拾並照北山人磨具製作傳統來發展其技術,勞動工具,瓷器製作技術等 [3] 
下龍文化後期的發展則是在公元前約2000~1000年發生的海退運動的結果。下龍文化系末期的一部分居民移居至北部山區中游與平原地區。該階段居民的居住地比較多樣化,包括海邊的一些溶洞、山腳處,但主要居住在海邊的沙丘,梯田和平地。居民的主要謀生方式仍以海洋開發為主,但也發展出了一定的精巧勞動工具製作技術,如鋸子光磨術,各種具有下龍文化系特徵的特色石料工具如有肩頭的斧、錛、鬆散陶器等在此階段被生產出來,成為下龍文物的代表。眾多石造工藝品的發現證實了東南亞古代的和平文化(約1萬年前興起)曾發展至此,還有特定下龍文化的遺物。下龍文化系對越南古文明有特別的位置,是古代越南民族建國、護國曆史的遺蹟 [3] 

下龍灣社會歷史

下龍灣船隻航行 下龍灣船隻航行
下龍灣是越南自從12世紀至18世紀第一古商港的興建地方。據《大越史記全書》記載,1149年春二月,暹羅等三國的商船進入下龍灣,申請在當地留下進行商業活動,便於海島建立莊點,稱為雲屯,以便售購珍貴貨物與贈獲地方產物 [3] 
下龍灣見證着古時越南軍民抗擊入侵的英雄事蹟,包括吳權將軍於公元938年在白騰江、黎環將軍於公元981年在六門,陳興道和陳慶餘於1288年在雲屯海灣領導當地軍民抵抗入侵取得三大勝利,以及越南民族抗法、抗美的許多戰績。歷史上,在這裏多次發生越南反抗強鄰的海戰。先後在三場戰爭中,越南軍隊利用這些小島之間迷宮般的水道,阻止敵人登陸。1288年,陳興道將軍曾於此阻止蒙古艦隊。然而在越南戰爭期間,許多島嶼之間的航道被美國海軍大布置了大量水雷,有些地方至今仍對航行具有一定威脅 [2] 
下龍灣在越南經濟社會、國防安寧的發展事業中有着重要的戰略位置。現今下龍灣留存的漁民村落中還保留着富於下龍本地文化價值的獨特豐富的文化本色。漁民羣眾的民間文化寶庫多彩多樣。這裏的歌謠、俗語、成語等反映漁民的情感,傳代生產經驗,其柔軟,親切,又曲折,深刻。婚禮歌,男女對唱,海呼調是本地的非物質文化特色。漁民的信仰,習俗也很豐富,具有平日經濟生活的典型性。下龍漁村文化價值還是各位科學研究人員的重點研究對象,是各位民族文化傳統尊崇與愛護者的一塊寶地 [2] 

下龍灣地理環境

下龍灣位置境域

下龍灣地理位置 下龍灣地理位置
下龍灣位於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東北部廣寧省下龍市,毗鄰海防市錦普市與雲屯區,位於東經106°55'至107°37'以及從北緯20°43'至21°09'之間,位於距離越南首都河內150千米、距離海防市東南方約164千米處。下龍灣西起廣寧省安興縣,經下龍市,錦普市至雲屯區,南部和東南部靠近南海,北臨下龍市,西南和西面靠近海防市吉婆島。整個海灣有約120千米長的海岸線,總面積約1553平方千米,擁有約2000個小島,其中包含775個小島的約434平方千米的中心區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劃為世界自然遺產保護區,其核心區由69個點分隔,範圍延伸至錦普市光亨坊及周邊地區 [2] 
下龍灣世界自然遺產區(即第一保護區核心區)經西面的木頭島,南面的三窖湖和東面的貢西島三點為界線。第二保護區中間區被確定於沿着18A號公路從蓋贊B12油庫到錦普市光亨坊第十一號里程碑的海岸線。第三保護附近區是中間區圍繞的海域和陸地區,其中包括海防市吉婆島國家公園的相連海域 [2] 

下龍灣地質地貌

喀斯特峯林與峯叢 喀斯特峯林與峯叢
下龍灣為典型的石灰岩喀斯特地貌,存在着多種多樣的峯叢,峯林式喀斯特岩石地形。峯叢式喀斯特岩石地形包括一叢並肩的約100米,最多有200米高峯頂的圓錐形石灰岩峯;峯鈴式喀斯特岩石特徵為隔壁各峯造成陡峭石塔,大多數石塔有50米至100米高,其高度及寬度之間大約在6米左右 [2] 
下龍灣的喀斯特石灰岩平地是地面較平坦的廣闊石灰岩盆地,其形成過程各異,如由各地壕陷落各有關建造由暗地江河谷洞頂部的陷落,由各層不能融化但被強烈滅磨的石灰存在於更高的喀斯特岩石區之間圍繞而成等。這些平地經常出現淹水情況 [2] 
下龍灣有多種多樣的喀斯特岩石溶洞系統,主要分為三類。第一類為古老暗地溶洞遺蹟,如三宮洞,樓閣洞,天宮洞,木頭洞,天龍洞等;第二類為喀斯特岩石基地溶洞,如貞女洞,浦濃洞,仙翁洞,空內洞等;第三類為弧形口巖洞,如連串三條坑的三湖洞,串洞和三坑洞等。下龍灣喀斯特岩石有全球性,有地貌科學基礎性質。地質環境還是為下龍灣其他價值如多樣生態,考古文化和其他人文價值作為發生基礎 [2] 

