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鏈接
請複製以下鏈接發送給好友

下窪村

(山東省濟南市萊蕪區和莊鄉下轄村)

鎖定
下窪村隸屬濟南市萊蕪區和莊鄉,位於鄉駐地西2公里處。南與普通村為鄰,北與大英章村接壤,東為榮科村,西為馬家峪村。下窪村耕地1142畝,348户,1165口人。
中文名
下窪村
行政區類別
村莊
所屬地區
中國華北
地理位置
濟南市萊蕪區
人口數量
1165人

下窪村村莊名片

下窪村隸屬萊城區和莊鄉,位於萊城東北26公里、鄉駐地西2公里處。南與普通村為鄰,北與大英章村接壤,東為榮科村,西為馬家峪村。下窪村耕地1142畝,348户,1165口人。
據夏氏墓碑記載,明朝末年,夏姓由河北省棗強縣遷此建村。因地勢低窪,曾名夏家窪。清初,黃、郭兩姓遷入,夏姓他遷,遂改稱下窪村。村中除黃、郭兩姓外,還有唐、李、張、劉、蔣等8姓。村中諸姓居民,世代和睦相處,親如一家。
據明《嘉靖萊蕪縣誌》記載,下窪村明天順年間至清末屬杓山保所轄;清《康熙萊蕪縣誌》記載,“杓山保·下窪”;民國二十四年《續修萊蕪縣誌》記載,民國初期屬石馬區(第六區)。1941年萊蕪劃為三縣,下窪村屬博萊縣;1945年恢復萊蕪縣原建制後,下窪村屬萊蕪縣常莊區(1951年曾稱第十區,1955年複稱常莊區);1958月3月屬常莊鄉,同年10月屬常莊人民公社;1984年屬常莊辦事處;1985年10月建和莊鄉後,屬和莊鄉管轄至今。
下窪村地勢平坦,整個佈局呈“雞”形。雞頭位於村西南,大多住的是黃姓居民。雞尾位於村西北,大多住的是唐姓居民。雞胸位於村正東,大多住的是郭姓居民。
下窪村東西街道有兩條,一條是前街,一條是南油坊街。前街最為繁華,村中商店、理髮店、服裝加工店、衞生室、辦公室、磨坊、鐵匠鋪等皆匯於此街。前街中心有古柳1棵,古柳下有石碾1盤,碾與古柳均有百年以上歷史。碾與古柳的周圍是一片很大的開闊地。這裏不僅是村民開會、議事的場所,而且是演電影、玩雜耍的場地。平素,商販來村中買賣,也必擺攤於此。村中出何新聞,只要來此處打探一番,必會一清二楚。
下窪村房屋由裏到外可分為四類:第一類為低矮的土坯草屋,內外黃泥抹的牆皮俱已斑駁,有的已成為斷壁殘垣。這些房屋,多為解放前所建,裏面已空無一人。第二類,牆身仍為土坯,四面牆角已換成磚石,屋面仍為麥草,屋檐換成紅瓦,牆面用黃泥抹平,表層已經多粉刷了一層石灰水,屋內頂上已經多了一個泥天棚,地面仍為黃土地。這些房屋大多建於20世紀五六十年代,居住者多為老年人。第三類,磚瓦結構。牆體用磚壘成,房面全換成了紅瓦或黑瓦,牆皮用石灰細沙抹就,屋內扎花紙天棚,水泥泥地面。此類房屋多建於20世紀七八十年代,現居住者多為中年人。村莊的最好的一類是為鋼筋水泥結構。這些房屋前後出廈,兩頭帶耳,門窗是鋁合金,外面牆面貼釉磚,內牆刷高檔塗料,頂棚為天花板,地面鋪地板磚。這些房子是20世紀末21世紀初所建,裏面住的是青年人。下窪村房屋的變化印證着下窪村歷史的變化和村民居住條件的日益改善。 [1] 

