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下者舉之

鎖定
中醫治法。指氣虛下陷一類的病證要用補中益氣的方藥來升提中氣。
中文名
下者舉之
出    處
《素問·至真要大論》
類    別
中醫基礎術語

目錄

下者舉之概念

指氣虛下陷一類的病證要用補中益氣的方藥來升提中氣。

下者舉之解讀

語出《素問·至真要大論》。《類經·運氣三十》:“下者舉之,欲其升也。”王冰:“下者舉之,濟其弱也。”下,指下陷或下脱病證;舉,是指升提的治法。
《素問·六微旨大論》説:“升已而降,降者為天,降已而升,升者為地。天氣下降,氣流於地,地氣上升,氣騰於天,故高下相應,升降相因而變作矣。”人生於天地氣交之中,人體內部的氣機升降活動與之息息相關。如當升不升則反下陷、以致當降不降而反上逆。脾氣下陷、外邪內陷、腎水不升的諸多病證,由於形象思維的結果,採用升舉的方法治療,使脾氣恢復升的運動特點,使外邪從汗而解,使腎水上交於心火,已在臨牀實踐中證明其科學性。這就是下者舉之治則的原理,也是產生下者舉之治則的理論基礎。

下者舉之中醫應用

中醫主要應用於對氣虛下陷的病證。用補中益氣的方藥來升提中氣。例如氣虛下陷引起脱肛、子宮脱垂、久痢、泄瀉,當昇陽益氣,用補中益氣湯治療。
“下者舉之”在臨牀上的具體治法及方藥
1、補中昇陽法:在補中益氣法的基礎上佐以升引陽明和少陽的清氣上行,或配用辛温升發藥鼓舞陽氣上升。主要是治療脾胃氣虛,中氣下陷的病證。多因飢餓勞倦內傷所致,出現肢體倦怠、嗜卧、少氣懶言、飢不欲食、口乾口淡、形寒躁熱,或動則汗出,心慌心悸。易感外邪,大便澹泄,舌淡苔薄,脈細等症。代表方是補中益氣湯,或以類方加減主之。組方藥物有三類:一類是補中益氣藥。如黃芪、人蔘(黨蔘)、白朮、甘草;二類是升引陽明少陽藥,如柴胡、升麻;三類是辛温升發風藥,如防風、羌活、獨活。臨牀多以補益中氣藥為主,其餘兩類兼用或選用1-2味。
2、昇陽瀉火法:是治療內傷發熱的大法。是在甘温益氣昇陽法的基礎上配用苦寒瀉火的藥物,如黃連、黃芩、黃柏、山梔子以瀉陰火。治療脾虛運化失司。水谷不化精微。反生濕濁,流於下焦,鬱而生熱。陰火上衝。此陰火上衝實指脾胃或下焦濕熱病邪。證見衞表陽虛、形寒惡風、自汗、蒸蒸發熱、面赤如醉、肌膚如燎、寒熱間作不齊。代表方是補脾胃瀉陰火昇陽湯。或以補中益氣湯加黃連、黃柏亦可。臨牀體會內傷發熱的陰火是因脾胃先傷,所以組方法則應以補脾昇陽為主,佐以苦寒瀉火藥1-2味,務必不能因瀉火重用苦寒藥物,免致熱中未已。寒中又起。
3、昇陽散火法是治療內傷發熱的又一種治法,是在甘温補中的方法上加上風藥羌活、獨活、防風等藥助昇陽氣,發越脾土之鬱遏,發越肌表之鬱火,並於升散藥中佐1味芍藥寓收於散用以治療飲食生冷,內傷脾胃,陽氣當升不升,鬱遏於中焦,陰火乘土,中氣不足,惡寒無汗,肌表躁熱,骨節疼痛,筋脈拘攣,身熱如火灼狀。代表方有昇陽散火湯。這種昇陽散火與景嶽昇陽散火辛温解表一説迥然不同。
4、昇陽除濕法:是昇陽運脾、行氣化濕的合法,用以治療脾氣下陷,內外濕勝的病證。如外感濕邪。身疼骨痛,無汗便澹,脈濡苔膩。用羌活勝濕湯。如濕火內生,則胸悶脱痞,口淡無味,飲食減少,頭痛身重。肢軟無力,泄瀉便溏,苔濁膩。脈濡緩。或脈沉實。用昇陽除濕防風湯。這種治法的制方是以“風藥勝濕”為原則。用羌活、獨活、防風、藁本等苦辛性温祛風藥為主。昇陽散風除濕。配蒼朮、白朮、陳皮、神曲健脾助運,佐豬苓、澤瀉以利水。且以用藥味多、用藥量輕為特點,升下陷之清陽。
5、昇陽益胃法是東垣治療肺之脾胃虛的方法,並制昇陽益胃湯為代表方。治療濕困脾胃,脾胃陽氣下陷,陰火上乘心肺,證見怠惰嗜卧、肢倦乏力、體重節痛、口苦舌幹、飲食無味、大便不調、食入不飢、灑浙惡寒、慘慘不樂等症。此法組方原理以柴胡、羌、獨昇陽燥濕,用白朮、茯苓、半夏、橘皮健脾化濕,濕邪去則陽氣升發,用黃芪、人蔘、炙甘草補肺氣,加黃連清餘熱,澤瀉導濕下行,佐芍藥制肝和脾,助黃芪補肺。
[1-4] 
參考資料
  • 1.    袁鍾、圖婭、彭澤幫、艾景錄.《中醫辭海》: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1999年
  • 2.    李經緯、餘瀛鰲、蔡景峯、張志斌、區永欣、鄧鐵濤、歐明.《中醫大辭典》:人民衞生出版社,1995年
  • 3.    凌耀星.《實用內經詞句辭典》:上海中醫藥大學出版社,1994年
  • 4.    “下者舉之”治則的臨牀研究,《江西中醫藥》,劉熹著,1994年第25卷第2期,31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