下龍灣氣候特徵

下龍灣地區的氣候屬於潮濕的熱帶季風氣候,其兩期分明,夏季濕熱、多雨;冬季乾燥寒冷,幹、雨季明顯。每年11月至翌年4月為乾季,5月至10月則為雨季,雨季多有大雨和暴雨,氣温高,濕度大。下龍灣地區年平均温度約15℃至25℃,每年雨量均達2000至2200毫米,有着典型的全日潮,其幅度在約3.5至4米之間,海水鹽度分佈於31至34.5‰之間,在雨季稍低些。下龍灣每年11月至次年2月氣候最為宜人,是最適宜前往旅遊的時間 [2] 

下龍灣人文狀況

下龍灣海上居民 下龍灣海上居民
在下龍灣的1969個島嶼中只有大約40個有人居住,這些島嶼面積從數萬公頃到數千公頃不等,主要分佈在下龍灣的東部與東南部。成千上萬的村民開始在這些原始的島嶼上定居、建立新社區。下龍灣約有人口1540人,居民大多生活在由輪胎和塑料壺支撐的小船和木筏上,以方便捕魚和養殖。魚需要每隔一天喂一次長達三年,最終以每公斤高達300000越南盾的價格賣給當地的海鮮餐館。現今由於新的旅遊業務,下龍灣居民的生活有了很大改善。下龍灣周圍漂浮村莊的居民現在為遊客提供出租卧室、乘船遊覽和新鮮海鮮餐點。雖然這是一種與世隔絕、揹負重擔的生活方式,但對於其他下龍灣島嶼的居民來説,漂浮的村莊居民被認為是富有的 [2] 
到19世紀為止,下龍灣一直被中國和越南的海盜利用,但到20世紀在下龍灣島嶼居住的人民還是有限。沿着海灣岸邊有不少人靠着下龍灣的船運和漁業維生,旅遊業對其也很重要,部分原因是有人渴望見到傳説中的塔拉斯各怪獸,但為促進經濟成長而增建工廠及住宅區的計劃遭到了來自保護海灣生物與自然景觀方面的阻力 [2] 

下龍灣自然資源

下龍灣地質資源

下龍灣地區有着豐富的地質資源,包括無煙煤、褐煤、油頁岩、石油、磷酸鹽、石灰石和水泥添加劑、高嶺土、硅砂、白雲石、外源成因型石英岩以及熱液成因型銻礦、汞礦等礦產資源以及地表水、地下水和熱礦泉水等水資源。
下龍灣除了擁有豐富的地質資源外還具有巨大的地質歷史價值,這是根據其地質演化歷史價值和喀斯特地質地貌價值的兩方面來評價。建造歷史價值方面,科學研究認為下龍灣經歷了至少5億年的地質演化,包括多次海進、海退、造山、沉沒等運動,還留存造山過程的痕跡,具有巨大地溝,古老地壘與地壕構造;下龍灣區域曾在奧陶紀與志留紀時期是深海,在石炭紀與二疊紀是淺海,在古近紀末新近紀初是陸岸沿海,並在第四紀經過幾次海進;在第三紀歐洲以及全球氣候偏乾燥時,下龍灣卻是擁有經過多代積聚的龐大歲系、蕨類植物森林的濕潤泥潭。喀斯特地貌價值方面,下龍灣具有經過兩千萬年喀斯特石灰岩演化過程,這是由當地各種喀斯特岩石厚層,熱濕氣候以及總體漫長的演化時間共同造就的 [2] 

