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下胎

鎖定
受孕之後,由於多方面原因而不能繼續妊娠,選用藥物使其妊娠終止者,稱為下胎,亦稱去胎。
中文名稱
下胎
英文名稱
induced abortion
定  義
運用中藥、針灸等方法,促使孕婦腹中胚胎排出的治法。
應用學科
中醫內科婦科兒科(一級學科),婦科(二級學科)
中文名
下胎
類    別
中醫基礎術語

目錄

下胎概念

受孕之後,由於多方面原因而不能繼續妊娠,選用藥物使其妊娠終止者,稱為下胎。

下胎解讀

早在《諸病源候論》即有“妊娠去胎候”的記載。《羅氏會約醫鏡》:“……有婦人臨產艱危者,或病甚不勝產育者,……則下胎斷產之法,有不得已亦不可廢者也。”

下胎中醫應用

中醫下胎在中醫古籍中記載豐富,主要方法有:單味中藥下胎、複方中藥下胎、中藥外用下胎、針灸下胎、針刺與藥物並用下胎。其中針灸方法下胎具有痛苦小、副作用少的特點,這是其他抗早孕方法小可比擬的。
中藥下胎下胎主要是用藥物改變人體陰陽氣血的平衡,使衝任不能相資,胞胎失養,以致胎墜。其用藥大多為活血祛瘀,劇毒峻厲攻下之品,如水蛭、虻蟲、紅娘子、水銀、桃仁、紅花、莪術、大黃、芒硝之類。應用此類藥物必須審慎。《校注婦人良方》雲:“若服水銀、虻蟲、水蛭之類,不惟孕不復懷,且禍在反掌。”薛立齋亦云:“大抵斷產之劑,多用峻厲,往往有不起者。”在繼前人經驗的基礎上,已研究了一些比較安全可靠的藥物用於臨牀,尤以中止中期妊娠,下胎效果明顯,如“花粉素引產”、“芫花萜引產”等。
中藥外用,是將藥物直接置入產道來引產的方法,首見於唐代《(開元)廣濟方》。其法為:“取牛膝六七莖,綿纏捶頭令碎,深內子宮頭”,從而引起流產。明代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記載“芫花根剝去皮,以棉囊,點麝香,塞入陰穴三寸,即下”。《續續廣達生篇》雲:“若死胎不下,十分危急之時,可用巴豆16枚,蓖麻子49枚,均去殼,與麝香二錢,合搗如泥,攤於絹帛之上,貼於肚臍上,一時即見效。”
現代醫學近年來通過臨牀證明,針灸可輔助藥流,提高完全流產率,加快排囊時間,治療藥流併發症。常用的配穴是合谷加三陰交。
[1-2] 
參考資料
  • 1.    中國醫學百科全書編輯委員會.《中國醫學百科全書·中醫婦科學》: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83年
  • 2.    楊超、張鷗、馮永新,中醫下胎研究進展,遼寧中醫藥大學學報,2011年7月,第13卷第7期,115-11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