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下馬嶺組

鎖定
下馬嶺組,是以組為岩石地層單位的地層結構。1920年葉良輔等命名。位於薊縣系頂部。由黑、灰、黃、綠、紫色頁岩砂岩透鏡體互層組成,具底礫岩,局部地區底部有規模不等的赤鐵礦透鏡體。本組主要分佈於燕山地區和太行山北段,懷來興隆一帶地層最厚。
中文名
下馬嶺組
外文名
Xiamaling Fm
階代碼
Qb
地區代碼
11

目錄

下馬嶺組命名

1920年葉良輔等命名,命名剖面位於北京市門頭溝區下馬嶺村,參考剖面位於河北省懷來縣趙家山

下馬嶺組沿革

本組由葉良輔(1920)始建於北京市門頭溝區下馬嶺村,原意指硅質灰巖之上,砂礫岩之下一套粉砂岩頁岩白雲岩的沉積地層;高振西(1934)將薊縣城北的相當地層稱“下馬嶺頁岩”;杜汝霖(1979)發現懷來趙家山下馬嶺組出露最全,厚度最大,該剖面被人廣泛用作下馬嶺組代表性剖面。

下馬嶺組特徵

本組一般自上而下分為四段:一段由燧石角礫岩、含鐵砂岩、細砂岩及雜色粉砂岩等組成,該段又分下中上三部分;二段,巖性單調,以紫紅色、鮮綠色片狀頁岩為主,夾泥質岩透鏡體,底部有海綠石砂岩;三段,以灰黑色、黑色紙片狀含炭泥質頁岩及粉砂質頁岩為主,夾灰白色薄板狀硅質岩;底部有一層厚1.5m的鈣質石英砂岩;四段,以灰黑色-灰綠色粉砂質頁岩、含碳泥質頁岩及鈣質頁岩為主,夾薄層泥灰岩透鏡體。底部有兩層泥質岩透鏡體,頂部為灰色粘土質頁岩。
本組含豐富疊層石:主要分子有Katavia, Linella, Gymnosolen;其組合為: Clavaphyton conbiformis, Scopulimorpha f., Gymnosolen conpragosus, Katavia cf. Karatavica, Inzeria tiomusi, Linella cf. Avis, L. Inconspicua, L. Akka, L. Sinica, Patomia cf. Ossica, Jurusania asymmetrica, Insiticinia xiamalingensis, Tsingrakounia vaginata.; 含豐富的微古植物: Brochopsophosphaera, Tasmanites, Arctacellularia, Polysphaeroides, Trachyminuscula, Stictosphaeridium, Trachysphaeridium, Orygmatosphaeridium, Nucellosphaeridium, Pseudozonosphaeridium, Gloeocapsomorpha, Microconcentrica, Taeniatum等屬。本組厚133—537m。頁岩中水雲母K-Ar法年齡為956Ma。

下馬嶺組分佈

本組主要分佈於燕山地區和太行山北段,懷來、興隆一帶地層最厚。

下馬嶺組備考

編撰者:高林志
作者1:葉良輔
年份1:1920
作者2:高振西
年份2:1934
系名:新元古界 [1]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