下龍灣生物資源

  • 綜述
下龍灣生物化石
下龍灣生物化石(2張)
下龍灣不僅山明水秀,而且物產富饒,海里有許多名貴的水產。下龍灣的氣候和地形適宜於各種熱帶魚類生活,又有幾個河口帶來的食物,因此越南沿海的各種魚類,在下龍灣都有。水域和熱帶森林中可見各種不同的海生及陸生哺乳動物、爬行類、魚類和鳥類。多種生物是需要保存維護以便保持全地區生態平衡的重要資源。多種生物也包括多種文化,這是人類與世間上所有生態系統共存的重要因素的表現 [2] 
下龍灣地區的生物資源主要存在於熱帶潮濕常綠雨林和海洋海岸兩大類生態系統 [2] 
  • 熱帶潮濕常綠雨林生態系統
下龍灣的雨林生態系統主要分佈於石島之上,島上的植物種類約達到1000多種,在海岸泥灘,水淹紅樹林,山腳沙灘,山坡石壁,山峯,峽谷和洞口邊等地亦可發現不同種類的植物。世界自然保護協會(IUCN)專家在下龍灣發現了7種僅適應於下龍灣石灰岩島環境的特有植物,為世界上其他地方所沒有 [2] 
據統計,在下龍灣和拜子龍灣的雨林生態系統共有477種雙子葉植物,12種蕨類植物,20種泥灘植物。該地區還有4種兩棲類,10種爬行類,40種鳥類,14種哺乳類等多種動物棲息 [2] 
  • 海洋海岸生態系統
海洋海岸生態系統包括海岸濕地和海洋兩種生態系統。其中海岸濕地生態系統分佈於下龍及附近地區,可分成海岸海泥灘和海水淹地等,下龍及附近地區共有20種泥灘水淹植物,泥灘的紅樹林也是許多其他生物生長之處,因此它本有生態高效益。當地有169種多絨毛蚯蚓,91種海藻,200種鳥類,10種爬行類等動物。海洋生態系統中,硬質海底和珊瑚礁生態系統是下龍灣多生態系統的特殊存在之一,其生態效益高,可以淨化水質環境,主要集中在沆齋,貢堵、萬幼等地;這裏的珊瑚礁常有邊緣形,其構造象似典型的礁瑚邊緣,暗礁平面,礁冠,礁斜破和礁根基等形狀;據統計,下龍灣有232種珊瑚類刺胞動物,其中主要是珊瑚類和水螅類;下龍灣珊瑚造礁過程基本由硬皮珊瑚種類的一部分而並非全部參與;下龍灣珊瑚礁也是81種節肢動物,130種刺胞動物,55種多絨毛蚯蚓,57種螃蟹等動物的重要棲息地。下龍灣喀斯特巖洞和湖澤生態系統亦極具特殊性,其他地區極為罕見。當地湖澤全由灣上四面或三面石山環拱而風平浪靜,這一些自然條件形成許多特殊生態系統並增加下龍灣的價值。其中典型的是叢芫湖澤,有65種珊瑚,40種其他類海底動物與18種海藻,尤其有4種被記載在聯合國瀕危物種紅皮書中的珍稀生物 [2] 
軟質海底海草羣體生態系統,下龍灣海草種類不多(5種),而它是多種生物的居住地方,又有海浪阻擋,吸取有機物質,淨化海水等作用。據統計有至少140種海藻,3種多絨毛蚯蚓,29種軟體,9種甲殼等動物居住在海草叢中。沒有紅樹林的海岸泥灘生態系統:其常在低潮地帶分佈。該地帶生長的典型生物為那些高營養價值的兩殼軟體動物和海蚯蚓,如:海蔘,蚶螺,沙蟲。大部分該海產資源正被過分開拓。海洋生態系統:包括浮游植物,浮游動物,海底動物和自遊動物。浮游植物:是水裏浮游生活的小植物,其能通過光合作用過程來自供養分,參加合成有機物質並限制海水質污染。據調查結果,下龍灣共有185種浮游植物。浮游動物:是水裏浮游生活的小動物,在浮游植物之後起着第二個鏈環性作用。浮游動物的分佈附屬水層與時間。下龍和吉婆島海域共有140種浮游動物。海底動物:其生活在海底,營養價值高。據初步統計,下龍灣有500多種海底動物,其中300種軟體動物,200種多絨毛蚯蚓,13種棘皮動物。自遊動物:這種動物能自主在水裏游泳,移居以便找食物,生殖,避寒。至今,可確定下龍灣有326種自遊動物。多種類生物:2002年,管理、研究專業機構已經進行考察以便評價,統計多種生物。他們在該遺產第一保護區的牛頭,沆齋、部汕,沬甸等七個地點進行考察,蛤蟆石;木頭島的羑石,萬鮋島的大蜥蜴石,賽丸石和貢堵島。
據下龍市於2003年12月份舉辦的關於下龍灣自然遺產多種生態國家級研討會的報告中科學專家初步確定結果,下龍灣不僅保存着本有的多種生態系統和多種類生物,另外還發現一些新的生物種類。據統計,下龍灣共有1847種灣上生物和30種巖洞生物。下龍灣是熱帶海域最典型生態系統的集中點,如珊瑚、海藻、泥灘紅樹林、灣上湖澤等生態系統。下龍灣共有189種魚類,500種海底動物,355種浮游生物,34種海岸泥灘植物等 [2] 
據2003年4月份越南和意大利亞有關專家在下龍灣配合考察的報告,在牛頭、沆齋、貢堵等重點地區發現了多種珍稀種類生物,包括多種軟體動物,並第一次這裏發現19種海綿動物。這些種類生物,不僅有多種生物學價值,而且也是重要的海洋藥學材料,因由生物順利發展的特殊條件,下龍灣不僅有生態系統多樣式,而且還有生物種類基因源的豐富多彩 [2] 

下龍灣主要景點

下龍灣綜述

下龍灣以景色瑰麗、秀美而著稱。1600多個大大小小的島嶼錯落有致的分佈在1553平方千米的海灣內,有的一山獨立,一柱擎天;有的兩山相靠,一水中分;有的峯巒重疊,崢嶸奇特。因其景色酷似廣西的桂林山水,因此世人又稱之為“海上桂林”。它的1600多個島嶼和小島構成了一幅石灰石柱形的獨特海景。由於那裏地勢陡峭,大部分島嶼杳無人跡,因此得以保持其自然風光。此地秀美的生態景觀體現了它特殊的美學價值 [2] 
下龍灣的美由石、水和天色三個要素構成,其原為歐亞大陸的一部分,後經歷長期複雜地質運動而形成這種自然奇觀。下龍灣的山石、小島也形狀各異,有的如直插水中的筷子,有的如浮在水面的大鼎,有的如奔馳的駿馬,還有的如爭鬥的雄雞,最有名的是蛤蟆島,其形狀猶如一隻端坐在海面上,嘴裏還銜着青草的蛤蟆 [2] 
下龍灣石島千姿百態,石島的形色同海天相結合,營造出如同水墨國畫的意境,其中香爐石具有心靈美感,鬥雞石具有哲學淵博性,蛤蟆石形似向天訴訟。有作家曾描述道:“那些粗糙冷靜的石島好像還要留存,想念不停轉變的生活而化身成屋頂、抱小孩的母親、老人、人面等形象。”島嶼上還有着許多巖洞,巖洞形色各異,予以人多樣的觀感,其中木頭洞有着數量豐富、千姿百態的鐘乳石;天宮洞之景如同天上宮殿;浦濃洞洞口彎曲偏圓,鐘乳石形態較為柔曼;驚奇洞內亦有着形象各異的鐘乳石 [2] 
下龍灣四季都頗具美感:在春天,石山上長滿青翠的幼芽;在夏天,日間海面上可見閃亮的波光;在秋天,夜裏月光照下飄揚的山影;在冬天,海浪的石山上霧煙漂浮 [2] 