下窪村人文自然

下窪村四角各有鎮村石一塊。西北角上名蛤蟆石,西南角上名猴子石。東南角上名轎石。東北角上名鳳凰石。據老者言,此四石可鎮災壓邪,永保下窪村人平安吉祥。
下窪村四周羣山連綿起伏,其中較有名氣者為珍珠山、銀山、蠍子頂山、馬谷峪山。蠍子頂山,每一塊石頭下面幾乎都藏有蠍子。另有鵓鴿洞一口,洞內石壁上又有若干小洞,小洞中都棲居着許多鵓鴿。每當成羣的鵓鴿飛出洞口時,簡直可以遮天蔽日。馬谷峪山上有石馬l尊,成卧伏狀。傳説,一匹天馬飛降人間,欲尋覓一個草豐水足的好去處,當它奔馳到馬谷峪山時,見這裏山青水秀,綠草如茵,遂化為石馬,停留此處。下窪村羣山,不僅有着許多美麗的傳説,而且每年都為村民提供着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財富。蓋房用的木料、石塊,村民經濟收入多來源於山上種的花生、地瓜和蘋果、桃、梨等各種果樹。
下窪村水資源豐富。村北淄河,清水長流,四時不竭;山中多泉,無論山多高,隨便挖一坑,則泉水外溢;山下多溪,終日潺潺,時有龜、蝦、蟹遊弋其中。下窪村陸續建水庫5座,分佈於村東、西、南三面山腳下,其中村西水庫為最大,有數條溪水匯入;6座水池散落於田間地頭;大小塘壩星羅棋佈。得天獨厚的水源條件,給村民的生產生活帶來了諸多便利。
下窪村自古民風淳正,文明勤勞。有“三勤”美譽為證:一曰澆地勤。山上花生、地瓜,山下小麥、玉米為主。有一半可自流灌溉,另一半則需人工或機器。下窪村遍佈水庫,現今使用抽水機澆灌者十有八九。每逢旱季,山野四處,機器轟鳴,水霧瀰漫,為村中一景。二曰“洗衣勤”。淄河清澈見底,村婦來此洗衣者,四時不絕。此時,河邊棒槌聲聲,歡聲笑語,其樂融融。三曰“洗澡勤”。村西水庫為天然大浴場,近在咫尺,庫底細沙綿綿。夏日,日落西山之時,村民勞作一天,便紛至沓來,寬衣解帶,撲入水中,洗卻全身的疲勞和灰塵,即使三歲小兒,也能在水中嬉戲玩耍。下窪村人素來穿着乾淨,精神颯爽,水使之然也。
下窪村沙資源十分豐富。淄河河牀全是白白細沙,最厚處可達四五米,淺處也不少於3米。兩岸土地,翻開上面的半米土層,下面也全是細沙。村中老人講,如果有一天沙也能賣錢,下窪村必富。此言不虛,短短十幾年功夫,下窪村河沙已被大小車輛挖得露出河底。村中少許村民也因此致富。下窪村人已經認識到河沙被挖嚴重破壞了原本良好的生態環境,挖沙行為已被明令禁止。
明朝時,下窪村建有大型寺院l座,名“不動寺”,建築面積達200餘畝,僧徒盛時達百餘名。“不動寺”有花園1座,佔地面積達50畝。清朝中期,一場無情的洪水將寺廟沖毀殆盡,現今在附近的泥土中,還時常見有斷磚殘瓦。此處現仍然以“寺上”、“花園”而喚叫。所不同的是,“寺上”已成為下窪村的沃土良田。“花園”已成為下窪村的一片樹林。據記載,這片樹林,已經五遭砍伐。1999年所植楊樹,現已有茶碗粗細。
下窪村村東珍珠山上,還建有多座廟宇,廟中道人積德行善,以黃立真、黃立文兄弟二人最為出名。方圓百里之內,每遇喪葬之事,必聘請二人前往誦經唸佛,超度亡靈。二人皆在百歲之後,無疾而終。其後人現仍留真經二本《五斗金章受生經》、 《三官經》。“文革”期間,山上廟宇破除。2001年,村民集資,加以修復,並定農曆三月十二為廟會日。
下窪村因水足而糧豐,因糧豐而衣食無憂,因衣食無憂而生閒情逸致。每年元宵佳節,村民自發組織起來,“辦玩”取樂,踩高蹺、滑旱船、耍長龍,花樣繁多,技藝高超。下窪村“辦玩”,除了自娛外,還四處演出,取樂鄉鄰。近幾年,村民農閒之餘,精神生活日益豐富多采,“辦玩”之風遠不及過去之盛。
下窪村人多剛勇。抗日戰爭時期,下窪村民兵積極參加抗日,做出巨大貢獻,民兵英雄郭玉德讓日寇聞風喪膽,共有7人為革命捐軀。
下窪村人多良善,言談舉止,温文爾雅,彬彬有禮,在家不欺生人,出門在外不惹事生非。外地商販都願到下窪村做買賣,村中每天都有一個不成集市的集市。
下窪村人多孝賢。男者孝順,女者賢慧,乃下窪村人傳統美德。自古至今,下窪村為人子而不孝敬父母者,為人媳而不善待公婆者,從未有焉。
