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下髎穴

鎖定
下髎穴是足太陽膀胱經的常用腧穴之一,位於中髎穴下內方,適對第4骶後孔,在臀大肌起始部;有臀下動、靜脈分支;布有第4骶神經後支。現代常用於治療盆腔炎、泌尿系感染、性功能障礙等病證。操作方法為直刺1~1.5寸。
出    處
《靈樞經》
隸屬經絡
足太陽膀胱經
功    能
疏導水液,健脾除濕
操    作
直刺1—1.5寸
主    治
盆腔炎、泌尿系感染、性功能障礙
主要配伍
配風市、崑崙主治腰痛

下髎穴名稱釋義

下,與上三髎穴相對所處為下也。髎,孔隙也。下中髎穴名意指膀胱經的地部經水由此從體表流入體內。本穴物質為膀胱經上部經脈下行的地部水液,至本穴後,由本穴的地部孔隙從地之天部流入地之地部,故名。

下髎穴功能作用

疏導水液,健脾除濕。

下髎穴治法

寒則通之灸之或點刺出血,熱則瀉針出氣或水針。

下髎穴定位

當中髎下內方,適對第4骶後孔。

下髎穴解剖

在臀大肌起始部;有臀下動、靜脈分支;布有第4骶神經後支。

下髎穴主治

1. 腹痛,便秘;
2. 小便不利;
3. 帶下;
4. 腰骶痛。

下髎穴操作

直刺1~1.5寸。

下髎穴臨牀運用

現代常用於治療盆腔炎、泌尿系感染、性功能障礙等。

下髎穴配伍

配足三里、天樞主治泄瀉;
配風市、崑崙主治腰痛。
[1-2] 
參考資料
  • 1.    田代華. 《靈樞經》 :人民衞生出版社 ,2005年8月
  • 2.    王華. 《針灸學》 :中國中醫藥出版社出版, 2012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