下龍灣島嶼類

  • 天堂島
天堂島(迪獨島) 天堂島(迪獨島)
天堂島亦名迪獨島,位於下龍灣南面。乘船遊覽下龍灣時,從鬥雞石再往南行駛1個多小時可到達。天堂島附近的海水十分清澈,藍裏透綠,像藍寶石又像翡翠。天堂島海拔不高,最高峯僅有200多米,整個島嶼被茂密的植被所覆蓋,登頂極目遠眺可獲得良好的視覺觀感。此外,天堂島邊具有一片面積不是很大的沙灘,是遊客的休閒娛樂場所 [2] 
  • 吉婆島
吉婆島(婆灣島) 吉婆島(婆灣島)
吉婆島亦名婆灣島,距離海防20千米,有輪渡過海,屬吉海縣轄區,島上有吉婆鎮、五個鄉和一個漁港。吉婆島是下龍灣地區以及海防市所轄的海島中最大的島,面積為146平方千米,島上大部分為石山。吉婆島上有一大片漫無邊際的原始森林,越南政府已於1986年將其劃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保護區內生長着眾多的珍貴樹木,森林裏繁殖棲息着多種珍禽異獸,是一座巨大的天然動植物園 [2] 
  • 巡洲島
巡洲島 巡洲島
巡洲島位於下龍灣木頭島以西3千米處,是一座土島。島東部有許多引人注目的雙層樓房,其中包括胡志明故居,這是一幢掩映在青松、白檀叢中的八角形紅瓦樓房,是時任越南主席胡志明生前遊覽下龍灣時常常休息的地方 [2] 
  • 基托夫島
基托夫島位於距旅遊碼頭13千米處,舊稱為吉娘島。此島高100多米,一面陡峭,一面傾斜,山腳下是一片潔白、平坦、細密的沙灘。1962年,時任越南主席胡志明曾同蘇聯航天英雄飛行家基托夫赴島視察。為了表示越蘇兩國人民之間的友情,胡志明主席就以基托夫的名字為該島命名 [2] 
  • 賽辛島
賽辛島是一座土島,面積為87平方千米,呈馬鞍形,兩頭約100米高,中間低落,山坡往南方斜,山上有一片富有珍貴樹木的原始樹林 [2] 
  • 玉暈島
玉暈島是一座土島,面積為12平方千米,距旅遊碼頭34千米。很久以前島上已經有居民生活。島周圍有許多美麗的海灘。島上有一座高182米的萬春山。該島還有下龍文化系考古遺址,其面積為4500平方米寬,有貢安古代商港和17~18世紀阮朝和莫朝古城的遺址。以前島上居民在海底開採珍珠,這裏珍珠較為明亮,美麗,據傳在黑夜裏可經常看見海里珍珠的光澤形成一片玉暈籠罩着此島,因此該島被起名為玉暈 [2] 
  • 羣爛島
羣爛島位於拜子龍灣,距錦普市東南25千米處。自12世紀起,此島上開始興建越南當時最重要,繁榮的國際性貿易港口。這裏現存留許多有價值的歷史遺蹟如亭台,寺廟等。雖離陸地很遠,但是島上的居民還保持着具有海島特色的禮儀與風俗習慣 [2] 
  • 巴門島
巴門島上擁有近乎原始狀態的熱帶叢林,島上樹木花草青葱繁茂,還有野豬、梅花鹿等野生動物出沒 [2] 
  • 若島
若島上有一片引人入勝的猴羣棲息地,被稱為“紅鼻猴王國”,這裏的猴子都是紅鼻子、紅屁股,並且頑皮大膽,見到陌生人,就成羣地跑到海灘上跳躍、歡呼 [2] 