下窪村人祖祖輩輩,無時無刻不在努力建造着自己的家園,尤其是近輩人,取得的成效更是顯著。一是興修水利。村裏眾多的水庫塘壩,全是村民靠義務勞動修建起來的。1996年,下窪村在市煙草公司大力幫助下,在村西水庫鋪設地下管道1000多米,明渠變成暗渠。二是開墾土地。下窪村人惜土如金,累計改造土地近千畝,不毛之地變成米糧川。三是廣修道路。下窪村人修路架橋,不惜餘力。進村路寬敞平坦;山上羊腸小道,修成寬闊公路,汽車可一直開至山頂。四是植樹造林,綠化家園。庭院內、街道邊、村外、河邊,山上山下樹種繁多,四季常青,風景如畫。五是改善吃水條件。早先,下窪村水井不下十幾眼,幾乎每十幾户人家就有一眼水井,後多數被填。前幾年村民幾乎家家都在院內裝上壓水機。如今村民又將山上清泉引進家門,吃上真正的自來水。
下窪村民興辦企業,發展經濟敢為人先。1972年,下窪村在村東建大型磚廠一座,主要燒製黑磚,這在當時鄰近諸村是獨一無二的。1978年,在村北建起新型線纜廠,時任廠長為黃向勤,產品一直銷往全國各地,開和莊鄉之先河。1989年,村裏建起一家珠簾廠,廠長為李生桐,許多家庭婦女開始自食其力。另外還建有空心磚廠四家。
下窪村歷來重視文化教育。清朝末年,下窪村設有南學1處,教書先生為黃有成,字瑞祥。民國時,下窪村學校仍為私塾。1964年,下窪村在村西建小學一處,1981年重新翻修,1988年又遷至村東建高標準小學1處,建高標準幼兒園l處。村中學童從小就能在良好的環境中接受教育。1977年,民辦教師黃士軍以優異成績考取山東工業大學。這是恢復高考後下窪村第一名大學生。後來又有黃向迎、黃士羣、黃向鋒、黃太國等高中畢業生陸續考入大專以上院校。其中,李鋒、黃秋菊分別以全市文科總分第二名和第十七名的成績考取南開大學。黃娟以803分的理科成績考取南京大學。迄今,下窪村考取大專以上院校的學生已近40名。
下窪村,一座歷史和現實交融的村莊。走近她,你既能嗅到濃重的古老氣息,又能感受到強烈的現代氣息。
1、南油坊街 因過去街兩邊都是開油坊的,故得名。
2、蛤蟆石 因形狀像一隻蛤蟆,故名。
3、猴子石 因像一隻蹲立的猴子,故名。
4、轎石 因狀如花轎,故名。
5、鳳凰石 因像一隻展翅開屏的鳳凰,故名。
6、珍珠山位於下窪村東。傳説,“泰山奶奶”路經此地,在一高大岩石上歇腳,不慎將一顆珍珠撒落於石縫中,故得名。山上綠樹成蔭,山花似錦,百鳥啼鳴。過去曾建有泰山行宮廟、觀世音廟、關帝廟、龍王廟等多座廟宇。每逢六月和臘月廟中上燈時,山上燈火通明。廟宇重修後,山上更增添了幾分仙氣和靈氣。
7、銀山 位於下窪村東。不動寺即在其山腳下。據説,寺裏的和尚出外化緣時,都會藉機發一些不義之財:他們回來後,不敢將銀子帶進寺中,就偷偷地埋到這座山上,此事後被方丈發覺,帶人去山上挖,果然挖出大量銀子。方丈怒斥道“這簡直成了一座銀山了。”銀山從此得名
8、蠍子頂山 位於下窪村西。傳説某朝某代有一皇帝領兵作戰,在下窪村附近安營紮寨。皇帝即將在帳中就寢時,被一毒蠍所蜇。皇帝大怒,傳旨營帳周圍所有的蠍子都要到不遠處的山上去,違者立斬。後來此山即稱為蠍子頂山。下窪村除了蠍子頂上有蠍子外,其它地方几乎找不到一隻蠍子。
9、村西水庫 建於1965年。村西所有山洪俱匯於此,蓄水可灌溉村中半數土地。水庫周圍無污染源,且水邊裸露處皆為沙石底,因而庫中水十分清亮乾淨。
10、《五斗金章受生經》 傳説為太上老君所傳。有人虛傳,念此書經文後,畫符一張,燒成灰後水服,可治心、胃、肝、肺、腎等病。
11、《三官經》 一本用來勸善和避邪的經書。如果有人罪孽深重,可念此經贖罪。如果有人中邪氣,念此經後可解邪。
12、辦玩 下窪村村民自發組織的一種文化娛樂形式。“辦玩”時,演員都要畫臉譜,穿古裝,沿街行走,表演一些人們喜聞樂見的傳統節目。如“豬八戒背媳婦”、“張國老倒騎毛驢”等。“辦玩”節目的最大特點是,演員語言風趣俏皮,動作滑稽可笑,能夠為節日烘托出一種喜慶祥和的氣氛。
13、郭玉德 民兵英雄,在一次戰鬥中奮起殺敵,力奪日本鬼子戰刀一把,並用戰刀斃敵多名,日寇聞風喪膽。此刀現存萊蕪戰役紀念館,
14、南學 下窪村開辦的一傢俬塾,因位置在村南,故名。
15、黃有成 此人乃下窪村飽學之士。黃有成教書,不論窮富,一視同仁,認真傳授學業,先教《百家姓》、《三字經》,後教《四書》。
參考資料