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下邊村

鎖定
下邊村委會位於廣東省海豐縣陶河鎮西部,與附城鎮比鄰。下轄二個村民小組,面積350公頃,總人口1650人。主要以種植水稻為主,是陶河鎮優質水稻種植基地之一。
中文名
下邊村
外文名
Below the village
別    名
霞邊村
行政區類別
廣東省汕尾市海豐縣陶河鎮
所屬地區
粵東地區
地理位置
廣東省海豐縣陶河鎮下邊村
面    積
350 公頃
下轄地區
南社、北社
政府駐地
下邊村村民委員會
電話區號
0660
郵政編碼
516432
氣候條件
太平洋季風氣候
著名景點
霞邊小學,後山,水庫
機    場
海豐機場
火車站
汕尾火車站
車牌代碼
粵N
方    言
海豐方言
姓    氏
周、張、陳、何、莊、林、黃、黎

下邊村基本情況

下邊村位於陶河鎮政府駐地都塘圩西3公里處,屬陶河鎮管轄,由上邊、下邊二個自然村組成,村委會駐地下邊自然村。東鄰陶聯村委、陶西村委;北接霞西村委;西連蝦雅村委,南與雅卿村交界,前面是黃江,與附城鎮新南村隔江相望。
下邊村委總面積3.338平方公里,屬丘陵地帶。户籍人口總400户1638人,其中:上邊127户528人,下邊273户1110人,總勞動力788人,2011年人均純收入5020元,村“兩委”幹部共5人。 [2] 

下邊村歷史沿革

下邊村(霞邊村),宋時隸屬惠州府金錫都。後歷經元、明、清,建國後村名延續宋朝時“邊”的建制。反映邊防的文字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在秦漢時期已經大量出現。如表示邊防地域的概念有:“邊疆”、“邊陲”、“邊圉”、“邊鄙”、“邊裔”等;表示邊防任務和設施的概念有:“戍邊”、“屯邊”、“邊塞”、“邊寄”、“邊塵”、“邊遽”、“邊警”等;表示邊防部隊和官員的概念有:“邊騎”、“邊吏”、“邊將”等。第一次提出“邊防”概念的是《新唐書·兵志》:“唐初,兵之戍邊者,大曰軍,小曰守捉、城、鎮……此自武德至天寶以前邊防之制。”唐朝確立的邊防制度系統嚴密,其精要之處為以後歷代所承襲,“邊防”的概念也一直沿用至今。
下邊村 下邊村
宋時金錫都的前方邊防為現下邊村,由此得村:下邊村(霞邊村)。

下邊村歷史文化

現下邊村中原始居民有:
周氏、張氏、陳氏、何氏、莊氏、林氏、黎氏等屬於多姓氏村莊。也屬於海豐縣僑鄉。
明清時期下邊村民以農耕為主,改革開放後士農工商大發展。從政人員以:莊氏、林氏為多。從商人員以:林氏、陳氏、莊氏、周氏居多。

下邊村經濟

近年來名聲鵲起的意祿珠寶品牌就是下邊村意祿周公後人所創立。
廣東省海豐縣下邊村相冊
廣東省海豐縣下邊村相冊(6張)
改革開放以來大力發展水產養殖業,水果以種植柑橘,龍眼,荔枝為主 [1] 
耕地面積1812畝(其中水田1702畝,旱地110畝),農業種植水稻為主,兼種荔枝、龍眼、火龍果、香蕉等經濟作物。 林地面積1854畝(其中公益生態林813畝)。 水產養殖面積110畝(其中魚塘80畝,蝦池30畝),主要養殖南美對蝦、羅非魚、鰱魚等。 [2] 

下邊村社會事業

下邊村教育事業

下邊小學設在下邊村,學校佔地面積2800平方米,其中建築面積850平方米,有教室6間,實驗室1間,閲覽室1間,宿舍5間,學校門前設有大操場一個,籃球場一個,現有學生60多人,教師10人,擔負着上邊、下邊兩個自然村的小學教育。 [2] 

下邊村基礎設施

村道連接縣道X129公路,全長4.2公里,水泥道路於2004年建成通車。 2008年建設硬底化渠道1萬多米,確保1700多畝農田的灌溉,建設石護坡1000多米。 [2]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