下龍灣洞穴類

  • 天宮洞
天宮洞 天宮洞
天宮洞位於木頭島,往南距離旅遊碼頭4千米,海拔20米高,總面積為3000平方米,分為三層。天宮洞有經數百萬年地質演化形成的多彩多樣的巨型石乳,還有龍王形象及其極富人文性傳説的文化底藴 [2] 
  • 木頭洞
木頭洞 木頭洞
木頭洞位於萬景島海拔189米最高峯的半腰,其面積約5000平方米,有“巖洞奇觀”之稱。洞口不大,洞內廣闊,分為三層,外洞可容納數千人,洞壁上的鐘乳石形成各種動物形象。洞的外間為一個大盆地。洞的中間和內部都有着形態各異的石塊、石乳,在燈光的照射下還會呈現出一定的光彩 [2] 
  • 中門洞
中門洞 中門洞
中門洞亦是下龍灣的一個較具特色的洞穴,也分為形狀、規模各不相同的三層。外洞像一間高大寬敞的大廳,可以容納數千人。洞底平坦,洞口與海面相接。漲潮時,小遊艇可以一直開進洞口。從外洞通向中洞的拱形洞口只能容一人通過,洞旁立有一塊灰白色的大型石塊。中洞長8米,寬5米,高4米,洞內的鐘乳石透過拱形洞口射進來的暗淡光線可呈現出綺麗的光彩。再通過一個螺口形的洞口,就進入長方形的內洞。內洞長約60米,寬約20米,四周鐘乳石錯落有致,又自然地形成許多小洞與雕像造型 [2] 
  • 驚訝洞
驚訝洞位於下龍灣中心區的無串子羣島上,距旅遊碼頭約15千米。它是下龍灣上最宏大美麗的巖洞之一。其面積約10000平方米,分外,中,內三層。驚訝洞特色之一是其洞頂分佈着難以計數的小窩,可在遊客進洞後予以其獨特的感覺 [2] 
  • 穿洞
穿洞 穿洞
穿洞位於無串子島東北面一座環形石島,是為連接中央海水湖與外部海域的溶洞通道,長60米。潮漲潮落時,洞的高度約為2.5至4米。洞口呈弓背形。參觀時需要坐小船進去 [2] 
  • 迷宮洞
迷宮洞位於藍波島,距驚訝洞約2千米多。洞的對面前往海防市吉婆島的海航線,其背後是迷宮湖。迷宮洞不僅是一座溶洞景觀,也是距今兩萬年的下龍史前文化時代的考古遺址之一。洞口外有2至3米厚的淡水螺殼的沉積,是史前古代人曾在洞內居住的重要證據 [2] 
  • 三宮洞
三宮洞位於雲石島,往東北方距驚訝洞約5千米。此洞面積不大,內部三層巖洞相通,走道小,只能容納一人通過,洞口高,越往內越矮。第二與第三層洞穴洞底有地形低陷 [2] 
  • 仙翁洞
仙翁洞位於涥齋島西北面,洞門寬50米,高10米,海拔4至5米,面積為1000多平方米。洞底還留下史前古人食用過的很多淡水螺殼。此洞是在越南所發現的史前淡水螺殼保存數量最大的地方,其體積可達數百立方米 [2] 
  • 空洞和貞女洞
空洞與貞女洞位於無串子島東面的兩座弓背形的小島上。兩洞之間的距離為700米,如果在這個洞口大喊,在另一個洞口的也能聽見 [2] 

下龍灣奇石類

  • 鬥雞石
鬥雞石 鬥雞石
位於木頭島的南面距香爐石約800米。兩塊約12米高的小石山,形似一對展翅的大雞由一條狹窄的水道分隔而面對面站立着。兩塊石山被選為下龍灣最獨特的形象。鬥雞石於2000年被選為越南旅遊業的標誌 [2] 
  • 香爐石
香爐石 香爐石
位於木頭島的東南面距旅遊碼頭約5千米,像一隻香爐,有着纖小的底部。對一般越南人和當地漁民的信仰來説,香爐燒香表示希望能夠同天地,祖先心靈相通,在當地人民的心目中十分親切 [2] 
  • 蛤蟆石
蛤蟆石 蛤蟆石
蛤蟆石亦名蛤蟆島,其形狀猶如一隻蛤蟆端坐在海面上,位於下龍灣東南部距旅遊碼頭約13千米處。這是一個相對較小的岩石島,海拔約9米 [2] 
  • 人頭石
人頭石位於驚訝洞東南方向2千米左右,遠看形似一顆長頸的希臘人頭像,其鼻高凸,垂接水面 [2] 

下龍灣其他景點

  • 萬門漁村
很久以前,下龍灣已存在一些海上漁民村,漁民在那裏居住,生活,捕撈。下龍灣世界遺產區現有4個漁民村,分別為三坑村、萬門村、汪滃村和茖砬村,共有287户居民,共1283人,其中最大的是萬門村,這裏還留下許多具有海洋性的,獨特的有形和無形文化。來到這裏,遊客就有機會了解下龍灣自然遺產區的漁民生活,工作和獨特的傳統文化習慣。一個海上文化中心將會被建在萬門漁民村,它將會成為下龍漁民和世界遺產區遊客的重要橋樑 [7] 
  • 三窖湖
三窖湖位於小牛頭島,位於距離旅遊碼頭東南方向25千米處。三窖湖因其山水景色豔麗而著名。這裏有三個水湖,均由三個水窖相聯通,若需進入湖區必須坐小竹船穿過水窖通道才能進入。水窖頂部有許多石乳垂向水面,通道口外面石壁上生長有一些植物叢如風蘭,鳳尾竹等 [2] 

下龍灣開發建設

下龍灣基礎建設

下龍灣旅遊業發展 下龍灣旅遊業發展
越南政府下定決心開發下龍灣始於1997年,此時恰逢席捲亞洲的經濟危機爆發之際。20世紀70、80年代開始走出戰爭陰霾、推出“革新開放”政策的越南,在20世紀90年代初迎來了快速發展階段。同時,與外部世界關係的改善,也讓越南政府下定決心對外開放貿易和投資,這包括取消了對外國人持有越南資產的禁令,鼓勵63個省份在吸引外資上相互競爭 [5] 
據當地經營工作人員回憶,下龍灣當地政府跑着去找投資,各個企業家紛紛來到下龍灣考察,然後開始買大船,建酒店,而漁民們則開始上船接待遊客。當地旅遊業成功的關鍵在於中央和地方政府出台了正確的政策,最大程度地調動了社會資本,在發展旅遊業的同時為當地民眾創造出利益。在2006年,雖然越南政府雖然沒有給予下龍灣當地以資金扶持,但越南國家旅遊機構還是大膽花費了巨資在各種媒體上為下龍灣打廣告,無論是英國廣播公司、中國國家地理頻道,還是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上,都能看到下龍灣的廣告。除了大膽地在外媒上進行廣告宣傳,越南政府還下設了開發下龍灣的相關部門,他們積極參加世界上各地的旅遊推廣活動,也會自己主辦相關的推介活動。
截至2019年,下龍灣每年接待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接近160萬人次,遊船數量已超過了1000艘。乘坐大巴經高速公路進入下龍灣旅遊區還可見景區火熱的配套建築及設施建設情形,高層公寓和獨棟別墅等建築可見雛形,兼具了法式和東南亞風情的外觀設計 [5] 
但隨着旅遊業的發展,紅樹林和海底植被因旅遊船和碼頭建造遭到破壞。經常在珊瑚礁附近進行的狩獵捕魚亦威脅着許多瀕危魚類。所幸當地政府和企業意識到了這些問題,並採取了許多措施將旅遊業對海灣的影響降至最低,努力營造出可持續經濟增長的環境,如引入生態友好型旅遊方式和並實行對景區垃圾的嚴格控制。此外,下龍灣的一些巖洞被投資修建燈光,走道等系統以改善觀光體驗,但有的巖洞還是保持自然狀態並被禁止遊客參觀 [6] 

