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下馬碑

(詞義介紹)

鎖定
下馬碑一般由青白石雕琢而成,形似石碑,位於大紅門前左右兩側。碑身下部四角分別戧以石抱鼓,碑及石抱鼓下承以三層石條壘砌的方形基座。碑正反兩面均刻“官員人等至此下馬”八字。清朝陵區的下馬碑以滿、蒙、漢三種文字鐫刻。 [1] 
中文名
下馬碑
材    質
青白石 [1] 

下馬碑主要作用

下馬碑 下馬碑
下馬碑是昔日皇家設立的諭令碑,是一種顯示封建等級禮儀的標誌,上書"官員人家,至此下馬 "字樣,清代皇家設立的諭令碑不僅有漢字,還有滿、蒙、回、藏文字鐫刻,以示對皇帝、聖賢、先王的恭敬。早先,北京設立有下馬碑的地方有十多處,在皇城四門(天安門、地安門東安門、西安門)外,在紫禁城四門(午門神武門東華門西華門)外,在阜成門內歷代帝王廟門外,在成賢街孔廟門外,都設立有下馬碑。

下馬碑尚存文物

如今,北京城內尚存下馬碑八通,東華門外一通,西華門外兩通,成賢孔廟門外一通,阜成門內歷代帝王廟門外兩通,午門外兩通。
瀋陽故宮下馬碑 瀋陽故宮下馬碑
在下馬碑前下馬,除了當事人在此表示對皇帝、聖賢、先王的恭敬外,還要在此接受錦衣衞士的安全檢查,文武大臣應召進宮覲見君王,不許攜帶兵器、刃器,否則,即屬於違例,要受嚴懲的。
孔廟門前的下馬碑 孔廟門前的下馬碑
從前,在阜成門內歷代帝王廟門前左右兩旁各樹有一座牌樓,上書:"景德"二字,兩通下馬碑,就是設立在牌樓之外明顯位置的。兩個牌樓之間的街道稱景德街。這是北京歷史上最早的步行街。凡是騎馬路過此街的人,都必須在東面的景德坊下馬碑前下馬,或在西面的景德坊下馬碑前下馬,然後步行通過景德街。
清朝人著《宸垣識略》稱:歷代帝王廟阜成門大街,南向。明嘉靖間,以保安寺故址建。祀歷代帝王。帝王廟殿名景德崇聖之殿。東西兩廡,祀從祀名臣。前為景德門,又前為廟街門,東西二坊曰景德,立下馬碑通衢,亦名景德街。這項記載表明。景德街實施下馬步行之制,是從明嘉靖朝開始的。直到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大清封建王朝,"官員人等"至此才不再下馬。新中國成立之後,為了疏導城市交通,廟前的兩座景德牌樓拆除了。牌樓兩側的下馬碑在拓修景德街路面時,被埋於地下。最近政府投資重修歷代帝王廟,又有兩通下馬碑出土,重新設立於歷代帝王廟外。
從前,天安門與正陽門之間,還有一座城門,明代稱大明門,清代稱大清門。辛亥革命以後,改稱中華門新中國成立後,修築天安門廣場、建設人民英雄紀念碑,將中華門拆除。在中華門之外,原先也設置有下馬碑。因為進門之後便是皇家的御道,左右兩側是千步廊。天安門前之街稱天街。左有東長安門,右有西長安門。門外各有牌樓一座,分別額曰"長安街",在東長安街牌樓和西長安街牌樓之前分別設置下馬碑。這三處的下馬碑其造型同東華門、西華門外的下馬碑是相同的。雖然這裏的下馬碑早已失去蹤影。但是,可以想象得出,在封建時代的天安門前的天街御道,也是隻許步行而不許騎馬通行的。只有皇帝、皇后、皇太后的龍車鳳輦例外。
明朝人金幼孜《晚出西長安街詩》雲:
白髮蒼蒼老從官,籃輿自便懶登鞍。
京華久住郊遊少,惟有西山總耐看。
這位白髮老官是明朝的進士,永樂為帝時任侍講,諭德殿大學士,官至禮部尚書。按照明初的規矩,尚書以下的官員(即相當今社會的部長官銜),是不許騎馬進入天安門的。但可以騎馬至西長安門的。然後步行經天街,進天安門入午門紫禁城,覲見君主。這位皇帝的老師,在皇宮中忙碌了一天,待到夕陽西下時,走出午門,經端門、天安門過天街,再出西長安門,才可懶怏怏地登鞍上馬,奔向回家的路程。他的宅第故址大概就在今西城區境內,他騎上馬就可西望西山。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