下龍灣品牌建設

  • 遺產資料
遺產名稱:下龍灣(Ha Long Bay)
入選時間:1994年(2000年擴展範圍)
遴選依據:自然遺產(VII)(VIII)
地理位置:20°54‘N 107°12’E
遺產面積 : 434平方千米
遺產編號:672
遺產描述:
下龍灣位於廣寧省下龍市附近北部灣西北部海岸的海灣,位於海防東南方164千米處,距離離越南首都河內150千米。在1500平方千米的海面上,山島林立,星羅棋佈,姿態萬千,但當地島嶼和山峯的數量尚未有精確的統計數據,據估計共有3000多座,僅命名的山、島就有1000多座,其主要表現形式為伸出海面的鋸齒狀石灰岩柱,還有一些洞穴和洞窟,共同形成一幅異國風味的如畫景緻。水域和熱帶森林中各種稀有的海生及陸生哺乳類、爬行類、魚類和鳥類也可以在這裏看到到它們的蹤影 [1] 
由於下龍灣中的小島都是石灰岩的小山峯,且造型各異,景色優美,與桂林山水有異曲同工之妙,因此曾到過這裏旅遊的中國客人都親切地稱下龍灣為"海上桂林"。下龍灣比較有名的山峯有詩山、青蛙山、鬥雞山、馬鞍山、蝴蝶山、香爐山、木頭山等。欣賞下龍灣的美景最適合乘坐觀光船在島與島之間來往參觀,遊客會發現每個島都有不同的形狀,像一座座天然的樓台,嶙岣的山石和幽暗的山洞是產生神話故事與優美傳説的地方。海面上突出來的奇形怪狀的“岩石雕刻”和沿岸而建的法國建築以及隨處可見的舢板及帆船,更是為景色增色不少 [1] 
1994年根據自然遺產遴選依據標準 (VII)(VIII),下龍灣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委員會批准作為自然遺產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1] 
下龍灣是位於越南東北部廣寧省省份的羣島海灣區,其範圍分佈於東經106°56′~107°37′與北緯20°43′~21°09′之間。下龍灣西起廣寧省安興縣,經下龍市,錦普市至雲屯區,南部和東南部靠近南海,北臨下龍市,西南和西面靠近海防市吉婆島。在世界地圖上,下龍灣的北面接近中國,東面接近南海。1962年,下龍灣被越南文化通訊部確認為國家級名勝古蹟,其面積為1553平方千米,包括1969座島嶼 [1] 
下龍灣,面積為434平方千米,共有775座島嶼的下龍灣中心區,在1994年和2000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因其景觀和地質地貌格外性價值而兩次確認為世界自然遺產 [1] 
  • 遴選依據
遴選依據標準(VII):下龍灣由大量的石灰石島嶼和從海上升起的小島組成,大小和形狀各異,呈現出風景如畫、未被破壞的自然景觀,是大自然雕刻的壯觀海景。該遺產保持了高度的自然狀態,儘管人類使用歷史悠久,但並沒有嚴重退化。該遺產的突出特點包括雄偉高聳的石灰岩柱子和相關的缺口、拱門和洞穴,它們非常發達,是世界上同類景觀中最好的。下龍灣坐落於北部灣。它的1600個島嶼和小島構成了一幅石灰石柱的壯觀海景。由於地勢陡峭,大部分島嶼無人居住且沒有受到人類活動的干擾。此地秀美的自然風光與生態價值相輔相成,交相輝映 [1] 
遴選依據標準(VIII):作為世界上最廣泛和最著名的海洋侵入塔式喀斯特地貌典例,下龍灣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峯叢(錐形峯羣)和峯林(孤立塔式特徵)喀斯特地區之一。豐沛的湖泊佔據着淹沒的窪地,是峯叢喀斯特的顯著特徵之一,其中一些從外觀上看具有一定潮汐影響特徵。由於海侵塔式喀斯特的異常地貌過程,洞穴和其他地貌具有巨大的多樣性。洞穴主要有三種類型:潛水洞穴遺蹟;古老的喀斯特山腳洞穴和海蝕洞穴。該地產還展示了在非常大的規模和很長的地質時期內的全套喀斯特形成過程,擁有世界上最完整和最廣泛的類型樣本,併為未來了解複雜環境中的地質氣候歷史和喀斯特過程的性質提供了獨特和廣泛的數據庫 [1] 
  • 建設過程
1962年,下龍灣被越南文化通訊部確認為國家級名勝古蹟 [6] 
1986年,下龍灣地區最大島嶼之一——吉婆島的一部分被劃為國家公園 [6] 
1991年12月21日,越南政府准許辦理下龍灣檔案以便呈遞世界遺產理事會審批 [1] 
1993年,下龍灣科學檔案已經完成並被轉交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檢查。在下龍灣檔案完整過程中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分別委派有關部門專家到廣寧省當地考察,指導,研究並審定。下龍灣的檔案最後被承認並轉遞世界遺產理事會的第8屆會議核批 [1] 
1994年2月17日,於泰國南部普吉市舉行的世界遺產理事會第18屆會議根據關於世界自然和文化遺產保護的國際公約地三個標準而投票一致承認下龍灣的審美格外價值並列為世界自然遺產名錄 [1] 
1998年9月,應下龍灣管理委員會與世界自然保護組織(IUCN)的請求,諾丁漢特倫特大學的地質學專家託尼·沃爾什姆教授赴越進行下龍灣喀斯特石灰地質考察研究,而後將關於下龍灣地質價值報告寄給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駐巴黎辦事處,在瑞士和河內的世界自然保護組織辦公室和下龍灣管理委員會 [1] 
1999年2月25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委員會向廣寧省人民委員會、越南國家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委員會和下龍灣管理委員會寄信並要求做好準備,呈遞確認下龍灣地質地貌價值的檔案。同年7月,檔案提交完成並轉到駐在巴黎的世界遺產中心。同年12月,於摩洛哥馬拉喀什舉辦的世界遺產委員會第23屆會議正式確認此事,同時一致於年底會審定檔案,承認下龍灣地質地貌價值 [1] 
2000年3月,IUCN組織專家哈密爾頓·史密斯教授到下龍審定該檔案和下龍灣地質價值的確實性,同時也評價該遺產管理工作實況並且提出一些建議。同年7月,駐於巴黎的世界遺產中心年中會議正式建議世界遺產理事確認下龍灣地質地貌價值。同年12月2日,於澳大利亞昆士蘭州凱恩斯市舉行的世界遺產理事會第24屆會議根據關於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保護國際公約對地質地貌第一標準來正式確認下龍灣第二次成為世界自然遺產 [1] 
此外,下龍灣還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麾下世界最美麗海灣組織成員之一 [1] 

下龍灣文化活動

下龍灣人文歷史

  • 命名傳説
下龍灣之名“下龍”含義即降臨的神龍。在19世紀以前的古代書籍中並沒有關於“下龍灣”一名的記載,而此海區所知的僅有安邦、綠水、雲屯等名字。直到19世紀末,“下龍灣”一名才出現在法國的北部灣航海圖中。用法文出版的《海防新聞》曾報道“有龍出現在下龍灣” [2] 
據越南當地傳説,“下龍灣”一名來源於一則天神派出一家神龍降臨越南幫助當地抗擊侵略者的故事。傳説,很久以前,在越南立國之初,人民過着平安幸福的生活,不久卻遭到外敵入侵。在強敵之勢下,天神派遣一家神龍——一條母龍帶着她的孩子們下凡幫助越南抗敵,當敵船從大海向岸上洶洶攻擊時,羣龍立即噴出無數的珍珠,化成千萬座挺拔的石島,連結成堅固的城牆。正在飛駛敵船突然被擋住,而撞着石島,或互相碰撞得粉碎。戰鬥勝利後,母龍和子龍見此地景觀清平,樹木鮮美,人民認真勤勞、團結互助,愛上了這片美麗平和的土地,而決定不再返回天界而留居此地,母龍降臨之地為下龍灣,孩子們降臨侍侯母龍之地則為拜子龍灣,羣龍攪起白浪之處為白龍尾,即茶谷半島 [2] 
關於下龍灣的形成則另有三則傳説故事。第一則傳説稱一條神龍猛力跺地使得山嶺崩倒,海水上漲,谷底很快被海水淹沒,僅有山嶽的峯頂則成為了下龍灣的巖島浮在水面上;第二則傳説稱一條神龍的長尾將大地撕裂,形成谷地和縫隙,而在神龍躍入鄰近水域時當地被海水淹沒;第三則傳説則稱下龍灣的居民原是海上村落,在一天遭遇大風暴,當地人民苦不堪言,這時天邊飛來一條神龍降臨當地,鎮住了風暴,才形成了下龍灣。三則傳説故事都借自現代關於塔拉斯克巨獸(Tarasque)的傳説,這是一種像龍的海洋生物,傳説住在下龍灣 [2] 
  • 景點傳説
木頭洞:13世紀,越南將軍陳興道以水下鐵頭木樁成功阻擋蒙古戰船的前進,大破蒙古軍隊,據傳洞穴中的木條就是這些防禦工事的遺蹟。
金龜洞:據傳一隻金龜在受上天差遣收回黎太祖與南下的明朝軍隊的戰爭中使用的寶劍後進入了南海,並在海王的允許下繼續與海中的怪物作戰,最後因筋疲力盡死在了一個洞穴中,因此,該洞穴得名“金龜洞”。
蛤蟆石:據傳在一個大旱的年份,一隻蟾蜍把所有的動物都帶到了天庭並向上帝示威抗議,要求下雨。在一番爭鬥下,上帝接受了蟾蜍作為他的舅父。從那時起,每當蟾蜍磨牙時,上帝便不得不為當地降雨。
貞女洞與雄洞:據傳一個美麗的女孩愛上了一個必須出海捕魚維持生計的漁夫,但在他們決定結婚後不久,地主抓走了女孩。在女孩的頑強抵抗下,地主最終決定把她放逐到遙遠的島上。最終女孩因飢餓而死並化作為貞女洞,她的未婚夫跑到女孩所在的島上,發現女孩化為雕像,於是也在附近變成了一個小島化作為雄洞。
天宮洞:據傳天宮洞是與古代龍王七日大婚的地方,為了祝賀龍王夫婦,許多龍和大象來這裏跳舞翱翔 [6] 
  • 文學評價
阮廌:看哪,人間竟有如此仙境。清澈的湛藍海水有如鏡子般透徹,而成千上萬的海島則為海面增添了些許黝黑。
胡春香:片帆無急渡華封,硝壁丹崖出水中。水勢每隨山面轉,山形斜靠水門通。魚龍雜處秋煙薄,鷗鷺齊飛日照紅。玉洞雲房三百六,不知誰是水晶宮。(《渡華封》)
胡志明:這是一片令人不願讓他人知曉的仙境 [6] 

下龍灣特色小吃

在下龍灣,餐廳和飲食攤處處可見,售有幾種較為知名的小吃,如雞粉、蝦餅、肉粽、灌腸、炸春捲、牛肉火鍋、綠豆糕等。在越南,絕大多數的青菜都是生吃的,這也許給眾多的客人留下不乾淨的印象,但它很符合現代營養學觀點,也成為了越南的一大特色 [4] 

下龍灣管理機構

下龍灣的管理機構包括下龍灣管理委員會以及下龍市人民委員會 [8] 
依照廣寧省人民委員會的決定,下龍灣國家管理職能於2015年12月1日起,由下龍灣管理委員會移交給下龍市人民委員會。下龍市積極與各單位各地方緊密協作,努力做好下龍灣自然遺產的管理保護和價值發揮的工作 [8] 
由於下龍灣上運輸、旅遊活動單位眾多,項目繁雜,安全秩序、交通安全形勢較為嚴峻,非法經營及價格欺詐等違規違法行為時有發生。這些問題一度成為輿論“熱點”。下龍市接管後,下大力查處了這些問題。及時拖走了遠洋運輸MTV有限責任公司停泊在碼頭區內的駁船、廢棄船,查處了非法停泊在下龍灣島礁岸邊的水泥船,驅逐了違規在保護區內居住或從事水產養殖的人員,取締了非法的水產品銷售單位等。同時,還查處了多起涉及水產、安全秩序、環保、導遊等違規行為 [8] 
下龍市要求下龍灣管理委員會從2016年1月1日起,直接實施對巡洲國際遊客港和Vinashin客運港旅遊門票的銷售、管理和檢查,取消過去授權給各個港口代售的做法。管委會對3線、4線的遊客採取了銷售總門票、一次性景點門票做法,以此逐步將售票、查票納入秩序,以便及時發現和整治發生的違規行為 [8] 

下龍灣參觀信息

下龍灣門票價格

下龍灣沒有直接包含整體景區的門票,但遊覽各種線路所需乘坐的遊船需要一定費用,另外其中幾座巖洞需單獨購票。主要的旅遊方式為參加當地旅行團遊覽,一日遊費用約每人20美元。包含保險費在內,單日消費約需要150000越南盾(7美元),景區內另收費景點門票在30000~50000越南盾(1.5~2.5美元);景區內過夜消費分別約為1晚200000越南盾(10美元),2晚350000越南盾(17美元),3晚400000越南盾(20美元) [4] 

下龍灣開放時間

下龍灣全年全天開放,但遊船碼頭營業時間一般為6:00~17:00,具體遊覽時間需要根據行程而定 [4] 

下龍灣交通路線

  • 從河內出發
高檔巴士車,在嘉林車站起程,每20分鐘一班,全程時間:3小時15分;普通列車每天一班:在河內安園站起程,5點15分發車;全程時間:7小時。
乘坐越南北方航空服務公司的直升飛機,從河內嘉林機場到拜寨海軍招待所站。地址:河內長征路173號。
來自胡志明市和南方各地的遊客可乘汽車,火車,飛機到河內,然後從河內抵下龍。
來自北方各地的遊客,可乘汽車沿着18號、10號國道抵下龍 [4] 
  • 從海防出發
每天有巴士車從海防到下龍,全程2個小時,每天4班客船和兩班高速客船從海防丙渡口起航 [4] 
  • 從吉婆出發
統一客船,每天一班,鴻基碼頭起航。該船送客到吉海島(2個小時),然後,遊客可乘其他船至吉婆島(1個小時) [4] 
  • 從芒街出發
巴士車從芒街至下龍,每30分鐘一班,全程4.5小時。
每天兩班高速氣墊船,在玉角,拜寨碼頭往返雙程起航,單程時間3個小時 [4] 
  • 從中國出發
東興口岸:通過國際口岸至芒街,從芒街可經陸路或水路去下龍。
憑祥口岸:通過諒山口岸,乘汽車沿18A號國道到北寧省或乘火車去北寧夾(KEP)站到河內,然後直達下龍。
諒山口岸:可通過4B號國道去先安並拐上18號國道去下龍。
河口口岸:通過河口口岸至老街,乘汽車或火車到河內,然後到下龍 [4] 

下龍灣注意事項

在下龍灣,越南語為當地主要語言,但部分觀光點會使用英語,不少地方用法語也可通行。貨幣單位為越南盾,與美元的比價是14700:1。建議遊客備些小額美元用於購物,利於討價還價。中國於20世紀90年代末期開放中國公民到越南的自費旅遊,此後僅需憑藉一張身份證即可暢遊越南 [4]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